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荊APP

 新用户80382369 2021-06-14

 | 吳寶林(《溫病條辨》作者吳鞠通第七代傳人) 

       馬   超(《溫病條辨》作者吳鞠通第八代傳人)

标题图.jpg

從五行五臓來看,夏季到底如何養生?以養心、脾為主;以補為主,以瀉為輔。從六氣來講,夏季涵蓋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

夏季養生重在養心

夏,南方丙丁火,「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夏季包括夏與長夏。夏養心陽,早睡早起。長夏,有暑必加濕,長夏主脾胃,值得重視,養脾陽。

《素問 · 上古天真論》「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這是《內經》提出的養生基本總綱。但,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參,故四時養生,又各有其道。

夏季養生之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瘧疾,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若人體違背四季規律,人體適應能力則減弱,影響下一個季節健康而患疾病。不僅指出四時養生方法,還有積極預防意義。這是夏季養生的根本。

我們總結五句話,對應夏季五行養生:保持童心(心),遇事不怒(肝),基本吃素(脾),早睡早起(肺),飯後百步(腎)。

保持童心,要多想一些自己喜歡好看的小朋友的照片,多看動畫片,緩解精神壓力。遇事不怒,人吃五穀雜糧,難免七情六欲,不可能對所見所聞沒有想法,盡可能保持平和心態,不過度發怒、沖動,這是《黃帝內經》講的「太過」與「不及」,要有意識的保持心態。

現代人可能做不到早睡早起,子時不得入睡,但「子午覺」的子午時一定要至少閉目養神,哪怕只有一分鐘。配合腹式呼吸,對於養神養心,大有補益。

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飯後血糖最高,百步走能刺激胰島細胞,預防血糖升高,有科學支撐。

說起吃素,是道教養生的重點,這對於「無肉不歡」的肉食動物一族來說,很難做到,但有意識盡量節制,頗為重要。但是,人體至少三種氨基酸,僅靠蔬菜水果不能轉化,我們提倡夏季吃蛋清、菠菜、深海魚、豆腐、牛肉。

插图 菠菜.jpg

練精化氣,練氣還神,練神還虛

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道醫養生講究「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所謂「練精化氣,練氣還神,練神還虛」,是中醫或道教養生最重要的規律。修煉加強免疫,才是根本。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夏不藏氣,秋必傷神;秋傷神,冬則不能化精。秋冬為陰,為精為神;春夏為陽為氣,夏兼氣血。

春夏長夏秋冬為「生長化收藏」,先有氣後有血,「陽化氣,陰成形」,人爭一口氣,佛敬一柱香,氣血之間的轉化,從氣到血,氣行則血行。春主氣,夏則兼氣血。這形成了五行的圓圈閉環。

四時之間「精氣神」的相關性,直接帶來四時溫病的關聯性。一般來講,冬春季為溫病高發期,但從四時「精氣神」相關性來講,夏不藏氣秋傷神,冬不化精則病溫。四時五行的奧妙,在於其五星三角的相生相克,不可分割而談。

所謂「練神還虛」,十腎九虛,冬為太陽寒水,主腎。以樹比人,腎好比樹根,腎不足,根不穩,精不藏,春則病溫。

氣血是中醫的根本,夏季兼有氣血,心主血,與腎氣緊密相關,心陽之氣源於腎氣的不斷補充供給。

插图 (2).jpg

夏季「三伏貼」

三伏貼,順應天道,冬病夏治,幫助人體抓住一年中最旺盛的陽氣。一年陽氣最旺之時,誰能抓住越多的陽氣,到秋冬就越能抵禦外邪入侵。三伏天期間,將相應的中藥做成膏藥,並貼在相關的穴位,能預防冬季復發或加重的相關疾病。

今年三伏是:初伏時間是7月21日-7月30日;中伏時間是7月31日-8月9日;末伏時間是8月 10日-8月19日。

先祖吳鞠通三伏善用薑,貼大椎、百會、至陽、命門、腰陽關等,被視為人體的小太陽。

對於老慢支、肺氣腫、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一般以白芥子和白僵蠶為主,用薑汁將藥化開,將之配上專用膏藥貼,或者大號創可貼,貼在風門和肺俞,先祖吳鞠通還會加上大椎,因大椎是陽氣所會之都。

臍療,臍貼法,乾薑、吳茱萸粉、不同顏色的豆子,用創可貼貼在肚臍裡。

對於口腔潰瘍、失眠、卒中、中風、血栓、淤血、腦供血不足等,用芥末膏或薑汁吳茱萸粉貼在腳心。上病下治。

對於脾胃病,三伏天是養脾胃最佳時機,可伏貼和艾灸脾俞、胃俞、足三里。胃腸消化問題、十二指腸潰瘍等都可。用吳茱萸粉三伏貼之於足太陽膀胱經上的各個「俞」穴,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腎俞等。

時間上,每天上午11點開始到下午3到5點左右,貼4-6個小時,效果最好。總共可以貼八次。臍療可以每天貼。

除此之外,夏季還可以佩香囊,驅蚊蟲,驅邪祛濕。石菖蒲芳香化濕,艾葉辛溫走竄。用此兩味裝到香囊,甚好。

三伏贴.jpg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從運動來講,夏季可「廣步於庭」,邊走邊將前額髪向後梳,頭頂有四神聰和百會穴,亦稱頭五注,頭為諸陽之會,促進生發之氣。用此法,可健腦,激活大腦淋巴系統,排出顱內淤積的代謝垃圾。還可使心情愉悅,因為心不僅主血,還主情志,散步散心,松散閑適。還可用手或腳後跟揉對側的足底湧泉穴。

日常保健來講,可以揉腹,主要是神闕穴(肚臍)。人體全息,神闕是出生時母體與嬰兒的臍帶連接處,帶有母體的生命信息,隨著人的生長成年,肚臍賦予人體胎盤臍帶天生自有的免疫力。除此,還可以撫摸自己的五臓六腑。配合腹式呼吸,達到通過氣功按摩內臓的作用,可以同時將書放在肚子上配合。

夏主心,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肝主目,手代表乾坤,各種氣機變化在手上。故手眼和諧能護心保肝。《易經》有「括囊無咎」,禍從口出,多看少說,用眼睛看和說。眼隨手轉,男左女右,先一只眼跟著同向的手順時針轉,20-50下,後逆時針轉。隨後另一只眼重複。注意,手要在眼睛的下方,以防血壓升高,可鞏固和提高記憶力和視力。

心開竅於舌,主血,其華在面。伸舌頭,可護心。沿著牙內側順時針轉9圈,再逆時針轉9圈。沿著牙的外側亦如此。這時出的口水可稱之為金津玉液,是天然抗生素,吞服能治百病,比如咽痛。還能激活大腦細胞,修復大腦溝回。心曠神怡。能很好地預防治療情志系統疾病。人體中越柔軟的部位越重要,比如舌頭。好似大樹不能被風吹倒,小草卻吹不垮。做人要像水一樣,一般平靜忍讓,但發起威摧枯拉朽。舌亦如此。

除此之外,腎主耳,夏季經常揪耳朵,分上中下三個方向,有利於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增加腎功能,夏季預防高血壓、卒中。肺主鼻,摩擦鼻子,則心腎肺三臓功能得以促進。攪動舌頭同時加強了脾胃功能。上述頭面部幾個保健動作,涵蓋了五行的肝心脾肺腎(木火土金水)。

早晚用熱水泡手腳,也是很好的養生,手離心臓近,對於心臓主動脈的循環有幫助、小栓塞的堵塞能減輕。還可以自己按壓幾個穴位:內關、合谷、魚際、三里、內庭,可以保護心腦血管。還可以將一種顏色的豆子放在盆裡,腳在上面踩豆子,對足底按摩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插图 (4).jpg

睡覺為「小死」,活著的「死」。醒來的一刹那要想自己最喜歡的人和顏色和音樂各 30 秒,配合腹式呼吸,可以提高正氣或免疫力。隨後,像電閃雷鳴一般驚醒,可以激發人體本能潛能,我們稱之為「混元力」。這一股力量,能助力夏季養生。

最好的治療是食療

《內經 · 四氣調神大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養陽,養正氣,是胃氣、心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在食療方面,結合先祖吳鞠通和我們幾十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一套夏季食療養生茶食,供大家參考,亦需根據個人體質與基礎病征結合。

黃芪當歸茶(粥) 

黃芪12克(補氣聖藥),當歸6克(補血聖藥),代茶飲。黃芪當歸湯,千古名方,出自《濟陰綱目》卷十四。具有補氣益血之功效。

當歸辛溫之氣,微苦,加桂花或烏梅,可中和。交通心腎,治療夏季心腎不交之疾病。夏天傷津耗氣,宜用此補之。對催髪之氣亦有幫助,可預防脫髮。

歷代文人墨客大家對黃芪情有獨鐘,大詩人蘇東坡在歷代詩人中最會養生,不惑之年曾經大病了一場,據傳是類似中風,病癒後用黃芪來調理虛弱的身體,並有詩云:「白髪欹簪羞彩勝,黃芪煮粥薦春盤」。

無獨有偶,大詩人白居易對黃芪也情有獨鐘,隔三岔五就煮黃芪粥喝,也寫過一首關於黃芪的詩《齋居》:「香火多相對,葷腥久不嘗。黃芪數勺粥,赤箭一甌湯。」

腎開竅於耳,其華在髪,對增髪也有幫助,增加髪根生長,對脫髪有預防作用。因此亦可稱之為養髪茶。先祖吳鞠通曾經用大茶壺煮此湯,供所有路過的人免費飲用。

天麻烏梅茶(粥) 

臨床中我們除了藥物針灸治療,特別注重預後的食療。平素加上了天麻、烏梅。天麻息風止痙,《本草綱目》記載其辛溫無毒,久服益氣力、長陰,輕身、增眠,天麻乃肝經氣分之藥,眼黑頭眩,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天訂乃定風草,故為治風之神藥烏梅酸甘化陰,生津止渴,祛暑濕、益智、排毒、忘憂除煩。滋心陰,去心火。對於夏季的暑濕、濕邪困脾有很好的作用。

《素問 · 生氣通天論》談到濕有「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通氣血開竅,預防中風,老年癡呆、記憶力減退、高血壓,濕氣重,煩躁易怒,心煩氣短,心氣虛,心血不足,一過性腦供血不足。防止老年性摔倒、小腦共濟失調。明目增智。對學生用腦過度有助,對小兒多動症有助。面部臃腫、倦怠、脫髪、黑眼圈有改善。防近視、屈光不正。還可緩解成年人工作壓力,除煩。對頭疼頭暈有幫助。還可以單用天麻燉雞。

也可以在此基礎上加仙鶴草。配合上吃竹筍,對於小朋友長個子有幫助。夏天效果最明顯,因為春生夏長,利用夏長的作用。成年人服用,對於防止老年性骨和筋膜萎縮、骨性退化有預防作用。對強制性脊柱炎也有補益。對於腰病和駝背有改善作用。食管反流者,應當謹慎用烏梅。

還可以用天麻12克、烏梅兩枚、白糯米30克、冰糖少許煮粥。這是先祖吳鞠通留下來的方子,夏季可生津止渴、防脫髪、美容。糯米能平衡天麻和烏梅的藥性,滋潤脾胃腸道。保一分津液,就有一分正氣,也是保胃氣。脾胃之氣正常,才能平和心氣。心脾也要平衡。

健脾祛濕粥

薏苡仁50克,赤小豆50克,綠豆30克,可以去濕氣,對於濕邪困脾,胸中惱怒,倦怠,祛濕除痹,以及各種關節炎、慢性疼痛,都有作用。還可以防癌抗癌,抗氧化,抗自由基,美容。

此外,夏天不主張吃過冷食物,冷飲傷心陽,有如冷水滅火。有些運動員,夏天運動後極熱,喝冷飲後心臓病發作,為何?胃貼心臓,冷飲入胃,好像冰鎮心臓,引發心臓驟停、心絞痛。

夏吃西瓜,甘甜入脾,不僅解暑,還能調節情緒,使人愉悅。瓜果梨桃蔬菜,或者榨汁,最好不冰,紅色為佳,這是補充心陽所需。紅色入血,同氣相求,可以補氣補心陽,比如大棗。還可以生吃涼拌番茄。這對於房室傳導阻滯、心肌供血不足、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是絕佳養生時機。

插图 (4).jpg

此外,冷飲或者冰水,容易造成「濕氣」的內環境,使溫病或疫情加重。我們在美國 30 多年的臨床經驗來看,特別是治療婦科不孕不育等,作為我們診室接待最多的病種之一,我們追蹤觀察女性產後喝冰水對身體的影響,的確在她們50歲左右容易產生關節疾病。通過對相關醫院婦科的預警,當地對產後飲水溫度有所改進,從冰水調成室溫。對產後恢復的確有幫助。

(本文刊登自《紫荊養生》2021年夏季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