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夜烽:怎样学习书法

 dsj_cgf 2017-01-30

刘夜烽:怎样学习书法

怎样学习书法

怎样学习书法,这个题目很大。据我个人粗浅体会,主要有五句话:临帖是入门;楷书是基础;笔法是关键;勤苦是通途;博学是阶梯。现分述于后:

(一) 临碑帖是入门

书法,是有一定法则的。学习书法,就是学习前人书法艺术的一些法则。而临摹碑帖,就是学习前人用笔、掌握结构和布局的基本方法。临摹碑帖,犹如叩书法之门,临摹好了,就能'入门',再进一步就可'升堂入室'。所以学书,必须从临碑帖入手。

摹帖,就是用透明的纸,蒙在碑帖上,依照纸下面的字影摹写,儿童初学写字的描红,即属于摹帖一类。

临帖有:对临、背临、空临三种。对临,就是将范本置于案头,对照着字迹书写。背临,又叫默临。就是在对临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对碑帖中书法的理解和记忆,将碑帖合起来,或将碑帖丢在一边,按碑帖上所书的字默写出来。空临,就是面对碑帖,不用纸笔,而是用指临空而画,或用手指在桌面上画,或睡觉时,在被子上默画。这主要是作为书前演习,或为加深熟练程度。

自摹到临,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初学宜摹帖,稍熟练后,再以临帖为主。摹帖,易得法帖位置,而多失笔意;临帖,可多得笔意,而易失位置。先摹后临,学习就较为全面了。

临帖,要求先'入帖',然后'出帖'。'入',就是把所临碑帖的书法,真正学到手,达到神形兼备;'出',就是从原学碑帖中脱化而出,创立自己的独特风格。作为一个书法家来说,'入帖',并不是目的,这只是一种掌握书法艺术技巧所必经的途径,'出',才是目的。但对初学者来说,首先要'入'帖,'入'不了帖,就更说不上'出'帖创新了。 所以初学者,在未真正掌握所临碑帖的笔法、结构、章法和精神实质,做到神形毕肖以前,决不可见异 思迁,随便更换;或者贪多求全,同时临几种碑帖而一无所获。

古代碑帖,浩如烟海。初学书者,必须择好的碑帖而习之。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原有书法基础进行选择,要对味口、对路子;其次,要选择比较规范化的范本。这样,便于学习,易于掌握其笔法和结拘;再次,要取法乎上。篆书宜学二李(李斯、李阳冰),隶书宜习汉碑,楷行宜习晋、南北朝,唐代诸碑帖;草书则宜习王義之的《十七帖》和孙过庭的《书谱\》 。 这样,可以得到书法大宗师的真传。

临帖还必须与读帖相结合。读帖,就是观赏碑帖,反复领会其笔法、结构、章法及其风格特点。黄山谷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赵孟頫亦曾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两者都讲了读帖的重要性。只有认真地观察分析所临碑帖的笔法、间架结构、章法布局以及风格特点等,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才能更好地掌握碑帖的'形'和'神',提高临帖的效率。年深日久,自能'心手相应',从而达到'心精手熟'。

临碑帖,还要先专后博。要先学一体、一家,以学好一体,一家为基础,然后再博学群览,兼学各体、各家。古谓'观百剑后而能剑。”就是这个道理。书法也是一样。 只有这样先专后博,循序渐进,兼收并蓄各体、各家之所长,才能达到'出帖'的地 步,有利于变法创新。当然,如果只是为了实用,学点楷行或隶书即可,如果要使自己书艺有所成就,那就要既'专'且'博”。作为一个书法家,就必须四体皆工,并以一、二体最为擅长。这样,始能立足书坛。

刘夜烽:怎样学习书法

(二) 楷书是基础

学习书法,一般宜从学习楷书入手,以楷书为基础。这主要是因为楷书法度谨严,点画方圆并备,笔法俱全。书法主要是运笔作书的方法。世谓楷书有'永'字八法,其实楷书笔法,不只是'永'字八法而已,而是多至十几、二十种。除:点、横、直、钩、挑、撇、捺、折、戈等九种基本笔法以外,点有方、圆,撇有长、短,捺有斜、平, 折有横、坚,钩有直、弯等等,所以,由楷书入手,可以熟悉掌握各种笔法。运笔之法既熟,就可方圆任意,使转从心,然后再上习篆、隶,下学行、草,自可操纵自如,无往不适。楷书学好了, 如加强中正、匀称的成分,就能学好篆隶;如加强连贯、参差、飞动的笔势,就能学好行草。因此,学习书法以楷书为基础,就犹如学画先学工笔、素描一样,这是一种首先要练的基本功。是否可以从篆、隶或行草入手?篆书,秦时书体,距今甚远,太古老了, 教人难认,而其笔画浑圆,结构中正勾称,以今曰毛笔书之,非练习有素,精于挥运者,是难以写好的。隶书与楷书较为接近,但如无楷书基础,一时亦难掌握其用笔方法。古谓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所以,以楷书为基础,然后上习隶,再而后篆,这似乎是较正确的途径。

至于行、草。行是从楷演变而来,比楷较为活泼放纵一些,草书就更加狂放不羁。有人做过这样比喻:'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奔。”未能立,就学走、学奔者,那是要跌交的。而且未学楷就学草,易流于怪野,因此不可不慎。

楷书,风格多种,各家互异,又宜从何入手?我认为:以先学唐楷为宜。楷书是:汉、魏萌其芽,两晋树其干,六朝发其花,隋唐结其实。汉、晋楷书,处于初创阶段,形体笔法未备,真迹流传很少,先可以不学。六朝楷书,接近唐楷,书体亦变化多姿,但大半过于奇古,初学师之,易流于丑怪。楷书至唐,最规范化,亦最完备。唐以后,楷法一直未变。后代书家,亦多以唐楷为宗。故唐楷最宜师法,亦易于人手。

当然,唐楷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唐楷虽然法则严谨,宜于初学。但是大多过于拘谨,学之易流于板滞。而六朝楷书,虽多奇古,但富于变化,正好可治唐楷呆板之弊。所以,在学习唐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巧六朝较为严整的碑刻,然后再学其他六朝碑刻,则是最有效的途径。

学习楷书,还应先学一寸至二寸的中楷为宜。这是因为:一、寸楷的点画、起止、转折等,笔意比较分明,初学宜于体会掌握。二、小楷偏重运指,大楷偏重运肘,寸楷则以运腕为主,指、腕、肘皆要运用。而且先小后大,则难以开展,先大后小又难以谨缩。所以,自中等楷书的寸楷始,则可全面掌握运笔方法,且小大由之,无往而不利。

刘夜烽:怎样学习书法

(三)笔法是关键

前面已经讲过:书法,主要是由毛笔书写的线条和点画构成的。康有为曾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赵孟頫亦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书法,主要的就是笔法。要使书法的线条、点画,具有抑扬顿挫、方圆欹侧、刚柔曲直等变化,产生艺术魅力,关键就在于笔法如何。所以学书最主要的是讲求笔法,讲求笔法的变化。

关于一般的方法如:执笔、运笔的技法等,许多书家都已讲过了,这里着重要说的,就是如何使笔画富有变化。据个人体会,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运笔作字,要以骨为主,筋骨并重。

书法,多骨者遒劲,多筋者妍丽。但骨尤重于筋。书之有骨,犹如人之骨骼,是人体的栋梁一样。所以孙过庭《书谱》云:'骨力偏多,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这就是说,用笔作书,首先要注重骨力。所以,作书切忌多肉痴肥,肥则气滞而神颓。但是,只存骨气,而缺筋肉,则又偏于枯槁,无遒丽清润之气。晋卫夫人曾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宋黄山谷亦云:'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所以,我们在作书用笔时,首先要注意骨力,尽量做到:多力丰筋,骨‘肉停匀。俗谓:'颜筋柳骨',这就是说颜字的特点是'丰筋',柳字的特点是'多骨'。作书写字,如果能取柳之骨,取颜之筋,便能多力丰 筋,斯为圣矣。所以,有人主张学唐楷,要先学欧、柳,然后再学颜,也就是先立骨然后丰筋之意也。

刘夜烽:怎样学习书法

二、要从方笔人手,方圆并举。

书法自有毛笔以后,用毛笔作点画,遂有方圆之分。方笔,圆笔各有特点,方笔严整、凝重,易得骨,但易流于板滞。圆笔浑劲、轻灵,易得筋,但易流于软弱。故康有为云运笔要点,'尽于方圆'。并说:'方圆虽然不同,然妙在方圆并举'。但我以为初学入手还以方笔为宜。因毛笔聚毫成锋,性柔而散。用笔书写,自然形成方笔。方笔是毛笔之自然运用。同时,方笔以笔毫平铺纸上,容易着力,而且笔画锋棱峻整,最易得骨。故初学者宜从方笔入手,宜从临摹方笔碑帖入手。这样,便没有瘫软、轻浮之弊了。方笔楷书,有《杨大眼》、 《魏灵藏》 、《秋生力》、《始平公》等碑,《张猛龙碑》、和欧阳询父子所书各碑亦多方笔。方笔隶书,则有:《衡方碑》、《張迁碑》、、《鲜于璜碑》 、《西狭颂》等碑刻。初学楷书、隶书,以上述碑刻为好。但方笔易流于板滞。此弊则又须以圆笔救之。这就需要在学方笔碑帖的基础上,再择圆笔碑帖以习之,使其轻灵多筋。所以要方圆并举,这样,便可方而不笨,圆而不弱,补偏救弊, 相得益彰。正如宋姜變《续书谱》中说: '方者参以圆,圆者应以方,斯为妙矣!”

刘夜烽:怎样学习书法

三、用笔宜慢,快慢互用。

行笔慢,易着力,书势沉着。故初学用笔宜慢。但过慢,则又失神气,难以劲健。这就要随着运笔的熟练程度,逐步加快。但又不能过快。过快,则又失势,易流于飘浮。故古人有'十迟五急'之说。要慢中有快,快中有慢,宜慢则慢,宜快则快,快慢互用,书乃有趣。

(四)勤苦是通途

学习书法,必须要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俗谓'熟能生巧'。书法艺术,也必须达到熟练的程度,才算有成就。但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关键则在于'勤'。'书山有路勤为径','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拿出铁杵磨针、滴水穿石的精神和毅力去勤学苦练,才能出成果。除此以外,是没有其他捷径可走的。这是历代书家告诉我们的一条最宝贵的经验。历代书法名家勤学的事例很多,现不妨举几个例子以供参考:

相传汉代草圣张芝学习书法,把家里作衣服用的帛,全部写满了字,只好拿去另染颜色做衣服。他在池子旁边练字,竟把池水都染黑了。所以,后人把“临池”二字,作为刻苦学习书法代名词。

又传:王献之少时,见一卖饼的老妪,把烘好的饼,用铲子飞掷到几尺远的筐子里,一个个排列得很整齐。献之惊异不已,叹为绝技。老妪笑曰:何奇之有?不过长期几十年这样不停的练习吧了。 王義之书法写得好,还不是练出来的吗?献之听了这话,受到很大启发,回家后立即担满七大缸水,并表示不写完这七缸水,决不罢休。终于成了大书法家。

又王義之七世孙隋僧智永,曾在浙江永欣寺阁上临书,笔写秃了就扔到大竹簏中,结果装满了五大簏。他在寺阁上共待了三十年,临《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赠给浙东各寺,故能有碑帖传至现在。

再有唐代怀素。相传他习书时,家贫无力买纸,遂种了许多芭蕉,以蕉叶供其挥洒。名其庵为'绿天'。以后,蕉叶写完了, 就漆一木盘,用来蘸水练字,一个盘不够,又添了一块方板,'书至再三,盘板皆穿'。他把秃笔堆积埋于山下,名曰'笔冢'。

再如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每日爽昧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乃就寝,寒暑不辍',如是者八年,他在这八年中,遍临秦、汉篆隶名碑刻,毎种多则百本,少则五十本,还临、《说文》二十本(每本九千三百五十字)。

上述这些,都是激励我们的活教材。

刘夜烽:怎样学习书法

(五) 博学是阶梯

学习书法,要真正成为大家,光是就书法来学书法是很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学识修养。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书法家不仅要有天分,要多见,多写,还要品高、学富。'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事实正是如此。大凡历史上有成就、有造诣的书法家,在学识上都是比较丰富,都是一些见多而识广者。从秦、汉始,李斯就是一个政治家,又是写《谏逐客书》的文学家,又是造《仓颉篇》的文字学家。蔡邕,是东汉时大文豪,工散文,善辞賦,通经史,精音律,晓天文,并有书论《九势》传世。王義之,是作《笔势论十二章并序》、《用笔赋》等书法理论家,又是作《兰亭序》的文学家。晋代写《平复帖》的陆机,是一位有《陆士衡集》行世的大文学家。唐初四家,也都是著名的学者。后来的孙过庭,是书法理论家和文学家;李邕是有《李北海集》行世的大文豪;张旭,是一个有名的诗人;颜真卿,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是一个有《颜鲁公文集》行世的文学家。宋以后的大书家,也大都是诗人、文学家。世传唐代郑虔,清代郑板桥为'三绝'才子。事实上宋以后,不乏'三绝'才子。如宋代苏拭、黄庭坚、米芾、赵佶等,元代赵孟頫、柯九思、倪瓒等,明代唐寅、文征明、徐渭、陈复道、王宠、倪元璐、黄道周等,清代王锋、傅青主、金农、黄慎、汪士慎;陈鸿寿、赵之谦、吴熙载、赵之深等皆长诗、书、画。宋以后其余有名的书家,也大都是文学家或大学问家。如宋代蔡襄,元代鲜于枢、杨维桢,明代祝允明、邢侗,清代郑簋、王文治、刘墉、翁方纲、梁同书、邓石如、伊秉绶、包世臣、何绍基、康有为等等,或长于诗,或长于文,或长于经史,或长于金石文字。而现代著名书法家如吴昌硕、沈寐叟、鲁迅、齐白石、张宗祥、胡小石、高二适、 沈尹默、陆维钊、邓散木、郭沫若等等,不是画家、篆刻家、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便是文学家,诗人。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一个超群的书法家,必然有超群的学识。因此,学书者,如果要在书艺上取得较高的成就,就必须要加强学识修养。只有这样,书法才能精进,才能脱俗,才能继续向高降攀登。所以,我们说,博学,是书艺不断前进和攀登高峰的阶梯。

所谓博学,也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意。这就是说,一个书家,除了必须具备的一些书艺本身的传统技巧和本领以外,还要向书本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向社会生活学习,以取得广泛的知识修养。

刘夜烽:怎样学习书法

学书者必须向书本学习,要有学问。正如苏东坡所说:'退笔如山不是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这就是说,学书者如果学识丰富,就可神乎其技了。但,书籍浩如翰海, 一个人要掌握世界上所有知识是不可能的。我以为对于一个学书者或书家来说,最需要和一定不能缺少的是文学艺术修养。特别是诗歌、绘画、篆刻、文字学等和书艺直接有关的知识修养,这是不能没有的。因为,他们之间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比如诗歌,往往是书法家书写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而诗歌的艺术特点,又可以用来作为书法艺术的借鉴。人们常称赞好的书法作品有'韵味',有”卷书气'。这就是对有文学修养的人所作的不同凡俗的书法艺术作品的美誉。又如:文字学,它是直接关系到书者的字,写得是否正确的一种学问。再如,绘画。俗说'书画同源',固然书法的笔意可以入画。而绘画的笔意也可以入书,这就可以增强书法的画意和艺术感染力。再如,篆刻。学篆刻者一定要工书法。而学书者如善篆刻,则可以'以印入书',增强书法的'金石味'。当然,学识越渊博越好。但作 为一个书家,至少要有上述几种主要的文学艺术修养。

刘夜烽:怎样学习书法

一个书家,要取得广博的学识,光有书本知识,那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积累。还要向社会生活和大自然学习,古谓'游历名山大川,归而发为文章',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说,通过向社会生活、向大自然学习,可以开拓心胸,开阔眼界,受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启发,从中有所领悟,而使书艺大进。古代书家,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王義之,见鹅浮于水,划水前进,而悟出道理来使书艺大进;又如张旭,见'公主与担夫争道'以及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得草书笔法。再如:黄山谷,说他自己:'元祜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入峡见长年荡浆乃悟笔法。”宋文与可'见蛇斗而草书长';元鲜于枢,见人在烂泥路上拉车子走,就悟到书法上,成了一代大家。等等。此类事例,不胜枚举。这些事例,乍看来好象不着边际,有些玄乎。实质上是有它一定道理的。这就是说,物有物理,书有书理。而物理与书理之间,往往有些规律,是有可通之处的。生活阅历丰富,见识广了,对事物的各种现象即自然物象感受多了那就可能融会贯通,把自己的感受运用到书法艺术上来。古人把 一些自然物象如'锥画沙'、'印印泥'、 '屋漏痕”等用来比喻书法中锋、藏鋒之妙,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一个书家多游历、 多参观、.多访问,向社会生活、大目然学 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刘夜烽:怎样学习书法

刘夜烽(1920-2004),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委员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分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文联顾问,安徽省诗词学会会长,安徽书法函授学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