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原”孔子”

 随顺乘风 2021-06-12

还原”孔子”

中华文化经久不息源于传承,这也是中华文明历五千年而不忘的根源和动力,但是我们的文化人同时也习惯于拿死人说话。例如西元2011年始,关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门前立孔子雕像”一事,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可谓是热闹非凡。这使我想起了另一件事: 西元1985年举行的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西元1985年9月10日,是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可巧地是每年的9月9日恰好是主张”文艺与工农结合,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开国伟人毛泽东的逝世纪念日。在这样一个庄重的纪念日之后,紧急是一个知识文化界欢庆日,显得是那样的不伦不类和下作,难道这是某些人为知识分子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其社会地位与工农等同化而心怀怨恨而刻意为之,在为他们终于重新翻身得解放,再次获得或恢复高于工农大众一等的社会地位而欢呼之。

对于中国某些知识分子的卑劣与无耻,我是不止一次地领教了地。在西元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一个贫富分化严重的神州大地,在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他们并没有承担起作为国家民族文化文明传承和建立者责任,而是为获得的残羹冷汤或既得利益而吆喝。比如他们又将孔子塑像抬到全国人民面前,企图让一个已经过时地,为帝王将相服务的儒家思想来救中国,他们不是在救中国,而是江郎才尽地表现,是在为建立一个全面私有化的社会制度而进行的”挂羊头卖狗肉”式的,在思想文化上的行动。

因此,我们有必须重新翻开历史,还原本来地孔子.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家境相当贫寒。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显示了他在政治上杰出能力。其后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但其政治上推崇周制,与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不符,其思想主张始终得不到认同,最终返回鲁国。在政治上没有大作为的孔子,晚年时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办的教育相当于今天的干部管理学院,不过是民间性质的,其弟子多达三千人,据说有贤人72,很多人都是各国的高官。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纵观孔子的一生,其成就主要在于:

1、孔子打破了过去以来贵族阶层的文化和教育垄断,是开创私学先驱。

2、孔子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思想主张被后来者归为儒家思想,与道家、法家的思想一举成为后中国3000年民族文化的基础。

说孔子推崇周制,最早见于《论语》。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朝制度而建立起来的,多么丰富多彩啊!我推崇周朝的制度。”

按说周朝的社会典章制度,是在殷商两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对他们有所损益,使之更加完备美好。所以才得到了孔子的极力推崇和高度赞赏,并且由衷地赞叹说: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就选择周代。可见孔子对周代的社会规章制度热爱并非空穴来风。

那么周代的社会典章制度真的就这样完美无缺了吗,至少在孔子看来是这样的。而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到周代为止,周代建立的典章制度和社会发展模式(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应该是相互匹配得最完美地。所以孔子在那个动荡分裂的战争年代,说这样的话并非完全是开历史倒车,至少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在没有更好的制度取代周制的情况下,还不如坚持或恢复周制,以便恢复社会稳定有序的状态.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推衍,孔子此话的本意或许是说:我们应该效仿周制,建立与当前社会发展模式相适应地的典章制度,才能达到结束当前社会混乱分裂的状态.当然我们无法在孔子或其后世的儒家典籍中找到类似的先进言论,姑且一说罢了.

孔子的学说中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道德伦理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德五伦规范。这是历史公认,改不了的,事实上也是因应当时地私有制社会制度而提出来的.

譬如孔子在序《帛书周易-系辞上传》中有”天奠地庳,键川定矣。庳高已陈,贵贱立矣。” 【白话】天至高无上,地的位置最为低下,《键》《川》两卦就是根据天高地低的模型建构起来的。天奠地庳、键高川低一经规定,也就确定了天贵地贱、键贵川贱的的模型。”

《帛书周易系辞传》第一章与通行本《周易系辞传》第一章的明显区别是通行本《系辞传》概念、范畴非常规范、整齐,而《帛书周易系辞传》的概念、范畴并不十分规范、整齐。如“天奠地庳,键川定矣”中的“奠”“庳”“键”“川”等概念都不如“尊”“卑”“乾”“坤”等概念规范、整齐。奠开始并不具备“尊卑”的“尊”的含义。奠,本义为祭奠山川,将祭品置于神前祭神。《说文·■ 部》:“奠,置祭也。”又“天奠”是祭祀天神的仪式之一。“尊”本义为酒器。郑玄等认为“古文奠为尊”是在整齐规范了“尊”的卑高之高含义的基础上对“奠”“尊”的统一认识。“庳”本来的含义是两旁高中间低的房屋。《说文解字》谓“庳,中伏舍也”。引申为一般意义上的卑下是汉以后的事。《说文解字》谓“卑,贱也,执事者”。《广雅·释言》谓“卑,庳也”。将卑庳都赋予了低下的一般意义。

《帛书周易》成书于西汉景帝时期或更早,此时儒术尚未得到官方大力扶持,因此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和《帛书老子》与西汉武帝时,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大兴儒术而推行的通行本《老子》和通行本《周易》,深深地打出了君主集权时代的烙印.那时的大儒董仲舒按照 “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在《春秋繁露》一书提出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从此“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作为一种道德原则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规范性法则来协调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用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如果说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是没有疑议地,但被儒家奉为祖师爷的孔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 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并且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则是有其深刻地历史背景地. 与其说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还不如被统治者推崇的儒家学说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

从南宋(1127年—1276年)开始,学者朱熹将三纲五常联用,成为封建社会的金科玉律。从此“三纲五常”彻底捆住了中国的心灵和手脚,毒害了中国人一千多年,成了20世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真是“成了萧何,败也萧何”,也就应了老子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本来儒家只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后来才有所谓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奉为儒家经典是从南宋开始的。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宋朝及以后各朝代《四书》已凌驾《五经》之上,成为文人进学求仕的必读之书。而真正能体现孔子思想精髓的《五经》,以及老庄学说和韩非的法家思想等力促中华历几千年而不消亡的文化根源则逐渐不为人所知了。

西元2011年1月11日上午,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塑像”在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落成。但是诡异地是:西元2011年4月20日夜,有人又悄悄地拆除了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的“孔子塑像”. “孔子塑像”的立与折历时整整100天,中国知识文化界的折责与赞美,也热闹了100天,是一个当之无愧的 “百日闹剧”。

在某些历史的关头,总有一些人会成为历史的笑柄,从民国初年的”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到今天的立孔子塑像的“百日闹剧”,何其相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