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云贵:佘田桥萝卜

 开心明智 2021-06-13


佘田桥萝卜

申云贵

萝卜是佘田桥有名的特产。
本地有句俗话:佘田桥萝卜不要油,筷子夹起两头流。萝卜是蔬菜,自然不会流油,但佘田桥萝卜鲜、嫩、脆、甜,那可一点都不假。
到了金秋十月,蒸水河两岸的萝卜熟了,一畦畦,一块块,叶子连着叶子,绿油油的,生机勃勃。佘田桥人种萝卜很讲究,尽管土地有方的、圆的、三角形的,但播种时要求疏密均匀。所以,萝卜长大后,一行行,一排排,整整齐齐,像接受检阅的士兵。萝卜有两种,一种叫“桩子”萝卜,一种叫本地萝卜。“桩子”萝卜是外来品种,萝卜长大了像一根木桩,一半埋在土里,一半露在地面。本地萝卜则是“土生土长”的品种,萝卜长大后圆圆的,整个儿躲在地下。
拔萝卜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但并不轻松。因为佘田桥的萝卜都是初秋播种,秋末和冬季收获。萝卜不惧霜、雪,人就不一样,当一双肉手接触到寒霜、或白雪覆盖下的萝卜,那种感觉是寒冷彻骨。当然,萝卜并不是一次拔完,而是按需拔:需要吃的时候拔,需要钱的时候拔。所以,一茬萝卜从秋末开始拔,一直要拔到过完年。父母去拨萝卜自然不愿带着我,但我一般都会跟着去。“桩子”萝卜好拔,双手握住露出地面的部分一用力,整个萝卜就出来了。本地萝卜就没那么好“对付”了,因为它藏在地下,拔时只能抓住叶子拔,往往叶子拔断了,“身子”还不肯出来,这时就得借助锄头。我小时候调皮,趁父母不注意,悄悄抓住萝卜叶子,一用力,萝卜没出来,叶子断了,身体往后一倒,摔了个四脚朝天,少不得引来母亲几声喝斥。
乡下人种萝卜有一半目的是为了卖钱,所以,上街卖萝卜就成了父亲的“专业”。那时车少,上街只能靠两条腿走。父亲挑着一百多斤重的萝卜,走六七里泥巴路到佘田桥街上,然后把萝卜摆在马路边。那时,衡阳和邵阳的司机经常到佘田桥买萝卜,自家吃,也为亲朋捎带。司机好说话,不会没完没了讲价钱,看中的萝卜三言两语就成交了。而另外一些买主——镇上的人和“邵东钢厂”的工人,他们买萝卜就很较真,常常要讨价还价半天,看萝卜也仔细,有一只畸形的也想挑出来。父亲是个不爱说话的人,只会默默做事。卖萝卜也一样,总是任凭买主挑三拣四,自己咧着嘴笑。好在佘田桥萝卜口碑好,不愁卖。父亲卖完萝卜,常常会带一担化肥回家。而我和弟弟早就在村口等着,因为,父亲的口袋里总会有两只烧饼或半斤冬瓜糖。
萝卜除了换钱,有一半会进人和猪的肚子,所以,“加工”萝卜就成了母亲的“专业”。那时有句俗话:红薯半年粮,萝卜来帮忙。红薯作了主食,萝卜能“帮”的自然只能作菜。而母亲总是能把萝卜做成各种各样的“佳肴”。有时,她把萝卜丝和红辣椒粉末一起炒,吃起来又脆又辣;有时,她把萝卜丝和红薯粉丝一起煮,吃起来又甜又爽口;有时,她把萝卜切成四四方方的小块,放锅里炖,然后放上生姜和蒜末,吃起来一不小心只怕连舌头都会吞下去。她还会把萝卜洗净、晒干,做成很多坛子菜:腌萝卜,萝卜干,萝卜条,萝卜丁……这样,我们的餐桌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萝卜的影子。而萝卜叶子也不会浪费,全部成了猪的“美食”。母亲喜欢“卖弄”,看着自己的“杰作”,她会不停地说:“多吃点,这么好吃的萝卜,看着都吞口水。”她还会对猪发牢骚:“看,煮的都是萝卜叶,蠢猪罗罗还挑食!”
蒸水河两岸土地肥沃,土质属沙性,非常适合种萝卜。而萝卜容易种,还能填饱肚子,又能增加收入。所以,佘田桥人几乎户户种萝卜,萝卜也就成了田野、街边和餐桌上的一道道风景。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住到了城里。偶尔去市场买菜,看到菜贩摊子上的萝卜,不由想起小时候佘田桥的萝卜,想着想着,脑子里出现了幻觉——父母变成了萝卜——一个变成“桩子”萝卜,一个变成本地萝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