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供体来源DNA的连续监测,能够避免供体肾功能的过早丢失

 奥根健康 2021-06-11

国际医学权威期刊《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发表综述,重点分析了移植液体活检标志物——ddcfDNA。提出临床上的连续ddcfDNA监测,是移植肾健康管理的有效手段,可避免供体肾功能的过早丢失。

ddcfDNA的全称是donor-derived cell-free DNA,中文名是供体来源游离DNA,是指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循环体液中来自于供体肾细胞凋亡或坏死的游离DNA,其带有供体组织的健康信息。

综述中提到,在肾脏移植中,找到比血肌酐更敏感、更特异的无创生物标志物用于实现急慢性排斥反应的早期精准检测,对移植肾长期存活至关重要。目前供体来源游离DNA (ddcfDNA) 作为全面监测移植肾损伤的候选生物标志物, 已经显示出巨大潜力。 ddcfDNA的检测技术平台包括二代基因测序,数字化PCR和荧光定量PCR。目前数据表明, ddcfDNA在检测排斥反应上具有很好的诊断性能,特别是其假阴性率低, 可以避免临床不必要的穿刺活检。在传统临床诊断发现移植肾损伤之前, ddcfDNA的水平已经开始升高。此外,由于cfDNA(游离DNA)的半衰期短,ddcfDNA水平会在排斥治疗成功后迅速下降至稳定水平。ddcfDNA可以检测由于免疫抑制使用不足而引起的免疫激活对移植物的损伤,因此ddcfDNA检测可有助于指导免疫抑制剂的用量。ddcfDNA的背景丰度可能会因受体cfDNA的变化而受到影响(例如感染或运动等情况),但是使用ddcfDNA的绝对值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连续的ddcfDNA监测有助于肾脏移植患者的经济有效的个性化临床管理,以减少移植肾功能的过早丢失。

cfDNA广泛存在于人体血液、尿液中,采集方便,生物学性质相对稳定、易于保存运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