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密关系如同空气,懂得净化,才能获得优质外部环境

 如意时光之旅 2021-06-14


说起亲密关系,人们首先会想到夫妻关系。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相遇、相知、相爱,共同建立一个家庭,物质上逐渐积累共同的财富,精神上分担彼此的痛苦,分享彼此的快乐,两者不可或缺大概是亲密关系和谐稳定的关键。

现实社会中,物质是基础,“有情饮水饱”只会出现于热恋期,更多的现实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纵然如此,依旧抵挡不住人们对极致的美好的追求。

元朝才女管道升写的捏泥人的故事: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这大概是古代女子对于爱情最美好样子的憧憬。这样的诗句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就如同童话。生死与共当然有,比如那部韩国电影《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老了以后还能一起堆雪人,吃初雪,自得其乐,最简单的奢侈大概就是这样吧?这个大家努努力就可以实现了吧。

夫妻是没有血缘的两个人,因为彼此的爱慕组成了家庭。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一起在柴米油盐的平凡中成长。一张床上睡,一口锅里吃,在这样的共同陪伴中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的经历中,不可分割,不愿分离。——这大概是亲密关系中最特别的存在。

亲密关系会存在于血缘关系中,比如父母和子女,比如兄弟姐妹之间,但它不是必然的结果。只有当双方都互相关心,彼此接纳,愿意向对方交流自己的日常,共度那些特殊有纪念意义的时刻;能够一起面对生命中至暗的时光,或者分享最光明灿烂的时刻——处于这种亲密关系的血缘关系无疑让人觉得最稳妥、最牢固的。

有的时候,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却不一定拥有亲密关系。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不一定了解子女的想法;而子女呢,可能会不了解父母,在这种时候,血缘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而亲密关系却不一定存在。

亲密关系还可能存在于朋友和同事之间。因为有着共同的工作环境,或着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于是女的有了闺蜜,男的有了兄弟。

也许,在我们的同事关系中就有这样的一个人,你可以跟他什么都说,他会批评你,但更多的是一种包容。所以你会坦然地接受他的批评,同时也知道他对你毫无保留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是彼此的。

亲密关系让我们感觉到安全,身边有这样的一个或者几个甚至一群关心我们、认可我们的人,无论我们做什么,他们都会接受;而如果我们遇到了不开心或者高兴的事情,也会第一时间想到和他们去分担或者分享。当我们需要支持,我们知道他们一定会倾力相助。同样当他们需要帮助时,我们也会义无反顾。

亲密关系的存在,让我们这些没有根的树,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在风中飘摇,而是形成了一片互相牵绊的树林,能够抵抗一定的风险、如同沙漠中的胡杨抵抗着风沙,如同海边的红树林阻挡了风浪。俗话说,独木不能成林,这诠释了亲密关系存在的必要性。

亲密关系的确立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如同培育一棵小树,从小苗苗开始需要去浇水、除草、施肥、杀虫,在这个过程中,亲密关系会越来越深厚,时间的推移,根会越扎越深,枝叶会原来越茂盛,就如同舒婷的那首《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有人说,“亲密关系”的本质是一种“社会交换”,双方都在权衡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从而决定是不是要继续这段关系。站在物质的角度,这样的权衡无可非议,对于“有利可图”的亲密关系,人们会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帮助亲密关系变得幸福、长久。

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决定一段关系能否幸福、持久?有一种理论认为:人和人的交往是一种交换关系,人们都希望用最小的“付出” 去获得最大的“回报”,只有当两个人都能从一段关系当中,获得足够的“利润”,这样的关系才能够持续。

那么矛盾来了:当人们都想小付出而又大回报时,是否就会出现利益不均呢?这时,一个新名词出现了:“自我牺牲”,并非亲密关系中的每个人都是一味地希望以小博大的,那样的关系其实是成立不久的,恰恰是我们都在做着自我牺牲的选择,而且心甘情愿,亲密关系才能持久。

在这个二元世界,一味地强调精神而忽视物质,会让亲密关系没有了存在的基础;而一味地关注物质而忽视精神,亲密关系则失去了持久常新的动力。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不偏颇、都重视,双方都愿意去关注和付出、营造舒服氛围,我们才能在亲密关系中得到滋养和润泽,无畏岁月和风雨,携手走向终点——就算半路走散,也终会重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