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欢天喜地过大年:舞龙耍狮走马灯 唐志平 何俊良/文 唐志平 贺文胜/图

 开心明智 2021-06-13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欢天喜地过大年

舞龙耍狮走马灯

唐志平 何俊良/文

唐志平 贺文胜/图

相传,龙灯狮子贺新年,起源于汉朝;车马灯贺新春,肇始于三国。均鼎盛于唐宋,成熟于明清,沉寂于“文革”,复兴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邵东县,近几年除了舞龙依然风行,耍狮子、走车马灯这两项大型春节民俗又悄然退出乡村大舞台。

记忆中儿时广袤的乡村,年年岁岁新春佳节之际,白天随时可能碰上舞龙,夜晚则可欣赏到耍狮子、走车马灯。

春节舞龙灯从正月初一开始,最迟可到农历二月初八“龙抬头”之日才“灿龙”,即在河边“送龙船”。龙身一般是长13节的黄龙,队伍前后各一盏共两盏排灯,一套锣鼓,一只唢呐。在龙队最前面,是手持龙珠的“引龙人”,舞龙头者必须是高大魁梧、身体强壮的汉子。随着龙珠的转动,龙体腾挪翻转,舞出各种动作,摆出各种姿势,时而头尾交缠,时而腾空而起,犹如蛟龙出海,场面令人震撼。

舞龙灯较为庄重,基本上在白天进行,几乎家家户户热情迎接,远远的听到锣鼓咚锵,便点燃鞭炮烟花,恭迎到堂屋门前。龙头行过礼后,便是一阵狂舞。但听领头的一声高喊:“锣鼓暂停,我有话吟。”哐且哐且的鼓乐便应声歇停,此时“锻歌”开始,大多为四、六字句。“龙灯进门,贵府盛情:客气相待,礼炮相迎;既把茶筛,又把烟敬;红包多多,祝赞频频;礼性巴巴,可赞可钦!龙头插香,家中兴旺;龙尾一摆,全家发财;恭喜贺喜,发财到底……”诸如此类的龙灯赞词一串一串蹦出。若主人也有文才,便可“接腔”“盘道”与之对答,内容不外乎为双方互赞互祝。主宾一唱一和,场面煞是热闹!

耍狮子从正月初一晚起驾,正月十五元宵夜“狮子”上座。一般四盏排灯,一套锣鼓,一把二胡,一只唢呐,一只雄狮,两只手狮。逗狮子的一般戴着一副小花脸面具,手执一把破旧的蒲叶扇,对白非常诙谐风趣,令人忍俊不已。表演过程中间也穿插俗称“锻歌”的赞词,一般为四、六、七字句。如:“锣鼓暂且莫响(啦),听我来把话讲(啦)。金狮下界凡间(啦),特来贵府拜年(啦)。一拜老板发财(啦),发家致富赚钱(啦)。二拜青年有志(啦),敢想敢干向前(啦)。三拜少年好学(啦),勤奋一马当先(啦)。上上下下拜遍(啦),满门喜气无边(啦)!(每唱念两句,众人齐声回应:是——啊!)”。

耍狮子颇受乡民欢迎。因为舞狮表演是以民间武术展示为主体,尤其为年轻人所热捧。毕竟,血气方刚的青年崇尚以血性方式表达贺春情感。赤膊打拳,那健壮的肌肉令人称赞羡慕;耍棍、使刀、舞凳、扫方桌、叠罗汉,那高超的技艺令人击节赞赏!但在一般人家,这些功夫是不会耍全的。在大屋院子或大户人家,他们才会尽情展示。除了舞狮逗耍、表演民间武术,还要根据主人家砌新屋、娶媳妇等情况,表演《摇钱树》《麒麟送子》等吉祥讨彩的节目。应主东要求,有时还会表演一些花鼓小戏,如《冬姑娘过渡》《张古冬磨豆腐》《补磁缸》等。而寻常家庭,狮子进得厅堂,表演两路毛拳后,便是以文唱为主,“狮子口夸夸,进屋呷糍粑。糍粑又巴牙,进屋呷热茶。热茶又烫口,打起锣鼓走。”这个邵东民谣讲述的就是这种情况。

耍车马灯也叫走马灯。一般由数十盏马灯绑扎在木棒上,每人手举一盏,排除长长的队伍,队伍中穿插有一分别化装成红、黑“花脸”的骑马老生,两位“乘坐”在花车上的“车子姑娘”,由两名短衣“车夫”推着(一般由一男一女两位孩童扮演),“车子姑娘”(花旦)一手提灯笼、一手拿手帕。队伍中还有插浑打科、活跃场面的“罗瞎子”、“波乃几”、“王婆”、“晚妹子”等角色,同时扎了许多“故事”,如《西游记》唐僧师徒取经、《白蛇传》三位主角,还有蚌壳精、乌龟精、《文王访贤》《朱买臣卖柴》、假人背真人等,加上至少一、两套锣鼓,几支唢呐、几把二胡等乐器伴奏,一支完整的车马灯队伍至少在60人上下,最多时上百人。上门表演时一般先是“排灯”(即挨家挨户问候请安),然后“窜灯”,最后面对堂屋左右“排阵”。表演的主题是四季耕作和民间风俗,除走马灯(滚簟子、半边月、窜8字、大开门、四角定子、九曲黄河等)外,还有“打课子”(念顺口溜送祝福)、唱调子、演小戏等,用锣鼓、二胡、唢呐等伴奏。唱调子是由两位花旦(“车子姑娘”)和与之戏耍逗乐的“三花子”共同完成,即唱“杨花小调”,都是些地花鼓情歌小调,表现祝福、喜庆、爱情、劝世等内容,曲调有《四季观花》《四门求财》《五更陪郎》《五更留郎》《十打》《十月子飘》《十双鞋子》《十月探妹》《十月望郎》《十个果子》《十月花》等。也有的是唱、念、说白像东北的“二人转”词曲儿“黄”了点,如《五更子溜》《十八摸》之类,确实有“诲淫”之嫌。

车马灯表演队伍中,最逗趣的是花子。花子戴礼帽、着短褂、插鼻须、摇绸扇,打扮滑稽中透露出机智。一般的花子能说会唱,花子说的都是顺口溜,又叫“念课子”,“课子”必须押韵,多为即兴创作,以祝福逗乐为主,锣鼓、鞭炮一响,花子乘机换韵。花子诙谐、幽默的说唱,往往会逗得观众前仰后合,笑痛肚子。且听“三花子”上场时时的开场白:“花子花子三花子:头上戴顶破帽子,身上穿件烂褂子,脚上蹬双烂鞋子,手里拿把破扇子,上场就来念段子。”人家那把一摇便妙计层出不穷的鹅毛扇,几时变作了叫花子的“烂扇子”?大胆夸张的想象令人忍俊不禁。

耍车马灯据说缘起于汉朝末年,盛行于明代,流传至今有600多年历史了,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三国时候刘备麾下关羽张飞赵云营救甘糜二位夫人的典故。车马灯里表演“骑马”的红脸黑脸两位丑角,对应的就是关羽、张飞,中间插科打诨的“花子”“四哥哥”,原型是赵云,也有人说是足智多谋的诸葛孔明先生。两位“车子姑娘”,对应的是刘备皇叔的甘、糜二位夫人。举马灯的,对应当年打着火把赶夜路的士兵。

车马灯以锣鼓、唢呐、二胡伴奏,融跑马(关羽、张飞两位将军在表演场上要时不时“嘟嘿嘿”纵横一番)、舞蹈(两位夫人和“四哥哥”说、唱、舞为主体)、小花鼓戏等为一体,比起狮子、龙灯的庄重,更多的是诙谐风趣,赞美了“桃园三结义”的团队精神,表达了劳苦大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车马灯正月初一夜晚开始出灯,要到二月初八秧田下种才“灿灯(收灯)”,是邵东曾经最受欢迎的民间表演项目。尤其是青年男女,大老远听到高亢嘹亮的唢呐声,闻声追看车马灯表演,从自家门口追起,一路追到大天亮!

车马灯主要流传于邵东县野鸡坪、简家陇、火厂坪、砂石等乡镇。因为“车马灯”队伍需要人数庞大,而如今农村的年轻人一拨又一拨外出打工谋生,年底匆匆归来,正月初头又匆匆离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老年人“耍”不动了,年轻人“耍”不来了。不独是耍车马灯后继无人,耍狮子同样早已黯然于人们的记忆中……只有相对比较简单的“舞龙”被当为一种在红白喜事时盈利的谋生手段而传承下来。

年不再是一种憧憬,而成为了一种形式。以往过年,缺的是年货,不缺年味;现在过年,不缺年货,缺的是年味!过去的年味再也找不回来了!

随风远逝的乡村年味怎样浓?延续了千年的耍狮子、走车马灯何时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强化乡村就业服务”。如果年轻人都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