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台静农小说《为彼祈求》的艺术特色

 山间溪流阅览室 2021-06-13

内 容 摘 要

本文将从小说的情感共鸣、时代背景、情节结构等方面对台静农小说《为彼祈求》进行艺术特色的分析,力求从小处着手,展开对台静农小说的解读分析推广,为这位皖西著名文学家的小说寻找解读途径。

关键词:情感共鸣 ;时代悲剧;情节结构

浅析台静农小说《为彼祈求》的艺术特色

台静农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1927年,他多次在杂志《莽原》中发表小说,主人公多是乡村底层人物,主要是抨击黑暗的现实,更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底层人物内心深深的祈祷。《为彼祈求》虽说不是代表之作,但是小说中人物和情节的多层内涵却是值得品味的,对于普及对台静农小说的认识和了解有借鉴意义。这部作品中的柳村民风淳朴,风景优美,却没有给当地百姓带来好运,尤其是陈四哥这样的人物,这不正是当时众多中国乡村的普遍现象吗?解读这篇文章,有助于提供更多分析台静农本人小说艺术特色的途径和方法。

《为彼祈求》是发表在1927年《莽原》杂志上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事虽短,却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对小说的研究可以有不同角度,有艺术成就的研究,地方语言艺术的研究,尤其是地方特色明显的小说,很多地方的方言,人物对话中表现人物心理活动,以及从意象的角度去分析,在《为彼祈求》中,祈求是祝福和祝愿,也是一种内心祈祷,作者以一个经历者和旁观者视角共用的模式,凸显陈四哥的抗争和无奈的形象。

《为彼祈求》虽是短篇小说,其艺术特色却值得我们回味。研究角度的不同,看法和思考也各不相同。《为彼祈求》中陈四哥的有坚持,有纠结,也曾勇敢过。语言有表现,小说主题也不仅仅是通过语言和故事情节得以展现。小说中虽然很少出现“祈求”二字,但是处处体现着我对陈四哥命运的关注。

《为彼祈求》讲述的是陈四哥一生曲折的故事。自古以来,祈祷都是中国人的信仰,但是在这篇小说中却是来自西方天主教的祝语,台静农笔下的祈求不是来自自己口中,是最后陈四哥去世之后,天主教的亡者祝语,作者有过对陈四哥的祈求吗?从文章中看来,是有的,但是作者没有用这个词,最后借另一个宗教去推出这样的想法,这其中隐含着无奈和纠结。

《为彼祈求》通过祈求将纠结的内心和压抑的人性完全展现出来,祈祷给人希望,给人期待,但《为彼祈求》里的祈求不仅如此,他是不光为陈四哥祈祷,是为中国乡村无数陈四哥一般的人物的祈祷,但是这种祈祷却没有换来一个好的结局,不得不说这就是一个时代的惨痛和悲哀,这种希望和失望的交替进行更是令读者内心紧紧被抓住,想跟随作者的笔触,想一探究竟,紧紧扣着小说主题。虽然“祈求”二字很少在文章中出现,但是无处不在的祈求已然渗透进作品之中。 “祈求”二字既表现了小说主题,与主人公心理相呼应,又展现了《为彼祈求》的独特艺术。  

 一、寻找共鸣,情感定调

共鸣的特征是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其中有一个方面就是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开篇主人公“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流浪者,流浪者自然是居无定所,所以在后续的讲述过程中,我对于陈四哥的遭遇,是能够寻找共鸣点,这对于读者的情感接受是有促进作用的。文章中这样说到:

“他问了许多,生活好不好,娶亲了没有,我都照他所想的好的方面告诉他了,他倒很安慰似的。虽然我完全向他撒谎,但是以我的流浪的经验,他这样的老人,是再担不起忧伤的了。”

我以一个流浪者的经验认为这样的老人是无法再承受打击,在文学作品中,能不能引起三方共鸣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在20世纪的中国,有多少人是在流浪当中,是无法统计的,在那个悲惨的年代,哪怕过往如世外桃源的一般的乡村世界里,这种现象也是无法避免,各色人等都被卷入其中,我是其中之一,陈四哥也是如此。因为共鸣,我才能知道陈四哥想好的方面是什么?虽然没有明确叙述他想好的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已经能够做出猜测,这在文章的后续部分得到验证。

二.百折千回,牵动人心

在赵朴初《与日本佛教友人谈时事为拈一偈》:“百折千回心不退,无畏方能施无畏。”中提及到了什么是百折千回,同样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也有这样的曲折描写,“曲折描写是中国古典小说常用的描写方法,它以曲致奇趣的叙事描写来增加小说的感染力,把纷繁复杂的矛盾现象和头绪安排于精巧的情节结构中,借助曲折动人的故事充分展示人物命运和思想感情,立体式地刻画人物的多重性格,深掘生活中丰富的社会内涵,因而具有很大的艺术表现力”

在《为彼祈求》这篇小说中,关于陈四哥的命运,作者用了“断片的遭遇”这种论断,断片的遭遇,我觉得两种解释,一种是我对于这个人的过往并不是全部知晓,另一方面,陈四哥的遭遇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从后续的情节发展中,也验证这个想法,儿时的悲惨遭遇,收留不是幸福的开始,却是另一个苦难的开始,老头看似弱不禁风,连话都说不清,但是性情咆哮,这不正是那个时代吗,看似时代没落不堪,但是却穷凶极恶,甚至可以到了吃人的地步,每天的遭遇,毫无理由的打骂,陈四哥在这样环境下。学会了躲避,但是他仍然无法逃脱这个环境,他是当时苦难百姓的代表,甚至躲避都不能公开,都是要受罚的。陈四哥的经历不正是那个时代贫苦百姓的现状吗,当时的百姓,是无奈的,是逆来顺受的,拳打脚踢之后,乞讨一样的饥饿 ,一碗饱饭都成了奢望,偷梨被打。死都可以,但是就是不能饿死,吃饱饭成了他的追求了。一步步降低自己的要求。从被打,到吃饱饭。这不仅仅是个人命运问题,更是时代的悲剧。最不愿看到的情况就是自己被饿死 因为饿,才去选择了人生下一站,,在饥饿面前,他勇敢了一次逃亡。

最高级的悲剧往往是悲喜交加的,希望和失望中交替进行。让读者的心始终跟随着作者的思绪飞扬。悲剧类的小说,往往是给予希望,但是最终又让人失望,这是让读者最为纠结的事情,在陈四哥中年转折的时候,好像看到了希望,大家称呼为敬爱的人,歌声相伴,夫妻相伴,好像美好的日子就要来临了,然而,当一场自然灾害降临到柳村人的头上,这种美好变得不堪一击,瞬间从美好跌到了深渊,不得不说,这种美好在那个时候是经不起任何打击的,是没有保障的,来得快,去得也快,对于陈四哥这样的人来说,更是致命的。

三、情感寄托,时代悲剧

20世纪20年代,革命已经展开,但是在闭塞的乡村世界,多数愚昧的百姓仍然是无知的,在陈四哥的柳村中,扮演着慈善角色的不是政府,而是一个外来的天主教,像陈四哥这样的底层百姓,一直都在向主人公表达着自己对天主教的认可,文中这样表示:

“这一定是天主使的,我时时地想起你们,以为今生是见不着了,因为我是不打算回去的,死就死在这里了。现在主人们都好么?时常有信么?”

他告诉我这十几年来的流浪生活,亏了天主的拯救,不然早已看不着他了;这里牧师对他好得很,好像朋友似的,也没有什么劳力的工作,只是料理料理教堂里的事。

对于陈四哥这样的底层百姓,为什么会对外来天主教认可,纵然有当时宗教宣传和外来势力渗透进中国的乡村,这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百姓的无依无靠,陈四哥懒惰吗?显然没有,文中他也就想吃饱饭,乃至娶妻生子都是高级需求,他是勤劳的,但故事的结局却是,在跌倒了之后,中风就让他再也没有起来。最终,天主教也没有挽救他的命运,

主终究也没有给予陈四哥幸福,不过是体面让他离开,死亡反而成了幸福,这不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吗?陈四哥是无罪的,无罪的人受如此的痛苦和惩罚。最终作者再次丢下一个发人深省的疑问,死亡难道是惩罚吗?

五、结语

作为一名乡土作家,台静农的文学作品中有着与故乡不可分割的乡土精神情结,而且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潮流一员,他又能理性看待乡土遭遇的一切,作品不乏深刻的思考,思想和美学上都有着较高水平,对以后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邹细林:《纪录片创作的伦理关系探析》

[2] 汤耀曦:《从三国演义看中国古典小说的曲折描写》

[3] 殷宏霞:《鲁迅对台静农的影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 贾涛:论台静农小说的流变和传承[D]. 河南大学, 2011.

[5] 史挥戈. 谛听地火运行的声音——论台静农小说集《地之子》[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5(06):20-25.

浅析台静农小说《为彼祈求》的艺术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