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被誉为:无声的乐、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书法,以汉字为对象,用纸笔为工具,在点画之中,表达书写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观赏一幅好的作品,如同欣赏一首动听的音乐,一支曼妙的舞姿,令人心旷神怡。当然,只有懂得才能体会,如果不了解书法知识,就无法欣赏其中美之所在,更不可能书写出好的作品。笔法 : 执笔、运笔。(一)执笔 执笔:又叫握笔、持笔等,更通俗的叫拿笔。 执笔法:就是用手拿笔的方法。执笔方法很多,其中有四指法、单钩法、双钩法、捻管法、撮管法、握管法、搦管法、五字执笔法等等。以五字执笔法为例,说说有哪些要求及要领。 五字执笔法:擫、押、钩、格、抵。 擫:用大拇指上关节内侧压住笔管。 押:食指指腹与拇指配合捏住笔管。 钩:用中指指腹钩住笔管。 格:无名指指背顶(挡)住笔管。 抵:小指抵着无名指,起辅助作用。 执笔要领:指实、掌虚、腕平、管直。 指实:执笔时,外侧四指相互靠拢,与拇指配合,实实在在握住笔管,使笔管稳定而又运转灵活。 掌虚:执笔时,掌心要虚空,无名指和小指都不要贴到掌心,中间空隙就像手里握个鸡蛋,使笔管有灵活的转动空间。 腕平:指手腕与桌面要平行,因为字的力量是通过腕部传送到笔锋,腕平为了便于运腕,书写灵活。 管直:是笔管与纸面的垂直。执笔时,手掌要尽量竖起来,使笔管与纸面垂直,这样的好处是,能尽量多地使用中锋,笔直才能锋正。 执笔口诀: 拇指食指对着捏, 中指在下巧配合, 无名指头向外抵, 小指帮忙不要歇。 指实掌虚虎口开, 腕平掌竖最灵活。 角度适宜方向正, 笔画轻重细琢磨。 执笔高度:是指执笔手指的无名指与笔头之间的距离,距离长就是执得高,反之则是低。具体要根据字的形体、大小和笔管的长短而定。楷书相对行书、草书,楷书执笔略低,行书次之,草书较高;写小字执笔高度在一寸左右;写中楷,执笔要高一些,约二寸左右;写大楷或草书,执笔再高一些,约三寸左右。执笔越高回旋的幅度越大,便于笔毫挥运,但过于高,下笔难以控制,字会显得漂浮无力。 腕法:枕腕、提腕、悬腕。 枕腕:写字时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此法可用来写小楷及小草。 提腕:是以肘着案而虚提手腕。多用于写中等大小的字。 悬腕:肘、腕悬起,整个手臂离开桌面,凭虚运笔,力气可通过臂肘指腕传至笔端。适合写大字。 运腕:用腕部将身上的力气导入手指再传至笔端的一种技法。写字时的力量不仅是靠手指的力量,还要运用全身的力量,这个力量就要用腕部传送,所以必须学会运腕。 枕腕以书小字,提腕以书中字,悬腕以书大字。行草即须悬腕,悬腕则笔势无限,否则拘而难运。─陈绎曾《翰林要诀》 (二)运笔 运笔,亦称行笔。每个点画的完成都可分为三步:起笔、行笔、收笔。 起笔:有藏锋、露锋两种。藏锋是落笔时用逆势起笔,也称逆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下先上’,藏锋可使笔画圆润、浑厚、饱满。露锋是笔尖入纸时笔锋外露,或斜笔写成,也叫侧锋。露锋可使笔画清秀、生动、利索。 行笔:是起笔后笔尖的行走过程。行笔的主要技法是中锋,中锋是指笔尖保持在笔画的正中间,也叫正锋。这样写出来的笔画,中间墨重两边较淡,如锥画沙,有立体感。 收笔:是一个点画的结束动作,要使一个点画形神兼备,必须写好收笔,否则前功尽弃。常有顿收、回收、放收。 顿收:这种收笔方法是用笔肚子收笔,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引发联想。 回收:回锋收笔,到了笔画末端略提后回锋,把笔画包在点画当中,有含蓄隽永的效果。 放收:这种收笔方法一般要露出锋尖。但有些笔画收笔时忌讳用力甩出去,而是把锋尖送到笔画的末端,显得沉稳。 常用笔法 中锋(正锋):将笔尖保持在笔画中间。中锋是字的骨力,是书法中最常用的笔法。 偏锋:运笔时,笔杆倾斜,笔尖偏在笔画的一侧。中锋取骨,偏锋取研;中锋为主,偏锋为辅。 藏锋:笔锋不显露,藏在笔画中。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常用此法。 露锋:下笔时,笔锋露在笔画外。常用于笔画的起笔。 方笔:在起笔、收笔处呈方形,或转折时外侧呈方形。此法常用于楷书,使字有刚劲雄强之气。 圆笔:起笔、收笔、转折处呈圆弧形。转弯处也可与方笔同时使用,呈内圆外方。圆笔多用于草书,使字有流畅飘逸之感。 提按:笔管向上为提,向下为按。在行笔过程中,常有提按,使笔画有轻重、粗细的变化。 驻笔:稍停,起到停整笔锋、承前启后的作用。一般用于勒画的起止处,或平捺的曲处。 转笔与折笔:改变笔锋的方向,用在笔画转角处。与转笔不同的是,转笔呈圆,折笔呈方。 疾笔与涩笔:不是单指速度的快与慢,而是用快、慢的速度产生一种笔势效果。疾笔因其快而流畅,涩笔因其慢而凝重。但也不可过快或过慢,过快则漂浮无力,过慢则呆滞臃肿。 用笔口诀 笔是将军,犹若登阵。鹰望鹏逝,游鱼得水,景山兴云。长年荡桨,惊沙坐飞,孤篷自振。夏云奇峰,坼壁之路,惊蛇入草,飞鸟出林。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悟得其中奥妙,用笔定能通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