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癞蛤蟆躲端午——华州端午忆与杂考

 华州文史荟萃 2021-06-14

邮箱:3125136050@qq.com


端午忆与杂考
作者 郝庆年

端午节来了。红的、粉红的、兰的、绿的、花的缎面香包飞上了儿童和妇女们的胸前,尤其是年轻媳妇和姑娘,她们在新凉中刚换上了单衣,丰腴的胸脯上系上秀美的香包,更增加了青春的俊美。

华州城的卖香包摊位 刘文涛摄

记得儿时,天麻麻亮,我就和几个伙伴到勘察好的竹林深处去割艾蒿、柴胡,采车前子和柏朵。我们割的艾蒿高、真,肥大的叶子背面好像敷了一层粉。柴胡、车前子是中草药,据说这天采的药效最好。柏朵是给妇女们头上插的,既美又可防头疼。

太阳出来后,家家户户大小门上,墙缝都插满了艾蒿,村子里弥散着一片浓郁的艾香。早饭家家都吃粽子或甑糕,那怕少点,一家人都尝尝,是节气么。有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把这个节日的季节、庆事特点和广大民众的热爱描写得淋漓尽致。

孩子们除了带香包外,手腕、脚腕带五色线花绳,鼻孔、耳孔和肛门上还抹雄黄酒。大人们说,这天如果逮住癞蛤蟆,给它口里塞一锭墨可做成一剂好中药。不知此事是否有道理。只是我儿时多年和伙伴们在这天却确未见过癞蛤蟆。这似乎应了华县一句谚语:“癞蛤蟆躲端午”。

癞蛤蟆 自网络
这些之外,华县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节俗:端午节前,新过门的媳妇,娘家还要“送娃娃”:一个直径约一尺的竹圈,上面挂满了二寸高的古装小布人。

为了把端午的一些节俗事相的来历和意义弄清楚一点,我去市图书馆翻阅了几本县志,又细读了《中国文化杂说·民俗文化卷》,发现这个节日不单来自纪念屈原。(我小时家乡就无人说过屈原的故事)原来在这个充满清香明丽的节俗中竟深藏着我们民族文化中一个很黑色的心理,而它却源自我们祖先长期积累的对气候环境的真切认识。

阴历五月,进入夏季,气温显著升高,万物蓬勃生长,病菌繁生,瘟疫等疾病严重地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古人因“五”“恶”同音,于是就把五月视为“恶月”、“毒月”。王充《论衡》“四讳”中记有“讳举(生之意)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五月五日,则更是双恶、双毒,最不吉利。据说孟尝君生于这天,其父原要将其杀死。所以,这一天人们要格外警惕,清洁环境,防病驱邪。

阅至此时,我仿佛找到了领悟端午许多节俗的钥匙。艾、菖蒲都是五月成熟的草本植物,有防风、驱虫、提神、杀菌之功能。雄黄,《本草纲目》记,能解虫蛇毒、杀虫、祛痰。插艾,涂抹菖蒲、雄黄酒是极易普及的防范措施。对香包自觉也有新的认识:它原本也许是挂在人身上用以装艾末、菖蒲、雄黄等驱虫杀菌药物的小袋,后来逐渐美化为小巧玲珑的香包。

华州民间香包 征服供

为此我走访了华县及渭南几家中药铺,向老中医打问了香包粉的成分:通常有香草、菖蒲、白芷、雄黄、黄芩等中草药,证实了我的猜想。也破解了“癞蛤蟆躲端午”的谚谜和带五色花绳的缘由。原来癞蛤蟆、蛇、蝎、蜈蚣、壁虎谓之“五毒”。有些地方还有将针刺过的五毒图贴在屋内墙上的节俗。癞蛤蟆这物什大约明白这个灾日,所以要千方百计地躲,被抓住塞墨那是极酷的“死刑”。

五色线绳大约也是五毒惧怕之物(有一说是蛟龙畏惧,所以用它缠粽子投入河中是为了吓退蛟龙而留给屈原吃的)。至于“送娃娃”,也可能有与病邪斗争之寓意:你要害人,人就要多生。这里自然还可能有多子多福,富国强兵这个我们民族更古老的观念和愿望。

端午节的来历和节俗远比我这里说的要琳琅瑰丽得多。通过这次学访,我深感我们许多民俗的绚丽和机深。它们伴随我们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漫漫历史路,体现了我们先祖生存的艰辛和智慧。

华州粽子 翔宇摄

今天科技发达,但我们要像尊重祖宗一样,理解、敬畏、尊重它们,保护其中美好的东西,让它们融进新的时代气息,继续跟我们民族一道前进,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彩美丽。即如端午节,若能再充实一些清洁文明的内容,蔚成风气,使它真正成为我们民族的卫生节,那也许是一件善莫大焉的事。

原文来源:网友推荐《乡愁少华山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