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松读史之大唐(207):什么样的秘密,成就了李世民的历史声名?

 金色年华554 2021-06-14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207)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给李世民这样的人物作总结,本身是个相当困难的事。有人说他功盖天地,有人说他残杀无辜;有人说他聪明神武,有人说他连儿子也管教不好。人生本来复杂,何况一个叱咤风云的帝王!

李世民的职业是皇帝,我们不妨先从他的本职工作说起。

帝王讲白了就是个领导岗位。领导要成功,说简单也简单,秘诀就在于——实现独裁与民主的平衡。没有权威,事情办不成;没有民主,事情办不好。尤其李世民这个领导当得还比较大,一言得,天下皆受其益;一事失,天下必受其弊。他要把事情办得漂亮,必须两个方面都做到极致:既有最广大的权威、又讲最广泛的民主。而李世民在这根钢丝上,几乎达到完美的平衡。从这个角度,他完全有资格考评为'优秀’。

先说权威。李世民最大的长处,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断’。毛主席曾说:'书生’(指死读书不能办事的那类人)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叫作'多端寡要’——看起来点子很多,但抓不住时机、不能决断。这是三国时郭嘉对袁绍的评价('多端寡要,好谋无决。’)出自名门望族的袁绍,标准的官二代兼富二代。人长得又帅、起点又高,兵多地多,厉害的谋士也很多,但就是抓不住机会。有段时间曹操被刘备扯住后腿,大好的机会可以从他背后摸鱼,袁绍这时竟说'我家里小孩病了,没心思打仗。’最终大好江山,拱手让给形象不咋地的曹操。

而打仗出身的李世民,最擅长的就是判断形势、定下决心。

以唐建国之初的浅水原战役为例。对手是占据陇右(甘肃东南部)的秦国,当时对长安构成了严重威胁。李世民率军抵抗,去了以后先是坚守不出,下令军中:“敢言战者斩!”两个月后,对方粮尽,唐军出战一举击溃秦军。李世民抓住机会,只带少数骑兵追击,连夜追到敌人前方大本营折墌(zhǐ)城下。第二天,秦帝薜仁果开城出降,强盛一时的秦国就此灭亡。

轻松读史之大唐(207):什么样的秘密,成就了李世民的历史声名?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战后李世民有个总结:为什么冒险追击敌人,而且还能一举获胜?因为敌人虽然被击溃,但主力还在。不追,他们肯定统统跟着薜仁果逃进折墌城,再打又难了。一追他们四散逃窜,不少人直接逃回后方老家,薜仁果势单力孤,只有投降一条出路——'吾虑之久矣,破竹之势,不可失也!

守,则言战者斩;追,则轻兵深入。这种复杂形势下的决断力,是李世民成功最根本的保证。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善于纳谏。其实纳谏的背后,是大量的不纳谏(这也算辩证法)。灭高昌、打高句丽,李世民都没有听反对意见。你说他错了吗?不占高昌国,就没有接下来唐朝在西域的快速扩张;亲征高句丽虽然受挫,实际吹响了唐朝在东北方向战略扩张的号角,之后是一波接一波的出击,直到高句丽亡国。一个政策的对错,可以看两三年的短期,可以看二十年、三十年的中期,还可以看二百年、三百年的长期。决策好坏是一回事,有没有决心和意志,比好坏来得更要紧。李世民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提供这种决心和意志。

再谈民主。领导有两种,一种重视群众的意见,知道事情办得妥当,光靠一个人不行;另一种老子天下第一,不允许任何人比自己强。后者的典型的如隋炀帝,不但朝廷里听不得反对意见,连写文章这样的事,也见不得有人比自己高明。杀了两个大名士薜道衡和王胄,还说:“'空梁落燕泥’(薜诗)、'庭草无人随意绿’(王诗),还有人作得出吗?”他就是不能容忍有人超过自己。当然,做皇帝的人容易有这种心态。罗马人就说:“对于国王来讲,良好的公民远比邪恶的公民更受怀疑,他人的美德始终引起其惊恐。”而李世民在这一点上,展现出不一样的胸怀。

他刚上台有个发言,说我以弓矢定天下,这东西玩了几十年,自以为没人比我更懂。前两天拿几把珍藏的好弓给专家鉴定,结果当场被打脸,说全是些次品(木心不直)。我靠这玩意吃饭的,都没能把它搞透,何况天下众务!

弓箭只是个例子,说明他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不是万能的,干大事必须靠人与人的合作。中国那么多皇帝,李世民为什么排名靠前?因为他在一个重要的方面,达到一名君主最理想的境界——'虚己以受人。

中国诸子百家,其思想都源自同一个上古本源,这个本源,最尊崇的是一种'自然之力’。孔子讲'中庸’、老庄讲'贵虚’、韩非讲'主道’,都是在说管理者不要过多地表现自己,而应当顺应物情,引导社会合理运转,如此则天下大治。作为社会最高领导者的'君’,他最要紧的,不在于自己干了多少,而在于找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李世民本人是个军事和行政天才。天才是不太容易瞧得起人的,又是不太放心别人办事情的。这种情况下,他能克制好胜之心,聚天下英才而任之。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完美的'君’的形象。这一点,才是李世民获得历史声名的最终秘密。

当然,这里面少不了隋炀帝的功劳,因为其唯我独尊的教训太惨烈。贞观初年,李世民君臣有大量关于隋炀帝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李世民势必进行反向修正——多搞点集体决策,多进行一点自我反省和约束。

皇帝是没有人能约束的,除了他自己。贞观二年,李世民曾有个讲话:'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

他有这种思想觉悟,除了隋炀帝的教训,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玄武门之变。对他来说,得位不正的遗憾,只能用优秀的政绩来弥补。

单就玄武门事变本身,只能说是一种必然——立下大功的李世民,除了争做老大,已再没有其他活命的路可走。在李渊掏出傅奕报告的那一刻,李世民已不能再有任何的幻想和犹豫。这里,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曾彷徨于死亡边缘、吃尽皇权异化苦头的李世民,是不是多少想要对它作出一点控制,减少它的恶、展现它的力量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