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企良方,如何破解组织中的“山头主义”

 前瞻商业洞察 2021-06-13
“山头主义”指的是一种小团体主义的倾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队伍内部曾经出现过的一种小团体主义倾向。

表现为在革命队伍中,由于斗争历史不同、工作地域不同和工作部门不同而产生的各部分同志间互相不了解、不团结的现象。

它是在长期的游击战争中,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分散和彼此间不相接触的情况下产生的。

这些根据地开始多半建立在山岳地区,一个集团好像一个山头,人们就把这种错误倾向称为山头主义。

产生“山头主义”的社会根源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的特别广大,而党内教育不足则是其主观原因。它的出现严重妨碍党的团结和党战斗力的增强。

同时“山头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产物,是政治生活庸俗化、封建化的表现。

企业内的“山头主义”一旦形成,便会表现出独立性和分散性,从而致使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出现。


图:水浒宋江
其实“山头主义”自古就有,《水浒传》中所描述的梁山,就由大大小小不同“山头”构成的,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

如:刘唐和阮氏三雄就建立了以晁盖为首的利益集团,而二龙山的原班人马也建立了以鲁智深、武松为首的利益集团。

除此外清风山、对影山、黄门山、登云山、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少华山、芒砀山、枯树山等十个山头,也都以原班人马为核心建立了自身的利益集团。


这些利益集团的出现,往往会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同时也都有着各自尊奉的领导。他们要么曾经共过患难,要么在当下权力的分配中享有者有着极高的话语。

前者可以说是历史的因素,主要立足于一个“情”字;后者则是现实的因素,主要立足于一个“利”字。在“情”和“利”的双重刺激下,山头主义者们对这个领袖的忠诚也往往是超乎异常。
 
表面上各个山头团结一致,相互利用,形成合力来实现共同目标的。背后里,他们却暗藏竞争,形成较强的内斗文化,影响集团整体的发展。

虽然梁山一直致力于“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社会打造,但不同利益集团的出现,最终还是导致梁山以招安的形式走向了灭亡,可见“山头主义”的管理模式并不理想。

图: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
而在近代企业中也不乏有“山头主义”的身影。2006年6月初,在TCL集团新开通的员工论坛上,就有员工发表这样的言论:


TCL这几年企业文化呈恶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李总裁以前说过的小团队、小圈子、“山头主义”严重侵蚀了企业的文化根基。

造成集团资源无法整合、行动无法统一、人才无法成长,这种“诸侯割据”的现象是与当前全球经济日益规范化、一体化、整合化、集约化等特点背道而驰的,该言论将矛头瞄准了TCL力图回避的诸侯文化。


任正非在《一江春水向东流》里也讲到了华为当时山头林立,主义盛行,真不知道该朝哪儿走的现状。

很多企业,当大家一起共患难时,上下一心,有高度的凝聚力。但是,当有了一些财富的时候,英雄们的英雄情结所衍生的欲望、野心和利益集团之间的那种贪婪的诉求,就常常把这个组织撕裂了,把这个组织的团队精神、凝聚力扭曲了。


可见“山头主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并非是什么稀缺的产物,而是一种常见的意识形态。

虽然在企业创立的初期,“山头主义”是天然的组织凝聚力来源。血缘的纽带,亲情的关爱,朋友的感情,是让人们组织起来的最原始动力。

但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个人的精力越来越有限,天性中的惰性、自我保护的本能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也随之被放大,“山头主义”此时反倒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道鸿沟。

如何破除“山头主义“已然成为现代企业家必须思考的命题。

从现实来看,企业要想抑制住组织内“山头主义”的爆发,强化文化的建设,重视企业家精神培育,强化制度的建设已然成为不可缺少的要素。

  强化企业家精神建设


金庸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一家企业就是一个江湖,有了江湖自然的也就会有九洞十八寨。现代的企业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着“山头主义”。

其实“山头主义”的出现往往存在着必然的历史关系和情感因素。从“山头主义”的起因来看,就可以很清晰的发现这点。

图:武侠作家金庸


他们要么是创业员老所形成的“山头主义”。在创业时,他们上下一心,有高度的凝聚力。可当有了一些财富的时候,野心和利益集团之间的那种贪婪的诉求,又会让他们衍生自我的利益集团。

他们要么是能人、大咖所形成“山头主义”。他们在企业创立的之初,积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是企业的关键栋梁,而当企业发展一定阶段后又会因为利益的因素形成自身的小团体。

还有的一些就因为熟人所形成的“山头主义”。他们在企业创立时因熟人、朋友、同学的关系,相互推荐共同进入企业,伴随企业的成长,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又因为熟人缘故,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和小团体。

但不管怎样说“山头主义”带给企业的都是一种负面的效应。而要想破除这种负面效应,就需要我们的企业主有着企业家的精神和格局,来打破企业中的这种不良风气。

企业家精神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格局,更是一种担当。用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的话来说,企业家精神就是“国家因为有你而强大,人民因为有你而富足,社会因为有你而进步”。

图: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
如果一个企业家缺乏“舍小利,顾大义”的基本精神时,是很难破除企业中的“山头主义”。

试想一下,如果一家企业连正视、破除“山头主义”的勇气都缺乏时,又怎么可能去消灭企业内的“山头主义”了。

而毛泽东在破除党内的“山头主义”时,就体现出了一个伟人的心胸格局,和注重全党利益为上的思想理念。在结合党内“山头主义”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后,针对性的提出四点破解方法。

一是承认他:山头的存在是个客观事实,是客观历史条件造成的,而不是人为的。

中国共产党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革命的烈火是选择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环节,一处一处分别点燃的。在夺取全国政权之前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应当予以承认。

二是照顾他:各根据地长期在分割的状态下独当一面地开展对敌斗争,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独立支持而不被敌人打垮。主要靠了根据地的军民,官兵,上下级之间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

而且各“山头”的同志在血与火中锤炼出来的感情关系,对于全党的统一并不一定是坏事,因此不仅应该承认,而且应当予以照顾。
三是削弱他:各个“山头”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上下级关系,拿到全局的方位来看,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影响全党的团结和统一。

动不动讲“他们”、“你们”;只认老上级,不认新上级;只关心老部下,对新部下不亲切。对“山头”和“山头主义”应该逐步削弱,而不加强。

四是消灭他:“山头”是客观历史条件造成的事实,“山头主义”是这种事实的反映。随着各个根据地逐步连成一片,“山头主义”应该逐步削弱。

一旦全国性的政权基础形成,“山头主义”就应当归于消灭。只有这样,才能最后达到全党的统一和一致。

图:伟人毛泽东

因此在于企业家来说,要想破除企业内的“山头主义”,企业家精神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企业家具有自我改变意识和变革精神时,企业才能破除“山头主义”。

因为“山头主义”的存在,往往存在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历史背景。如果一家企业没有变革的勇气、没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时,是很难消除企业内的“山头主义”。


  增强企业文化建设力度

“山头主义”的出现往往与企业内部的文化土壤有着密切关系的,如果一家企业到处都充斥着小圈子、小团队的文化时,企业内往往会形成较为浓厚的“山头主义”思想。

在加上人本身就是一个趋利避害的动物,当企业充斥着这种文化时,那怕是新进的员工也会因组织氛围的影响和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快速的加入到某一个山头组织中去。


因此,企业要想从根源上破除“山头主义”,企业的文化建设、文化变革就成为首要的工作。


只有切除滋生“山头主义”思想的土壤时,企业内的“山头主义”才能从根源上进行消除和破解。

视频:TCL集团《鹰之重生》企业文化变革

2006年6月,员工在TCL集团员工论坛上直指TCL集团存在着严重的“山头主义”文化后,为了破除这颗毒瘤,李东生也是开启了一系列《鹰之重生》的文化变革活动。

在给员工的一封公开信中,李东生明确的表达了TCL集团对企业文化的变革决心。

在文中李东生明确指出:TCL集团经过20年多年的发展后,已经从一个小企业发展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国际化企业,但一些过往支持我们成功的因素去成为阻碍我们今天发展的问题。

特别是文化和管理观念如何适应企业国际化的经营已经成为我们最大的瓶颈,并没有一针见血的指出了TCL集团在管理观念和文化上存在的不足。

在企业文化变革创新方面没能做出正确判断,没有勇气去完全揭开内部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这些问题与创业高管和一些关键岗位主管、小团体利益绞在一起的时候,没有用力去捅破它。

在明知道一些管理者能力、人品或价值观不能胜任他所承担的责任,而没有进行果断的调整。
没有坚决制止一些主管在一个小团体里面形成和推行与集团愿景、价值观不一致的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
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了诸侯文化的习气长期,和许多盘根错节的小山头和利益小团体,严重毒化了企业的组织氛围。

使一些正直而有才能的员工失去在企业的生存环境,许多没有参与这种小团队和活动的员工往往受到损害或失去发展机会。

对一些没能力承担责任的管理干部过分碍于情面,继续让他们身居高位。其实这种情况不但有碍于企业的发展,影响公司经营,还严重影响了一大批有能力新人的成长。

久而久之,使公司内部风气变化,员工激情减退,信心丧失,一些满怀激情的员工报效无门,许多员工也因此而离开了我们的企业。回想这些,我感到无比的同情与负疚。

图:TCL集团产品旋转屏
在去年底我已经痛下决心,要通过重新推进企业文化变革创新,来真正改变内部一切阻碍企业发展的行为和现象。

而随着TCL集团《鹰之重生》文化变革活动的开展,TCL集团不仅破解了长期盘根在企业中的“山头主义”和小利益团题,重新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并与海尔、美的、格力、海信、长虹等五家企业共同隆登中国千亿级家电企业榜首,像鹰一样迎来了新的重生。

由此可以看出,要想破除企业内的“山头主义”文化变革仍是必行的道路。而文化的变革不但可以给员工树立改变的信心,让员工重拾希望,焕发激情。

还可以从思想上预防“山头主义”的作祟,切断滋生“山头主义”的文化土壤,从而实现达到营造良好企业氛围目的,和破除“山头主义”的目标。

  增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

“山头主义”的破除除了在思想、在文化上形成变革外,制度的建设也是破除“山头主义”核心要素之一。很多企业之所以在破除“山头主义”后容易死灰复燃,关键原因就是在制度的缺乏。

企业要想真的破除山头主义,强化以下制度建设已然成为不可缺少的要素。从实际结果来看,以下五项基本原则已经成为破除“山头主义”制度建设的基本要素。

1)坚持人员配置原则:根据岗位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来选拔、录用各类人员,将因事择人的原则贯穿人员配备的始终,大材大用、小材小用、无才不用,实现人尽其能、材尽其用,杜绝圈子文化的出现。


2)不轻易下放招聘权: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员工招聘的重要性,招聘流程与程序也日趋成熟与完善。

集团总部统一招聘,系统内调配使用的方式被大中型企业广泛使用,重视招聘权,使一些跨国公司都至少坚持跨两级招人,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防止圈子文化的出现。

图:阿里巴巴集团马云

作为这方面的佼佼者,阿里巴巴甚至将跨级招聘延伸到了四级。
例如,广东大区的总经理,下边有城市经理,城市经理下边有业务主管,业务主管下边是普通的销售或者客服。广东大区总经理,要直接面试到销售或者客服。

统一规划、跨级招聘既可以提高招聘工作的水平,保证招聘员工的质量,提高招聘工作效率;又可以防止基层应聘者找关系,托朋友,任人唯亲。

3)慎用熟人推荐法:熟识的人进行推荐,招聘成本较低,效率较高,有针对性,能快速投入工作。

要使熟人推荐法发挥作用,推荐人应当对被推荐人的情况非常熟悉或者有相当多的时间与机会观察被推荐者。

推荐人应当公正无私、品德高尚,有能力对被推荐者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且愿意也敢于给出自己的直率意见。


在使用熟人推荐法时,要对其推荐的人数、职位等进行一定的限制;被推荐人进入公司以后,企业要有计划地对其进行思想引导,使其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一致,尽快实现身份转变融入新的企业中,以避免产生“山头主义”。

4)亲属回避原则:裙带关系是企业组织人际关系的毒瘤,例如一些家族式企业,任人唯亲情况尤为严重,这会严重危害企业的组织人事关系。

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一些企业在工作申请表中,就要求应聘者填写主要社会关系,并承诺其真实性。

5)岗位定期轮换原则:轮岗制度已经在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和权力部门得到了有效实施,企业也可以积极采纳。

华为很早就意识到了轮换岗位对企业进步的重要意义,不但对部门中高级主管采取职务轮换,更在基层主管中强化了轮换的频率,目的就是避免山头主义的出现。

图:联想集团柳传志

联想集团也是岗位轮换制制度执行的佼佼者,会有专门的评价部门在恰当时机给高潜质领导安排轮岗,除了促进其不断修正自我足迹,提升领导力水平还看避免“山头主义”的出现。


TCL集团在开启《鹰之重生》文化变革同时,建立了一系列关系回避的制度,以实现从根源上对“山头主义”的破除。
  • 企业内各级管理干部和其亲属不得在同一企业(指集团控股及直管企业)工作;企业普通职员和其亲属不得在同一企业中的同一业务系统内工作。

  • 集团总部的各级干部和普通职员,其亲属不得在集团下属企业同一业务系统中工作。


  • 在集团内讨论业绩考核、人事变动、查处违法违纪等敏感问题时,与被考评/审计对象具有上述亲属关系的相关人员必须回避等等。

  • 由于历史原因,已有亲属处于任职回避所限的,按以下方式回避:本人自报亲属关系,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调查核实,提出回避亲属,企业经营班子研究确定回避措施,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具体落实。


  • 回避措施可采取调换工作岗位、向兄弟企业推荐、劳动合同到期不再续签,协议接触劳动合同、辞退、内退等方式,企业要积极主动地与当事员工沟通协商,依法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当然,这些制度的建立也为TCL集团巩固文化变革成果,破除山头主义建立了长期机制,并从思想和行为上杜绝了山头主义的再次发生,起到了良好作用。可见,制度的建立对破除企业内的“山头主义”作用是什么多强烈。


"山头主义”的出现往往是企业多年发展的结果,其内在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历史背景,不是仅从单一的一面就可实现解决的。


要想实现对“山头主义”的破除,首先是在于企业家的精神和变革的勇气;然后是文化因素,从文化中防范“山头主义”思想的滋生和蔓延;最后才是制度的因素,制度是建立长效的根本。

如果一家企业从一开始就缺乏祛除的勇气时,仅靠文化和制度的作用是很难从根源破除“山头主义”的。企业只有在认识到这点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内所存在的“山头主义”和“山头文化”,系统才是最有效的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