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书法的基本技巧是什么?

 静里乾坤f1k68u 2019-08-23

第一阶段为习字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要有选择的临习碑帖。在临帖过程中,训练脑、手的灵活性。通过临习,较好地掌握执笔、用笔、结字、布局的规律和常识。

这个阶段是师古人的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练习的方式, 应该是比较机械的,要有一定规矩。相应的个性要受到一定的约束,以免学书者不顾书法的基本规律,任意涂抹,贻误终身。

第二阶段为创作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学书者已较好地掌握了书法的基本技法,应博览古今书法碑帖,总结前人用笔、用墨的妙趣;努力练习成幅作品,锻炼创作的构思和实践;加强文学、美术等字外艺术的修养。这个阶段是造化阶段,练习的方式要比前一阶段灵活得多。

综上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无前者,后者便是无源之水;无后者,书者往往被说成是碑帖之奴。

物质上的准备(略)

精神上的准备

练习书法,人们通常很少论及精神上的准备。但这是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所谓精神上的准备,中心点在于一个“静’’字。

练习书法不能有手无心,按字贴简单、机械地画墨道儿,而是要细心体会,心有所悟,手有所追。作到心中只有字,手中只有笔,而这种境界,都是要以入静为基础才能达到的。

有些没有功底的同志初学书法,前几个字方能按耐性情,几字之后,便急躁起来,不是胡乱涂抹,便是放笔不写了。这是不能入静造成的。

当然,当我们的书法写的有点眉目时,也就自然入静了。人若入静,则气血平和,心无浮躁,才能极虑专一。人们常说的书法可以锻炼身体,可以修身养性,就是这个道理。

(一):执笔法

执笔法是书写者对毛笔正确的施力方法。书写时用力牵涉到指、腕、肘、肩以至全身,只有这些部位很协调地施力,才能写出如意的点画和线条。

1:指法

指法是五个手指捏笔的正确方法,最常规的是五指拨镫法。

大拇指:称为“按”,以大拇指上节端按住笔管左后方,向右上方斜仰施力,起一种推动作用。

食指:称为“压”,用食指上节端捏住笔管的右前方,向左下方施力。

中指:称为“钩”,用中指上节端钩住笔管向后施力。

无名指:称为“格”,用无名指指甲和肉相连的部位抵住笔管,起一种顶的作用,由里向外施力。

小指:称为“抵”,小指紧贴无名指下起助力作用。

五个手指各有功用,实际上构成了两对平衡的力,一是大拇指和食指,另一是中指和无名指、小指。笔在两对力的平衡中稳定下来,并能灵活地运转。

这种执笔方法历来被推崇,被认为是正确的执笔法,一般人书写时也多采用这种方法。

另外还有:鹅头执笔法、虎口执笔法、平复执笔法、提斗执笔法等。

执笔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指实,指实的意思是五个手指的指端实实在在地捏住笔管,无一虚设。如果指不实,则无力运管。

注意:不能误把“实”理解为“紧”,和壮士操戈、船夫拉纤联系在一起。捏笔过紧,五个手指象绳子一样缚住笔管,心欲动,而手拘谨呆滞。

如执缒击鼓,握的手法需要松缓,击出的声音才会悦耳动听。

掌虚:掌虚是指执笔以后,掌心一定要空虚。人们常说虚掌可以容卵,就是这个意思。

腕平,腕平是指执笔以后,手腕基本上和案面平行。

执笔以后,笔管贵在直立,笔锋如针倒悬,笔锋着纸才能形成中锋,取劲涩,那种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的妙趣才能体现出来。

2:腕法

(1)枕腕:枕腕是腕部和案面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一种书写方式,直接接触是把腕子直接放在案面上,间接接触是以左手枕右腕下和桌面接触。

(2)悬腕:是把手腕离开案面,以肘着案的一种书写形式。(悬腕适合于初学者)

(3)悬肘:悬肘是把整个臂膀都离开案面的一种最佳书写方式,活动的幅度最大,气力的传输也不受任何阻隔。赵孟 曾经说过:“古人动笔有千仞之势,此必高提手腕而能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身法

(1)坐书:坐书是一种普遍的书写姿式。坐书要求身体保持舒展自如,左手按纸,右手执笔,有气概万千之势。腰背正直,气息均匀,两脚分开与肩平行。书写时,或枕腕,或悬腕,肘应放在案上,不要斜靠案边。另外如坐着悬肘时,要注意肘部抬起稍高淤腕部,以保证毛笔正直。

(2)立书:书三寸以上的字必须站立书写。立书时右脚稍向前伸,以助右臂挥运之力;腰微前倾,身体离案半尺左右,但腰不可弯曲过度。

(3)题璧:

(二)笔位

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执笔要近,另一种是执笔要远。

执笔近于笔头,书写时笔亳的铺放、聚拢比较容易。

执笔远于笔头,书写的幅度大,飞舞飘洒。得流畅之妙。

根据书法实践经验,书写雄厚一路的字,如颜体、龙门造像之类,执笔稍低为好;

书写飘逸清秀一路的字,如二王、褚遂良、虞世南等人的风格,执笔稍高为宜。

书写隶、篆、楷书以静为主要特点的字,执笔应略低;

书写行草以飞动为主要特点的字,执笔应稍高;

书写小字执笔要低,大字执笔要高。

初学者执笔应高一些,以便练出过硬的运笔功夫。

执笔是运笔的准备,就象赛跑前各就各位的起跑动作一样,是为百米冲刺做准备的。

以上讲述的不论是指法腕法还是身法,笔位正确与否,概括地讲,标准只有三点:一、指、腕、肘、臂运转灵活。二、气力由腰而发,经各部位至笔端,尽量少受阻碍。三、适应书法运笔规律,为运笔做好准备。

(三)用笔法(运笔)

用笔法是笔锋着纸以后,主要解决的是毛笔如何正确运动。用笔是书法中关键的关键,赵孟 讲“用笔千古不易”。

1.藏锋和露锋

藏锋就是在起笔和收笔时,把笔锋藏於笔画之中的一种用笔方法。

例如:写一横画,横画本应从左向右行笔。藏锋书写时,应由右向左逆行,按笔后,再由左向右顺行,终了按笔调整笔锋后,由右向左逆行。藏锋用笔沉着、含蓄、雄强。通常篆书、隶书,楷书中的颜体和柳体多使用藏锋的方法书写。

露锋是一种平铺直叙的用笔方法,起笔时掌握“欲横先竖,欲竖先横”的准则。

例如:写横画,竖下笔,调顺笔锋后右行笔。写竖画,横下笔,调顺笔锋下行笔。露锋作书,锋利精神,呼应自然,清秀峻拔。

藏锋和露锋一般多指起笔处,因为收笔的地方都需要以毫末满外,以保证笔画完整和美观。藏锋和露锋不存在着优劣之分,初学书法,要根据不同字来确定用藏锋或是露锋,但必须注意行草书很少用藏锋。

2.中锋和侧锋

中锋也称作正锋,是运笔的主要方式。

中锋运笔,笔尖在笔画的中间运行。把笔毫铺开,作到万毫齐发。

中锋行笔的优点:将墨汁均匀渗开,笔画圆满,自然充实。有一定的立体感。“入木三分”就是中锋写出来的。

中锋行笔要求笔管正直,但不意味着在行笔的过程中,笔管始终和纸面垂直,而是随着笔划的运动方向笔管稍向前倾。

侧锋也称作偏锋。

侧锋行笔,笔尖侧在笔画一边,显得臃肿枯涩。

楷书字是忌用侧锋的。但行草书中侧锋偶一用之。

初学书法,应先以中锋行笔为基础。学书法先学楷书,就是这个道理。

3.方笔和圆笔

方笔和圆笔是对笔画的起止和转折不同的处理方法。

方笔呈方棱形状,有一种斩钉截铁的气势,体现了雄强有力的格调。

圆笔呈圆转弧形,圆劲不露痕迹,清秀俊美,给人以和畅的感觉。

方笔和圆笔在书写方法上是不同的。

方笔的书写:起落提按的节奏明快,下笔迅捷,平铺直叙,不可游移。转折时改变笔画的运动方向,提笔换锋,然后逆行,即所谓“折以成方”。方笔的书写关键在一折字,折字的根本在于提按节奏,如少林卷术,一招一式刚劲、明快。

圆笔的书写。起笔和收笔处,笔锋微转,不留棱角痕迹,即所谓“转以成圆”。圆笔字书写的关键在于一个“转”字,“转”字的特点是含蓄,这种含蓄和太极拳有相似之处,一招未竟,一式又生,绵绵而至。

4. 起笔和收笔

起笔和收笔在藏锋和露锋的问题里已经涉及,这里就具体方法进一步说明。

不论任何笔划,都首先存在着一个起笔问题。起笔如果写不好,不仅臃肿或尖削不耐看,而且也会影响延伸。

藏锋起笔的法则是“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露锋起笔要”欲横先竖,欲竖先横”。

以上两个动作的关键,一个“按”,一个“顺”,都应和起笔的动作十分和谐,不能生硬。

收笔是一画终了的处理,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尖收笔,尖收笔有撇、捺、钩、悬针竖等;另一类要采用“无垂不缩,无往不回”的方法,主要针对横画和垂露竖等而言。

5. 提笔和按笔

毛笔的运动是比较复杂的,它不是简单的平面轨迹运动,而是 要配合提按运动,在行笔过程中,有意识地把笔画的某一部位写细一些,笔要轻轻提起。相反,有意识地把笔画的某一部位写粗一些,笔就要稍稍下按,这就是通常所讲的提笔和按笔。

提笔和按笔是相互对立的,但又相互依存。没有提笔就谈不上按笔,没有按笔也谈不上提笔。

提笔是在按笔基础上的提,按笔是在提笔基础上的按,也就是说提和按的动作都不能尽势,尽势则力竭。

这种施力方式很象手按弹簧,按不能按到底,提也不能提到极限。提按得当,笔画的粗细变化自然,有力度和弹性。

所以,提笔和按笔虽然简单,却须学者细心领悟,得出“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的道理。

6. 转笔和折笔(与方笔和圆笔相近)

转笔和折笔是笔锋在改变运行方向时的用笔方法。

转笔是用暗渡的方法转换笔锋,转换时,要心静手稳。

方笔字时,笔锋的转换要求刚劲有力,有棱有角,应该用折笔。。

转笔和折笔在运用中是应该相互补充的,而不应片面地追求。如果只注意方折刚劲,不注意圆润,写出的字往往抛筋露骨,无清秀含蓄,不耐寻味。如果只追求转笔圆润,而不重视筋骨的力度和弹性,又往往俗媚浮滑。

7. 行笔和驻笔

行笔是在纸上运行,提按转折的连续性动作;驻笔是行笔过程中,一个动作结束,下一个动作开始前的、很短的转换间隙。

驻笔并不是绝对静止,而是为下一动作运气施力做准备工作。这一点象讲话中的停顿。例如,写横画收笔时,就要驻笔,然后按笔满外。

8. 挫笔和衄笔

挫笔是按笔略提之际,使笔锋挫动,稍稍离开按处的一种用笔方法。例如,写钩按而挑出,如按末圆满,就要向右稍挫,写满后,再得势急出。

衄笔是一种逆而使回的用笔方法,有蜗牛入壳的意趣。如颜书写钩,竖画终了,然后缩回挑出。

9. 战笔和抢笔

战笔取迟涩的走势,用於长笔画。书写时,为了使笔的筋骨雄强,有意识地增大笔和纸的摩擦,运气使力,审慎推行,好象遇到阻力。

但必须注意,战笔决不是矫揉造作的“颤抖”,而是自然的气力增大所至,笔虽似微抖,笔画仍然齐整,边缘无犬牙交错状。

抢笔是一种快下笔的方法,实际上是虚笔,用法是悬空逆画,然后迅速落笔,似从空中遥掷而下。例如,写一横画。

10. 运笔方向

现在讲的运笔方向不是指文字的书写轨迹,如横画由左至右,竖画由上而下等等。

运笔方向是指运笔时施力的方式,笔锋和笔管的朝向。

正确的运笔方向应该是:笔既入纸,笔管微向左后偃,以保证逆入,行笔时,腕平掌竖,推笔而行,笔锋朝向与笔画的运行轨迹相反,以保证平出笔锋,万毫齐力。

古人所讲的如锥画沙、印印泥的效果,非如此不可得。

11. 行笔的速度

行笔的速度一取决于字体,二考虑字的大小,三书写人的功底。

一类以静为特点,包括篆书、隶书、楷书等字体,书写这类字,行笔速度应比较缓慢,把字画中的静气托出,行笔过快,往往失于凝重;

另一类以动为特点,包括行书、草书等字体,这类笔画的书写,需要加快行笔的速度,以表现流畅和飞动。

笔画的大小对书写的速度也有不同的要求,大笔画多重气势,行笔应该稍慢性,慢能凝聚气力,点画才能沉着雄强。

小笔画重秀美,行笔应该稍快,慢则往往呆滞无味。

初学书法,行笔应慢,只有慢行笔才能体会出笔画中提按转折的变化,使肌肉逐渐记忆,才能练出力透纸背的劲涩,这就是古人常说的“迟涩”。

有了比较浓厚的基础,才可由“迟涩”向“疾涩”发展。所谓“疾涩”,行笔虽快,但笔画不浮。

12. 三分笔法

三分笔是用笔深浅的一种分析方法,初学者最应了解。临池的第一步,首先追求形似,如果不知所临碑帖的用笔深浅程度,便无法达到予期目的。

三分笔法就是把笔头定一个量度。一个笔头自二分之一处分开,上半部分不能用以作书,只能用来贮墨,其功能有些象自来水笔的皮囊部分。

下二分之一处,自下而上称为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

学习古人书法时,以此为标准进行分析。

例如: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一般只用一分笔;

欧阳询、虚世南、文征明、祝允明等人的书法一般用到一分半笔;

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书法最多用到二分笔;

颜真卿等人的书法用至三分笔。

三分笔并不不象机械的量度一样精确,它提供的是一种分析用笔深浅的方法,一种推敲古人用笔的手段。

对于初学书法的人来说,应首先锻炼浅笔重力的用笔方法,它的难度大於深用笔,不论是提笔摄墨,还是按转折都比较难掌握。但只有从难入手,以浅笔重力为基本功,学习书法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开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