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 高瞻远瞩 提出“863”计划 生平 王大珩(1915年-2011年),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王大珩和陈芳允、王淦昌、杨嘉墀等科学家提出关于发展中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直接促成了国家“863”计划的出台。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星火 建设“中国的光学摇篮”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光学领域几乎一片空白。1951年,中国科学院决定筹建仪器馆,钱三强推荐曾在英国从事光学研究、刚回国不久的王大珩负责这项工作。 “国家需要,我义无反顾!”王大珩回答得干脆利落,打起行李就奔赴吉林长春。1953年底,王大珩和同事熔制了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彻底摘掉了“中国不能造光学玻璃”的帽子。紧跟着,又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显微镜、高温金相显微镜、多臂投影仪、大型光谱仪、万能工具显微镜、晶体谱仪、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等8种有代表性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一系列新品种光学玻璃,俗称“八大件、一个汤”。1960年,人类获得了第一束激光。时隔一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便诞生于长春光机所。仪器馆后来更名为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这里成为“中国光学的摇篮”。 在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观察爆炸火球的情况。当时我国没有高速摄影机,王大珩带领团队一头扎进戈壁,圆满完成了任务,取得了丰富的科学数据,为我国“大国重器”的研制作出了巨大贡献。 北京轨迹 促成国家“863”计划出台 1983年,王大珩离开他工作了30年的长春光机所,到北京担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从此,他的目光不再仅仅关注光学事业,而是投向了整个中国科技领域的发展。有几次他回长春光机所开会,都跟科研人员说:“时间不等人,你们要抓住一切机会搞前沿技术研究!” 1986年初春的一个夜晚,中科院学部委员、著名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敲开了王大珩的家门。两位科学家聊到了当前国际科学发展大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再不追赶高科技,就来不及了!”两位科学家很快达成了共识。 当晚,王大珩就开始动手起草《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写完后,王大珩和陈芳允又找到了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航天技术专家杨嘉墀,得到了二人的高度认同与支持。他们在建议书中写道:当今世界的竞争非常激烈,稍一懈怠,就会一蹶不振,此时不抓,就会落后到以后翻不了身的地步。 经过修改完善,这份建议在当年3月上报中央,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获得了“宜作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之后,相关部门迅速组织国内各领域的专家进行全面、严格论证,最终形成了至今都在影响中国科技发展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该计划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863计划”。 志愿 为国家重大科研工程无私奉献 曾经和王大珩共事的科学家说:王大珩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了国家,他心里装着的不仅仅是光学,还有整个国家的发展。 1978年,王大珩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志愿书里,王大珩写道:刻苦从事科学事业,做到又红又专……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坚持原则,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积极工作,奋斗终身。 他一直践行着自己的誓言。如今,王大珩带出的人才已经扛起了中国光学研究的大旗。他一手缔造的长春光机所,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航天光学遥感器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综合基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