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读 | 肺癌脑转移,掌握治疗方案是关键!

 莫言今日无知己 2021-06-13

对于无症状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可先行全身治疗。

(1)EGFR基因敏感突变阳性的患者优先推荐第三代和第一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治疗,如奥希替尼、阿美替尼、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等;ALK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优先推荐第二代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K-TKIs)治疗,如阿来替尼、塞瑞替尼、恩莎替尼等,第一代ALK-TKIs作为可选方案,如克唑替尼;ROS1融合基因阳性患者推荐ROS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克唑替尼治疗。

(2)EGFR基因敏感突变阴性、ALK融合基因阴性、ROS1融合基因阴性,或上述驱动基因表达状况未知并伴有脑转移的患者。

对于有症状脑转移而颅外病灶稳定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积极进行局部治疗。如脑转移瘤数目≤3个,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案。

(1)手术切除脑转移瘤;

(2)SRT;

(3)SRT联合WBRT。如脑转移瘤数目>3个,可行WBRT或SRT。



外科手术治疗


1. 外科手术适应证

(1)活检术:明确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诊断,以指导下一步治疗。

1)肺原发灶隐匿或虽原发灶明确但取材困难;

2)肺原发灶病理明确,但脑部病变不典型或难于诊断;

3)明确是肿瘤坏死或复发,评估前期放疗或内科治疗效果。

(2)手术切除:脑转移瘤患者是否适合外科手术切除需考虑肿瘤个数、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患者全身状况等,以上因素要单独评估,但手术选择还应整合所有因素,综合权衡。值得注意的是,脑转移的患者均为晚期,手术选择应该谨慎。

1)脑内单发、部位适合、易于切除,且肿瘤或其水肿占位效应重或导致脑积水的患者适合外科手术切除。虽为单发,但对放、化疗敏感的病理类型,如小细胞肺癌等可不首选手术,但下列情况除外:转移瘤和(或)水肿体积大、颅内压失代偿、肿瘤卒中等濒临脑疝、危及生命者应急诊手术,为下一步放疗或内科治疗争取时间和空间。

2)多发脑转移瘤外科手术治疗目前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若肿瘤数目≤3个,且手术能完全切除,则与单发脑转移瘤患者同样也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3个脑转移病灶的治疗应首选WBRT或SRT,但如果出现肿瘤卒中、梗阻性脑积水等危及生命的症状和特征时,也应行手术减压。

3)肿瘤大小:肿瘤最大径>3 cm者,一般不适合放射治疗,宜首选手术;肿瘤最大径<5 mm,尤其位于脑深部(丘脑、脑干等)宜首选放疗或内科治疗;如肿瘤最大径为1~3 cm,则根据患者全身状况、手术风险等综合评估,再决定首选手术还是其他治疗。

4)肿瘤部位:尽管目前借助神经导航、术中功能定位等技术,神经外科医师的技术可以到达颅内任何一个部位,但脑深部或功能区转移瘤手术的致残率总体上较浅表或非功能区的手术致残率高。因此,对位于脑干、丘脑、基底节的脑转移瘤,原则上不首选外科手术。

2. 外科手术方法

(1)手术辅助技术:目前,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神经导航、术中超声以及术中电生理监测等辅助措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副损伤,对功能区转移瘤手术十分重要。

图片

(2)手术入路

1)大脑皮质下转移瘤:经皮质入路,环形切开肿瘤表面薄层脑组织,全切肿瘤。但如肿瘤位居功能区,则严禁此术式,应在肿瘤表面皮质或脑沟进行纵向切口,先瘤内分块切除,再全切肿瘤,尽量减少对瘤周脑组织的损伤。

2)位于脑沟两侧或脑沟深部的转移瘤:经脑沟入路,分开脑沟,在其侧面或底部切除肿瘤。

3)脑白质深部转移瘤,可经皮质或经脑沟入路切除。

4)岛叶转移瘤则分开侧裂切除肿瘤。

5)中线部位转移瘤最好经纵裂入路切除。

6)脑室肿瘤则可经胼胝体或皮层入路切除。

7)小脑转移瘤切除则以最短的经小脑实质径路为佳。

(3)对于脑膜转移的患者,可植入Ommaya储液囊行脑室内化疗,对合并交通性脑积水的患者,可行脑室-腹腔分流术以降低颅内压、缓解症状,但脑室-腹腔分流术可能增加肿瘤腹腔转移的机会。

(4)复发脑转移瘤的再次手术:脑转移瘤术后复发有两种情况:手术残留、肿瘤在原位复发和原发部位以外的新发脑转移瘤,如经肿瘤个数、全身状况等因素整体评估适合手术,则再次手术切除也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5)WBRT:是脑转移瘤的主要局部治疗手段之一,可以缓解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改善肿瘤局部控制情况。但WBRT可能导致神经认知功能损伤,主要表现为短期和长期记忆力下降,这可能与照射诱导海马结构损伤有关。

(6)SRT:脑转移SRT包括SRS、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FSRT)和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HSRT)。

(7)同步加量放疗:对不适合SRS但预期生存时间仍较长的患者,可采用WBRT联合转移灶同步加量的调强放疗技术(IMRT)



内科治疗


1. 小细胞肺癌(SCLC)脑转移患者的化疗:化疗是SCLC脑转移患者综合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含铂的依托泊苷或伊立替康两药方案是SCLC患者的标准一线全身化疗方案,对颅内转移病灶也有一定的疗效。对于基线伴脑转移的SCLC患者,有研究显示,伊立替康联合卡铂化疗的颅内ORR为65%,依托泊苷联合顺铂化疗的颅内ORR为37%。因此,建议对于广泛期SCLC伴有无症状脑转移患者的一线治疗可优先采用全身化疗,在全身化疗结束后或脑转移进展时再考虑WBRT。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拓扑替康二线治疗SCLC脑转移患者的颅内ORR为33%。

2. 分子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GFR-TKIs):多项研究结果表明,EGFR-TKIs治疗具有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均可获得较好的客观缓解率。而对于NSCLC脑转移患者,不同EGFR-TKIs的颅内缓解情况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第一代EGFR-TKIs包括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埃克替尼。目前,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用于EGFR基因敏感突变型NSCLC脑转移患者的研究多为回顾性或Ⅱ期临床研究,不同研究间的颅内ORR差异较大,大约为50%~80%。厄洛替尼的血脑屏障渗透率和脑脊液浓度明显高于吉非替尼。但一项回顾性研究对比了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分别用于EGFR基因敏感突变型NSCLC脑转移患者的一线治疗。

结果显示,两者颅内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埃克替尼对比WBRT±化疗分别用于EGFR基因敏感突变NSCLC脑转移患者的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BRAIN研究)结果显示,埃克替尼显著改善了伴有脑转移患者的颅内ORR(分别为65%和37%, P=0.001)和颅内中位PFS(分别为10个月和4.8个月, HR=0.56, P=0.014)。

第二代EGFR-TKIs包括阿法替尼和达克替尼,在EGFR基因敏感突变型NSCLC脑转移患者的颅内疗效数据均较少。阿法替尼用于EGFR基因敏感突变型NSCLC脑转移患者后线治疗的颅内ORR为35%,颅内DCR为66%。阿法替尼一线用于EGFR敏感突变型NSCLC脑转移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数据显示,颅内ORR为72.9%。LUX-Lung7研究的脑转移患者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阿法替尼对比吉非替尼分别用于基线伴脑转移的EGFR基因敏感突变型NSCLC患者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ARCHER1050研究中未纳入脑转移患者,因此达克替尼治疗NSCLC脑转移的证据尚缺乏。

第三代EGFR-TKIs包括奥希替尼、阿美替尼和伏美替尼,其在控制NSCLC患者脑转移病灶方面均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奥希替尼在脑组织中的分布较吉非替尼和阿法替尼更高,药物的峰浓度(Cmax)脑组织/血浆比(brain/plasma cmax ratio)在奥希替尼、吉非替尼和阿法替尼分别为3.41、0.21和<0.36。FLAURA研究中,脑转移亚组患者的分析结果显示,奥希替尼一线治疗EGFR基因敏感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中位PFS获益明显优于第一代EGFR-TKIs(分别为19.1和10.9个月)。AURA3研究中,脑转移亚组患者的分析结果显示,奥希替尼治疗EGFR T790M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颅内中位PFS(分别为11.7和5.6个月)及颅内ORR(分别为70%和31%)较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组均明显提高。基于中国NSCLC脑转移患者的APOLLP研究结果显示,奥希替尼对于EGFR-TKIs治疗进展后的EGFR T790M突变阳性的脑转移NSCLC患者的颅内ORR为68.8%,颅内DCR为90.9%。奥希替尼对于脑膜转移的NSCLC患者也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BLOOM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既往应用第一代或第二代EGFR-TKIs治疗后进展且伴脑膜转移的晚期NSCLC患者,后续应用奥希替尼治疗的颅内ORR为62%,颅内缓解时间为15.2个月。AURA系列研究的回顾性汇总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具有EGFR T790M突变且脑膜转移的NSCLC患者,奥希替尼治疗的颅内ORR为55%。另外一项针对具有软脑膜转移且EGFR基因敏感突变阳性的NSCLC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奥希替尼治疗组较其他治疗组(包括其他EGFR-TKIs、化疗、鞘内注射化疗、免疫治疗、全脑放疗等)的OS明显延长(分别为17.0和5.5个月,P<0.01),且与EGFR T790M的突变状态无关。

(2)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ALK-TKIs):ALK融合基因是NSCLC另一个明确的治疗靶点。NSCLC患者ALK融合基因的阳性率约为5%。中国NSCLC患者ALK融合基因的阳性率约为3%~11%。目前,中国已经获批上市的ALK-TKIs包括克唑替尼、阿来替尼、塞瑞替尼和恩莎替尼。早期对于克唑替尼用于ALK融合基因阳性NSCLC脑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主要是与化疗进行对比。

多项研究结果显示,与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相比,克唑替尼对ALK融合基因阳性的NSCLC脑转移患者颅内转移瘤控制率更高但是与二代ALK-TKIs比较,颅内转移病灶的疗效欠佳。阿来替尼对比克唑替尼一线治疗ALK融合基因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Ⅲ期临床研究中,脑转移亚组患者分析结果显示,阿来替尼的颅内ORR为81%,颅内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7.3个月;克唑替尼的颅内ORR为50%,颅内DOR为5.5个月。

(3)c-ros原癌基因1酪氨酸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ROS1-TKIs):大约1%~2%的NSCLC患者具有ROS1融合基因。克唑替尼为目前中国唯一批准的ROS1-TKIs,可以作为NSCLC脑转移患者的治疗选择。ALKA-372-001、STARTRK-1和STARTRK-2临床研究的汇总结果显示,恩曲替尼用于ROS1融合基因阳性NSCLC脑转移患者的颅内ORR为55.0%。

3. 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对于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一项贝伐珠单抗治疗NSCLC脑转移患者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贝伐珠单抗治疗组的疗效更好,经贝伐珠单抗治疗的患者颅内病灶的ORR和DCR均优于颅外病灶,且不增加脑转移患者的出血风险。除此之外,贝伐珠单抗对于放射治疗导致的脑坏死和脑水肿也有一定效果,多项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脑水肿。

4. 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程序性死亡受体1( 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PD-L1)对于肺癌脑转移有一定治疗效果。

5. 鞘内注射:鞘内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提高脑脊液内药物浓度,从而杀伤肿瘤细胞。给药途径包括经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射化疗药物和经Ommaya储液囊行脑室内化疗。与经腰椎穿刺鞘内注射给药相比,经Ommaya储液囊给药安全性更好,可避免鞘内注射误将药物注射到硬膜外间隙的风险;对于伴有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可避免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的发生。鞘内注射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和塞替派。鞘内注射化疗药物的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可减轻化疗药物的神经毒性、缓解症状。腰椎穿刺时行脑脊液常规、生化和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监测疗效并指导治疗。鞘内化疗是NSCLC脑膜转移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脑实质转移,目前尚无明确支持证据。

图片
END

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杂志,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