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良平:想起了三位老师

 开心明智 2021-06-13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曾良平,网名拜林西甫、大地栖居者。邵东县人,男,1970年7月生,一生爱好是天然,不求闻达于诸侯,痴迷于文学,赖法学以栖身。信奉白乐天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视卡夫卡为终生偶像,知我罪我,庶几在焉!

想起了三位老师

曾良平

第一位老师是我的小学老师。她是一位非常严厉的女老师。

记得我们班上有个屠户师傅的儿子,他很不会读书,加上人看起来笨笨的,于是他每次都成了老师的出气筒,要么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要么对他大打出手,有次不知怎么他挨了骂,老师还不解恨,走过去朝他的脸狠狠打了一耳光,可能是打到他的鼻子上,马上鼻血直流,大家亲眼目睹这样的血腥场面,都吓呆了,教室里静得能听到蚊子的嗡嗡声。

自此以后,班上的纪律超级好,很少有人敢乱讲小话。

但有一次,我刚刚从另一所学校转回来读书,在一节自习课上,得意忘形,与一个同学说到某件事,说得不亦乐乎。哪想到她回来后,通过一个同学的告密,得知我们几个讲小话,散学后,她当即宣布,我与另一个同学留校。我一下子如冷水浇头,坠入冰窟,我知道大祸临头。我最恐惧的是不知她会给我什么样的惩罚。

同学们都走了后,只剩下我们两个,她把我们叫到讲台边上,首先命令我们跪下,然后开始训斥,我只记得训斥我的内容,关于那个同学的忘了。她说看你平时还算老实,怎么也不学好,你既然转学去你亲戚那边,还回来干什么,如此等等。时隔数十年,她当时说的话和不屑的神情,我当时的委屈和瑟瑟缩缩,亦历历在目,可见它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多深的印象。

从此以后,看到她的影子,我就吓得赶紧跑。

有一次,我在后山干活,远远的看到她从山上下来(她嫁到我隔壁村子,娘家在我家后山上,这次她从娘家回来),吓得我马上从另一座山绕回家躲了起来。真的是畏之如虎。

再后来,她要生孩子,开始是她老公代课,后来不知怎么换了另一位女老师当班主任,这位女老师姓查,记得当时看过一部反特片,其中有个女特务叫查米兰,我们班上的同学竟然把这个称呼加到这个女老师身上。实际上这位女老师,性格异常温和,与她形成明显对比。

二十年后,在一辆车上突然遇上了她,一开始我下意识地想回避她,但避无所避,我决定还是勇敢地面对她吧,我故作镇定地与她寒暄了几句,然后便默然无语。

很遗憾,我们小学那班同学大多回到农村修理地球,寥寥几个如我等虽然考了出去,亦是碌碌无为,泯然众人矣!

这或许说明一个问题,严厉和一时的高效、稳定密不可分,但对人的创造性发展却是一个莫大的悲剧。

第二位老师是我初中的班主任,教我们语文。

他学历并不高,中师毕业。但是他的人文素养较高,我把他誉为我的文学启蒙老师。小时候,我虽然嗜书成癖,但语文成绩并不突出,往往比数学还要差几分。可经过他两年的调教,我语文成绩突飞猛进,特别是作文有明显进步,我的好几篇作文被他打了高分,在全班宣读,或贴在学校墙报栏传观。其实他也没有传授我什么高深的诀窍,一是读书要广,广采博收。二是要独立思考,题材新颖。三是要多写多练,要有真情实感。记得有次他布置大家写日记数篇,我把自己草创的一本日记本交给他,(篇数远多于布置的任务,内容不外乎看露天电影、理发等日常生活经历),他看了我的日记后,大加赞赏,除了在每篇文章后面加了评语,另外还特点出“你能自觉坚持写日记,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习惯,希你继续坚持,除了这本,另外是否还有,如有,也请一并拿来,让我读读”。遗憾的是,我其实无法再提供,这是我的第一本日记。但他的这一番鼓励,着实地激励我把日记坚持写下去,从那时至今,我一直保持这个习惯。算来亦是将近三十年了,这已成了我人生的一笔最大财富。

 这位老师还有一件事让我记忆深刻,有一天,他给我们出了一个题目,叫我的理想,要我们每个人写出自己的理想,然后交给他,他把大家的理想全部罗列在黑板上,结果是工程师若干,个体户若干,等等,唯一只有一个的是新闻记者,那就是我的理想,针对我这个理想,他在讲台上又是特意点出,大加赞扬,让我在下面听得耳热心跳,热血沸腾。直到今天,仍记忆犹新。

当然很遗憾,我并未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成为一名无冕之王——新闻记者。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却在一直践行一个时代真实记录者的天职。

第三位老师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

他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他做了一件与其性格反差很大的事。他本来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多病老儒生的印象,正统、略带一点古板。可他突然有一天,却饶有滋味的在课堂上讲解李煜的《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他老人家难得的好兴致,先是深情并茂地把它背出来,然后写在黑板上,再次便是一字一句把它讲解,其实这首词的词意不难理解,作为情窦已开的高中生,大都明白这首词的意思,让大家目瞪口呆的是为什么老先生要如此细细讲解这首词,这本不在教材之列。看着他如此的陶醉,只有一个理由,这首词一定把他带到了自己的青葱岁月,才会让他如此动情。

多年以后,我还背得这首词,想起这首词,我眼前便浮现这位老师讲解这首词那陶醉的神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