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脱俗不在于追古人,在于雅的形式规律探究

 事奴 2021-06-14

书法忌俗,与俗相对的雅,也成了脱俗的首选方法。怎么能不粗俗且致雅,老早留下的一些言论到现在仍起着指导作用,是很好的,比如说有书卷气就雅,于是很多前辈解读这个书卷气,并且提出获得书卷气的方法。

一般讲读书、而且是每日读、花的功夫甚至要与书画时间平分。这对专业书画家来说是应该的,理论上讲也是可行的。之所以说理论上可行,是因为现实中的书画家们忙于种种“日常事务”,写字画画的时间都嫌不够了,怕是没功夫读书了。而对于一般爱好者来说,本来致力于书法的形式美感上,工作之余腾出点儿时间只够练字了,或者能在压缩出点时间读上一两篇与书画技艺相关的文章也算不错了。要再让他经史子集的涵养内心气质,真的不好办。其实想想啊,读书确实是好的,可在古人那儿都没忘了提“行路”的重要性。

一个社会中人,经历种种,人生、世态其中的道理早也磨砺过了,所获得的经验教训也是书本中不能代替的。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可以这么说,或许他读的书不够多,但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不成问题的,有可能比那死读书、读死书的更稳定可靠。何况至于美丑观念不会单独存在,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他的审美不会偏差很多,顶多是不会说出很专业的美学概念,再或者讲不清那些由技巧而造成的美的形式,仅此而已。

再说了那个能呈显雅意的书卷气,也仍是个没法给个确定概念的、不易把握的、仅以意会的感觉。如果说实话,谁能说某某书法作品就长得书卷气的模样,谁又看着那字就感觉到书卷气了。

别讲书卷气,就说雅俗,实际上还是可以有参照的,也可以在日常的经验里获得启示。比如说花哨扎眼就觉得俗,但经过调整让它减弱对比、有比较匀称的节奏变化,也就不那么闹闹哄哄,温和起来了。温和的总能给人静雅的感觉。这是从颜色的搭配上看,其实就书法仅以点线构成的,也是不离这些道理。比如墨色,干燥浮滑像粗糙皲裂的皮肤——得,甭说了,您想吧,但绝不是看不起干粗活的人。所以说让墨色足够滋润,就近于雅了。如果从技巧上说,要注意观察,感受笔中水分的多寡。其实写多了,也自然能体会墨的焦稠与寡淡,对运笔效果是不同的。只是不少人没认真感受一下不同墨色与干湿的感觉。

再从线条的组织排列上注意一下,结构平稳,即便参差错落,也依着节奏韵律,按秩序组织。无序狂乱是粗俗的,这在生活里也是可以见到的,人们也不喜欢。有时候说这字龙飞凤舞,大概就容易犯狂而不拘的野气,就近于俗了,不好。所以看古时书家,就说张旭吧,那字狂归狂,但不野,点线旋转缠绕层次合着他心里的节奏,在总体章法上就有了韵律。其实要说音乐性,肯定有人要说我瞎白活了,但真是那么回事。

也甭细碎的说了,只要能够把生活带给您的那些感受,还不要说视觉感受,全部的生活经验中获得的感受往书法上靠一靠,去解读,包括这雅与俗的问题。那也能领略个八九。您比如听旁边夸人的“这小伙,穿的朴素,不多说不少道的,看着就文雅”“嘿,这主儿,穿的跟花大姐似的”“呵,那个浓妆艳抹,扭捏生态,够妖的”,一素朴、一妖冶、一安静、一闹腾凡此种种都能把雅与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还有一说,雅虽雅矣,但多了、大家都如此了也至于庸,落入凡俗了。说到底,书卷气、雅,确实可以是免俗一途,但也绝非一途,超脱凡俗的,终究不是某一种形式,而是独立且独特的人格品性。救世的英雄、避世的隐者,只要不是邪魔外道、诡怪取巧,那么他是属于自己且是唯一的,即是脱去凡俗的。

点子、线条,不过形状、排列组合形式造成种种微妙感觉,那么人在生活中积累的不同线状物的组合形态的感觉,是可以移来关照书法线条的。何况书家本身就当从这些现象里获取感受,应用到书法的创作里去呢,那“屋漏痕”不是说说就算了的。再者说“写一竖如万岁枯藤”“点如高山坠石”,其不凡气势,也不是温雅或洒脱的书卷之气可替代的。

强调非由古人那里学来,才能脱俗的,大概只是学了古人的形式,不知学古人的从生活中获取感受的经验,这可能也是死读书造成的后果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