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充满人情味的世界,跟老子的冷酷无情的世界,哪个世界更真实?

 申鹤 2021-06-14

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立国初期,发生了“五四运动”,当时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阵涟漪,一度有所变化,又影响了几十年。

这其中,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人们讨论最多。

孔子和老子都是带着救世的胸怀,但是思想却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在《论语》和《老子》中就可以明显感受得到。

《论语》是对话录,里面有上百人,讨论的事都跟人更有关系。而《老子》里面一个人都没有,空旷寂静,是一种“宇宙视角”。《老子》这本书读起来冷冰冰的。他面无表情,甚至有点冷酷地为你讲万物运行的法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还由此类推出一个更可怕的事实:“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就是,天地无情无义,把万物当成是古人祭祀典礼上用草扎的狗,用完就扔了。圣人对百姓也是一样,并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在老子的眼中,从宇宙到社会,都是没有人格、没有好恶的世界。

老子和孔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智慧,在后来漫长的演化中变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对立思维模型。儒家思想是积极的、光明的,对人充满了同情心,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世界。而老子代表的道家思想是消极的、阴暗的,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世界。

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世界?

在我看来,哪个都是真实的。

孔子主张的积极救世,与老子所说的顺应天道、无为而治,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点像是经济学中一直在争论的,政府是该积极干预市场,还是让市场自行调节。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的力量与政府的干预,谁也不是万能的;真实的世界,经常是两者的动态平衡。类似的,到底是积极入世,还是无为而治,两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是共同存在,根据不同的场景平衡的关系。

老子是物理学家,孔子是社会学家、政治家物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永远不是对立的关系。

老子看人,确实如同看草芥,是一种超远距离的旁观视角,把人类社会看成是蚂蚁蜜蜂,有规律,本质不变,是一种冷漠的抽象视角。

孔子看人,有一种近距离的温情,虽然也常常怒其不争,但总是耐心地说,好好学习,人是可以进步的。是一种温和的具象视角。

从这点看,老子更像大国统治者,人口只是数字;孔子更像家族长老,有着化不开的血缘纽带和不忍心。

何其互补?何其平衡?

孔子就像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而老子则更像个繁华看尽的老人。

儒家致力于建设以道德为准绳的秩序社会,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明确定义了不同社会角色的责任是什么;通过直接建立标准,告诉你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正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是儒家“仁”的思想。

而道家的思想是“无为”,在道家看来,任何所谓的救世、建立理想社会的行动都是画蛇添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像远古时代一样,大家少做事,让自然规律能够发挥作用就可以了。可以说,儒家是在做加法,而道家则是在做减法;儒家教人向善、提倡有教无类,而道家则更强调人自身对于天道的领悟。

可以说,儒、道两家的思想确实是有很强的互补性。

时至今日,儒、道两家的思想对于我们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就有儒、道的两面,一方面我们崇尚精神的绝对自由,希望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方面又摆脱不了世俗标准的诱惑,想要追求世俗社会的成功,那么就会积极入世、扶危济困,践行自己的理想。

所以,用儒、道两家的思想透析我们当今的社会,就不难理解我们的社会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也有充满温情的一面;对于某些人来说,这可能是最坏的世界,而对于其他人来说,这可能却是最好的世界。或许,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如此矛盾;也正是如此,我们的世界才会如此的精彩多姿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