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EHJ:好好运动,能防中风和房颤!英国9万人数据显示,按指南推荐每周中高强度运动至少150分钟,与中...

 姜太公人生如梦 2021-06-12

只要想找理由,多想想总是能找到的,比如奇点糕想多睡觉了,就引用“春困秋乏夏打盹”,想吃肉了就说“辛辛苦苦爬到食物链顶端”,现在大夏天温度这么高,不愿意出来运动又有理由啦图片

但转念一想运动的好处,奇点糕又能找到动力了,现在运动多一点,将来风险就少一点。而且即使到了五六十岁,运动仍然能够帮助大家,抵御各种威胁生命的疾病,比如中国人健康的头号大敌——中风。

近期《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老年人按照各种权威指南推荐,每周的运动量真正达到中高强度运动≥150分钟,就与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相对下降18%、卒中发生风险相对下降24%有关

心房颤动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所以运动的这种好处,也可以说是一箭双雕。而且这项研究还特别指出了一点:中老年人自我报告的运动量不一定靠谱,戴上运动传感仪提示的达标才是真达标,所以各位长辈们不要偷懒呦图片

图片

6月6日是第九个“中国房颤日”,而房颤现在的患病率也确实很高,各种媒体都在全力科普预防有多重要,运动就是被提到的预防方法之一。不过从既往的数据来看,运动防房颤证据并不太充足,甚至还有研究说运动员的风险更高[2]。

导致证据不充足的一大原因,就是既往队列研究统计的运动量,基本是靠调查问卷收集信息,一般跟实际比起来……都是高估的,不知道是不是参与者们都虚荣心作祟。

所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团队做这次分析,就又想到了宝藏数据源——英国生物库(UK Biobank),在UK Biobank的50多万名参与者中,有10.3万人曾经佩戴过腕式运动传感器一周,这样记录下的运动量显然要可靠得多。

在排除佩戴时间不够\原本就患有房颤等情况的一批参与者后,有9.3万人被纳入本次分析,而从人群特点上来看,参与者的中位年龄是62岁,恰好是房颤、卒中和各种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年龄段。

图片

到了相应的年龄,就得把“护心”放在心上

(图片来源:Pixabay)

根据传感器的数据,有46.8%的参与者每周中高强度运动≥150分钟,能够达到各种权威指南的推荐标准,但如果看调查问卷的话,比例就会虚高一些,尤其是说自己每周运动≥300分钟的参与者相对多了近七成(18.7%/31.9%)。

而即使是在这个年龄开始运动,对中老年人来说也不迟:在中位时间5.2年的随访期内,2338名参与者被确诊房颤,传感器提示的运动量达标,与参与者确诊风险相对下降18%(HR=0.82,95% CI: 0.75-0.89)有关。

图片

参与者自行报告的运动量,与房颤确诊风险的相关性明显要低一些。传感器数据还显示,安排运动量最好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均匀分布到每一天,每周内每多一天运动量≥25分钟,就与确诊风险相对下降5%有关

图片

每天都抽点时间锻炼是最好的形态

在卒中发病风险方面情况也差不多,传感器数据提示运动量达标,与参与者确诊风险相对下降24%(HR=0.76)有关,而且每多一天运动量≥25分钟,就与确诊风险相对下降10%有关,而自我报告的运动量还是相关性不强。

图片

所以这么看来,医生们迟早得通过各种App和可穿戴设备,去督促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按指南多运动了,自我报告的量容易“通货膨胀”,不过美国研究者们对这方面的前景还是挺乐观的。

毕竟跟每天吃药比起来,戴着监测运动量的设备运动,怎么看都应该好接受一些,而且奇点糕觉得不少大爷大妈们的运动热情,可能比天天上班的读者们还更高呢,谁赞成谁反对图片

参考资料:

1.Khurshid S, Weng L C, Al-Alusi M A, et al. Accelerometer-deriv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1.

2.Andersen K, Farahmand B, Ahlbom A, et al. Risk of arrhythmias in 52 755 long-distance cross-country skiers: a cohort study[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3, 34(47): 3624-3631.

图片

本文作者 | 谭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