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采购砍价的这把“刀”能削铁如泥吗?

 卢山说精进 2021-06-13

左手职场.右手采购

有故事.有方法.有工具

2020年7月8日

这是2020年第079篇原创文章

总第348篇原创文章

全文1435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老板,告诉你一个坏消息:我们的XXX产品供应商给涨价了!”采购经理讪讪地说。

“为什么?那个产品不是刚刚要进入批量生产吗?涨了多少?为什么要涨价?谈了吗?效果怎么样?”采购VP一连串的问题...

“涨了2倍多!原来31元,开始要涨到110元,现在谈到93元。涨价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废品率太高,70%多。还有些手工工序效率比较低。之前做样品和小批量的时候他们都是倒贴钱的,不过那个时候量小,而且他们以为能把良率逐步提高上去。结果到了量产了良率还是提不上去。这么大的量,他们说不涨价就真没法做下去了。”

“70%多的不良率!?”采购VP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会这么高?对了,你是怎么和他们谈判的?”采购VP话锋一转。

“时间紧,我直接找他们老板赵总谈的。砍了15%下来,他们报价117,现在99。”采购经理说话的时候有些神采飞扬,大概是觉得这活儿干得挺漂亮。

“原来31,现在谈到99?这不是还涨了200%多吗?针对他们这款产品的报价,你做了成本分解吗?物料成本多少?生产成本多少?人工成本多少?管理成本多少?这些分项有什么降本的机会吗?原材料我们能由我们提供吗?另外有没有找更多的供应商报价?”

“没有找其它供应商报价,因为这个工艺目前只有他们和我们自己工厂能做。

“我们自己工厂能做?评估过价格吗?”采购VP眼睛一亮。

“没具体评估过。不过核价的同事说,应该不超过50。别的不说,凭着我们的设备,良率和效率都会比他们高不止35%。”

另外,采购经理开始嗫嚅起来:“另外因为项目赶时间交付,还没来得及做成本分解...”

听到这,采购VP颇有深意地看了采购经理一眼:“明天尽快汇报下成本分解的情况,后天约下供应商的赵总,继续谈降价。”

第二天一早,成本分解出来了:

原材料64

生产成本13

人工成本14

管理成本8

一阵研究讨论之后,采购VP布置了任务:

  • 原材料部分:看能不能由我们提供?这样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集采大力优化成本,另一方面,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规格符合要求。

  • 生产成本:看下我们自己工厂的一次性通过率多少。以供应商的一次性通过率为50%评估生产成本。

  • 人工成本:那么多手工工序,能不能通过提高效率,或者外发一部分手工工序来降低成本,比如说15-20%?

第二天的谈判会议上,采购VP给出了价格的建议:

  • 原材料由我们来提供。核算了一下,能降低34元。

  • 生产成本中的大头其实是产品的良率。按照一次性通过率到50%计算,生产成本能节省3元。

  • 人工成本方面主要是提高效率。随着进入批量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应该不是问题。成本能降低4元。

  • 毛利你们再让5元。

这样算下来,成本至少可以降低34+3+4+5=46元。价格变成53元。当然这个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我们愿意给你们更多的时间去探索...

谈判结束了,

第一轮:价格从117元降到了99元,降价率15%。

第二轮:价格从99元降到了53元,降价率46%!

第一轮和第二轮之间有什么区别?

最主要的区别是第二轮用了价格分解,Cost Breakdown

有了价格分解这把“刀”,采购大概率就有机会削铁如泥,因为产品成本不再是看起来那样的“一坨铁”,而是按照类别被分成一块一块的。然后采购再用不同功能的“刀”去做进一步的切割,并且不断寻找降价的机会。

如果不做成本分解,采购手里的“刀”就如同砍向一坨铁一般,使再大的力气,也只能是刀刃卷了,但是只得到一些碎末。

作为采购,你一定知道成本分解这件事。

问题是:

【1】你经常用吗?什么条件下会用,什么条件下不会用?

【2】用得好吗?哪些场景里旗开得胜?哪些情况下铩羽而归?

【3】怎么样能用得更好?比如,和什么方法或者工具在一起打组合拳比较好?

【4】用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


欢迎你的分享和留言。


版权声明:“KEEP精进”个人公众号的文章均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及复制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引用或者有其它意向,请事先通过本公众号后台等方式申请并获得授权。原创文章中的部分文字、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本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