分享

职知 | 我是应届生招谁惹谁了,为什么职场不给我机会?

 彤话晓说 2021-06-11

职场

学习生涯从大学毕业开始

生涯

从事人力资源工作超过十年,且长期参与招聘工作,遇见的每个应聘者都带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属于自己的梦。

当他们出现在我面前时,我从窃喜能够决定别人的命运,到感叹人与人的差异,最终是对工作与人充满责任和希望,这个过程让我自己也体会到自己的成长路径。

说到从大学校门刚出来的学生,我有一肚子话要讲,起初进行招聘时,我特别愿意接待应届生,因为自己常常回味起曾经的学习生涯,见到他们倍感亲切。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应届生在我的面试通知名单里逐渐减少,直到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失去了他们的踪迹。

即使是一两个注水简历混进来,也会被我的火眼金睛给揪出来,客气地请出去。

是什么原因让我远离了他们呢?

回过头去思考,我总结了三大原因:

一是自我认识不足,定位太高。

许多学生往往觉得自己读了四年大学,家里投入那么多,自己又非常努力,怎么着也要挣得有面子吧?

特别是在学校期间表现比较突出的,更是不能接受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学起。

面试时听到比较多的话是:“我沟通能力强,学习能力强,我认为我很勤奋,在学校时获得过……”然后要求一个职位,一个空间,一个待遇,而忽略了企业需要我做什么。

而大部分企业在用应届生时,会考虑让其先从事一些基础工作,以证明你的能力如你所说,因为你没有既往成绩来说明,那么从基础做起其实是真正的捷径。

因为起点低容易体现才能,也能让你对企业有个真实的了解,也许职位不够光鲜,收入不够理想,但没有基础给你栋大厦你也会盖垮,不如从地基开始。

你喜欢的工作不一定是你擅长的工作,因此不一定是你适合的工作。

二是面子心里严重。

面试中大部分学生并不是不能从事一些听上去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而是在内心比来比去。

他们不愿意和同学再见面时,人家都是白领、金领,而自己就是个业务员、接待员、销售员。

别人一个月挣一万、两万,自己就四、五千一个月,还要体会着任务压力,还要被别人管制。

但是,真正能出了校门就进名企门的有几个?

即使幸运地进入了大企业,你在其中的机会有几成?

而那些中小型企业迫切需要人才,只要你能沉淀下来,能与企业共同发展,你的机会会比同期的那些人多出许多倍。

和同样从事招聘工作的人事管理人员聊天时,发现大家都反应面试时不愿考虑应届生,原因如出一辙:我们是企业不是培训学校,来不了几天就不踏实,流动性太强。还没做出什么来呢就想提升,就暗示涨工资,就想做管理,还爱闹气说不干。

三是心理准备不充分。

优秀的你考上知名的学校,家长的夸奖,同学的羡慕,让人觉得飘飘然非常正常。

当学位到手后,对自己的期望也就涨至顶点,面对社会的竞争压力,面对被人审视的不安,心理上的脆弱是大多数人的软肋。

特别是在选择工作屡屡受挫,勉强有个地方必须要去,强撑着不情愿的心,干事就会勉勉强强,成绩就会不尽人意,挨批就会家常便饭,对职业的失望就会与日俱增。

最终,企业会放弃你,你也会因为不适应、不满意而离开企业。

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企业就会回避招聘应届生,因为企业感觉这些人太不稳定,做事不踏实。

和同样从事招聘工作的人事管理人员聊天时,发现大家都反应面试时不愿考虑应届生,原因如出一辙:我们是企业不是培训学校,来不了几天就不踏实,流动性太强。还没做出什么来呢就想提升,就暗示涨工资,就想做管理,还爱闹气说不干。

作为招聘别人的人,我从对应届生充满热情,到对他们失望,受打击最大的是我自己。

因为,自己也是从那个校门里走出来,能够有个小小的权利帮助他们展开翱翔的翅膀,我曾经期待着这些学弟学妹们能够珍惜,能够理解,能够磨练。

但是,我收获的是一次次的失望,当他们成为我的同事后,往往表现缺乏耐心急功近利,特别是领导认为一个人能力不错时,就会多给些压力,其实这是在用你之前的一种测试,而大多数人就在这测试面前倒下了。

记得曾经有位新人离职时,和我有这样一段对话。

他:“我觉得我不适合销售工作。”

我:“为什么,你来时不是说你愿意在一线表现自己的能力,你热爱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吗?”

他:“我当时就是想进入企业,其实我可能更适合企业策划类的工作。企业要愿意用我,就让干我喜欢的吧,要不我就只有离开了。”

我:“你在一个岗位上还没证明什么,怎么就那么肯定在下一个岗位上会成功呢?短短三个月时间你就想说你适合或不适合,就考虑换岗跳槽,你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他,沉吟,犹豫:“我,我是班长,现在各方面我都比同学差,那些落后我许多的同学收入也超过我,条件超过我,我…我就是接受不了。

也许他只是个例,但在我以及同行所接触的新人里他绝对不是个例,我对每个自己面试的员工都充满信心,但打击我的往往是应届生。

关于职业发展

跌跌撞撞,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想说,我也是从学校门走进企业门的,也是从一个小小的新兵开始的。那种少年轻狂,也曾是我的符号,那种不堪忍受被忽视的心态,也曾是我的痛苦。

但是,成长是需要深厚积淀的,不要让自己在不平衡的心态中徘徊太久,机会就在你不能承受时,与你擦肩。

其实,学校不过是个小课堂,社会、企业才是真正的大课堂,我们的学习生涯是从走出校门那天开始的。

在这所学校里,我们要学习的不是四年、八年,是你未来的数十年,我们拼的是实力,证明的是适应力。

END

这里没有鸡汤

只有真情关爱

职场 情感 亲子

24小专属热线为你启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