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志平:石山湾的变迁

 开心明智 2021-06-13

石山湾的变迁

唐志平

一位多年前到外地发展的文友,这次回乡省亲应邀到我的老家野鸡坪镇群兴村去垂钓。一路上他问,记得那时你的新居后有座好大的石山,不知现在还好玩不?我一时不知怎么作答,只好说等会你到了就知道了。

小车从县城出发,40分钟就到了。“如今的通乡公路全是水泥路,真是快捷,记得第一次来时一路颠簸了一个半小时。”这位朋友大发感慨。一下车,他就放眼寻找我屋后的石山。“怎么?那么大一座石山居然不见了,被这么多的房屋所取代。”

的确,我老家的新居所在地原本就叫“石山湾”。我家房屋后原是一座怪石嶙峋的石山,屋前数十米远是一口山塘,叫“石湾塘”。离我家不远有一座庙,叫“观音殿”,又名“大仕阁”。相传古时候的某一天,观音殿的“观音娘娘”正在石湾塘浣纱,忽然间天昏地暗,却只见云端之上几位神仙赶着一群“牛羊”经过。观音上前打探,却原是众仙赶着无数巨石要到灵官殿一带去修桥。而一旦大桥修成,该地万顷良田将被淹没,无数百姓将流离失所乃至浮尸河上。为挽救生灵,观音力劝众仙收回成命返归天庭。众仙却曰这是玉帝的旨意不得违抗。见劝阻无效,观音只得施展法术,喝令一声:“变!”妙手指处,那群“牛羊”摇身一变,就地落下化成了一座石山。

传说无疑为老家的这座石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小时候我们常常好奇地爬上去寻觅仙人的足迹。那些石头有的地方甚是平坦光滑,大人们说那是宽阔的水牛脊背;有的地方尖如芒刺,大人们说那是尖尖的牛羊毛。中间有一座只容一人小心翼翼才能通过的“仙人桥”。山上还有仙人睡过的“摇篮”和他们登天的“脚印”。传说归传说,但日本鬼子入侵宝庆时,我的祖辈们却藉此藏身躲过了一劫,当时才八岁的父亲对此还记忆犹新。

老家的石山一段时间成了乡邻们天然的“晒场”, 也成了我们儿时的乐园和“天堂”。

    贫穷的村民们为了节省竹簟,常把稻谷、花生、红薯制品(薯片、薯丝、薯干)等背到石山上晾晒。这无疑为我们这些经常饥肠辘辘的调皮鬼提供了上等的“美食”。我们常常偷偷地爬上石山“盗取”“胜利果实”,也常常因此而挨了父母不少责备和打骂。

 对石山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我家屋后侧的那块“禁山碑”。说是“碑”其实欠准,那是就着一块正面平整的巨石,上面刻着“此山永禁开挖  大清乾隆三年立”的字样。老一辈认为这座石山是离此不远的“黄土坝大屋”的“靠山”和“风水宝地”,开挖此山会破坏当地的风水。但事实上,随着“文革”时“破四旧”运动的开展,已有村民陆陆续续在此开山采石,后来大队还在此建了个石灰窑。上世纪七十年代,鸿发二爷全家率先搬出了“黄土坝大屋”,在石山的西边砌了新屋。不久,庆元九爷也跟着举家搬到了石山南边靠马路的地方。改革开放后,逐渐脱贫的村民们纷纷往石山边上迁。原住在“桃家屋”的伯父家和我家也于八十年代初先后搬到石山靠西南处。

 山上的青石适合于开成条石做房屋基脚,村民们大多就地取材,有的户主干脆就把地基建在现成的巨石上。八十年代中后期,农村大办教育,改建井田中学、野鸡坪中心小学都到这儿采集基脚条石,甫贵、桐成两位师傅带领的采石队成天忙个不停,“叮叮当当”的錾子锤子声伴随着抑扬顿挫的号子声从早到晚响个不歇。接下来,乡政府新建办公楼、野鸡坪市场和新街开发建设均从此采石。两年多下来,这座高高的石山已荡然无存,连那块颇具文物价值的“禁山碑”都不知去向。整座石山四周都建起了新屋,堂兄的一座四间两层外墙嵌着瓷砖的新居占领了原来的石山中心,而山的至高处是昆乐三爷的一排五间三层小洋楼。

 在火热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整个“石山湾”的乡民们也不甘示弱,纷纷外出经商办厂开店、包工程搞建筑、做手艺跑运输,即使在家种田也附带搞点副业。“八仙飘海,各显神通”,从而使大伙真正地脱贫致富,实现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家庭的过渡。

听了我滔滔不绝的讲述和如数家珍的回顾与介绍,这位与我阔别20余年的文友恍然大悟:“看来你们这个石山湾可真是一方风水宝地哟!但归根结底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让她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简介】唐志平,笔名唐芙蓉,唐福容,1964年7月出生。《今日邵东》编辑、记者,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邵东县作家协会主席。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诗歌(歌词)、散文、文艺评论、曲艺、小说作品1000余篇(首),总计100万余字,并出版个人作品集《乡风四味》。系第五、六、七、八届邵东县政协委员,第七、八届邵东县政协常委。

绿汀文萃平台微信号  LTWCHJL1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何俊良  sdhjl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