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故事(八七七)宝禅寺

 王树谷 2021-06-12


宝禅寺在西城区新街口南大街宝产胡同,和护国寺大街隔马路相对,这条胡同1965年以前称宝禅寺胡同,因有宝禅寺而得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老和尚将宝禅寺迁至今西四北八条37号院。

西四北八条呢,东起西四北大街,和太平仓胡同相对;西到赵登禹路,与富国街相对。明代称武安侯胡同,因武安侯郑亨及其后裔凡八代居此而得名。清代讹为五王侯,1911年后又演化为武王侯。1965年改名为西四北八条。西四北一带,金代时还是一派田园风光。金灭元兴,忽必烈修建了“汗八里”,即大都城,这一带被圈入了城内。从此,田园风光消失了,胡同出现了。明成祖朱棣坐了天下,北京再次成为都城,赏赐安徽人武安侯郑亨第八条,胡同也随之称为武王侯胡同。这么一算,西四这一带的胡同已有八百多岁了。

元代宝禅寺胡同里有个大普庆寺,据清朝的《顺天府志》里记载,光是僧舍就多达四百多间,土地八万亩,规模在北京也是数的着的,后来荒废了,变成民宅。明朝成化年间,有一个太监买下这块地,发现是大普庆寺的旧址,于是进行复建,把寺庙的名字也改成“宝禅寺”,寺庙所在的胡同叫宝禅寺胡同,也就是现在的宝产胡同。

光绪三十三年(1907,宝禅寺被原本在乐善园的广善寺胁迫,搬出了那个以它为名的胡同,拿着补偿款,搬到现在的西四北八条长寿庵里,又给了尼姑一些钱,赶走尼姑,把尼姑庵变成宝禅寺。宝禅寺声东击西”竟然在西四北八条得以延续,而在宝产胡同广善寺,自以为占了大普庆寺和宝禅寺的风水,可以延续香火,谁知建国后改成了民用灯具厂,又变身照明器材厂,如今盖了大楼,宝禅寺就彻底抹平了,没留下任何痕迹,1965年,连“宝禅寺胡同”的虚名都没了,变成“宝产胡同”,而逃过劫难的宝禅寺,应该感谢躲避出长寿庵的尼姑。

搬到西四北八条37号的宝禅寺是元代至大元年(1309)建,名大承华普庆寺。地跨数坊,原占地广阔,规制宏伟,后废。明成化六年(1470)供应监太监麻俊购地建宅,掘土得赵孟府碑,得知为元大承华普庆寺旧址,仍复建其寺,但与原寺规模相差甚远。建成奏请寺额,改赐额曰宝禅寺。明成化十三年(1477)重修,清康熙乾隆年间重修,普立碑以记其事。光绪三十一年(1905)西直门外的广善寺划入三贝子花园,出资购宝禅寺址更名广善寺。而宝弹寺和尚另购武王侯胡同长寿庵址,仍名为宝禅寺。但是此宝禅寺则非原来的宝禅寺。更名为广善寺后对原寺并未加以改变。从历史观点看,仍应以广善寺为宝禅寺。

宝禅寺坐北朝南,山门三间,硬山筒顶,钟鼓楼,歇山重楼筒瓦顶,前殿三间,歇山筒瓦顶,中殿五间,歇山筒瓦顶,以上均殿式作法,配殿五间,东西禅房各三间,中殿与后殿间有垂花门一座。后殿五间,硬山筒瓦顶,配殿东西各三间、僧房五间及东西配殿等共四十间。现仅存山门及中殿,建筑面积约320平方米。寺内有石碑四:一为敕建宝禅寺新建碑,明成化年立;一为广善寺碑,民国二十年(1931)立,其余两块字迹不清。现存大殿,仍保留明代建筑风格。1950年该寺保存完好并有僧侣修行,但从1958年之后寺舍被工厂占用僧众被遣散,大批殿堂被拆毁,寺中珍藏的明代铜佛在大炼钢铁时被熔化。

宝禅寺能延续到今天也算是幸运,宝禅寺的山门不是寺庙的山门,好像一间普通的民宅,如果不是新修的屋顶加上了一排脊兽,年轻人不会知道里面是寺庙,寺庙里面还有几棵一人抱不过来的古树,园林部门不作为,没有纳入古树的保护范围呀!宝禅寺西边有个庆宁寺,有文物牌。

我从小生长在大帽胡同,每天早上去宝禅寺胡同东口吃早点,原来只知道宝禅寺胡同里有座宝禅寺,近几年才知道武王候胡同里还有一座宝禅寺,才知道两个宝禅寺的来历及变迁。事物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要发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