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粹艺术名家——王先全

 国粹艺术名家1 2021-06-14

艺术简历

王先全,男,1969年11月18日,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高庙西村人。受家族影响爱好诗歌、散文、篆刻、书法、葫芦雕刻。篆刻入选过山东书画报,得三等奖。葫芦雕刻入选滕州日报5.1非遗文化专版刊登。本人从事煤矿工作。

作品赏析

他书法功力深厚,技能全面,他的书法已臻“险绝”后的“平正”境界。

这和他自幼苦练书法打好基础把写字当成最好的兴趣爱好不无关系。

他多次给同一内容的作品写两种,一种比较张扬,一种用他的话说“没有火气”。而他总是觉得“没有火气”的作品更符合他的意趣。

他曾说书法技能首先是对毛笔这一特殊工具的掌控的功力和技能。书法在创作中,毛笔的提按收放,圆转疏密,轻重缓急,都要根据创作者的表达意向,做到恰到好处,方能显出神韵。

同时还要考虑毛笔的软硬、弹性,宣纸的吸墨度、洇墨度,墨的浓淡、稀稠等等因素。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去不断锤炼、摸索、总结,方能领会其精要。

最精妙的书法理论,最深厚的文化修养,最好的天赋,都代替不了手上的功夫。手上的功夫从何而来?要勤学,要苦练,没有捷径。

书法家吸收的古人的营养,就是他的学识。吸收的越多,学识越高。书法家的学识不同于学问家的学识。所以不能用读了多书,发表了多少论文去衡量书法家的学识。

书法家所具有学识学问家不一定能学到手。王铎说:“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傅山说:“字一笔不似古人即不成字”,于佑任也说“学书法不可不取法古人”,米芾也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

所以“师古”是书法家重要的学识之一。

“师古”是一门大学问。首先要识记古人留存下的诸多书法元素,其次,要理解和领悟这些书法元素,并运用于实际的创作之中,第三,要用这些元素进行创新,形成书法家基于传统的个性、风格。第四,还要熟悉书法发展史,熟悉文字的演变过程。

篆书、草书还要识记不同于今文字的构件和字形。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入之弥深,望之愈远。

面对着灿若繁星的历代书法大家和浩如烟海的经典碑帖,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超凡的意志,没有苦行僧般的修炼,没有超常的记忆,很难吸收其中的营养成份为我所用。

他擅长隶书,幼时第一次看到家里关于隶书的字帖就深深喜欢上了。从此以后就几乎专爱一隶书,对能找到的汉隶碑帖临习不掇,尤爱曹全碑。承曹全碑的秀逸多姿兼并吸收了张迁碑的敦厚朴实、乙瑛碑的含蓄典雅、礼器碑的波磔分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字体端庄厚重又不失灵动飘逸,匀称典雅又不失舒朗有序。对篆、魏也甚喜爱。他无论是熟悉内容的创作,还是临时命题生僻内容的创作,对所涉及的字型,都非常熟悉。写起来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没有一点生涩的感觉。没有广博的书法学识,没有对各种书法元素烂熟于胸,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他不是一个张扬的书写者,尽管他的字里有性情的张力。他是一个取法的标拔者,创作的坚守者,生活的执行者。更多的时候,他是沉默和独守的,他的支点只和书写相关。这些与书写者相关的因素,展现在他的字里,就是朴实、沉静、宽博、高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