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项学校管理的新探索

 陈氏书馆czl 2021-06-14

导读

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思路和策略,便会生成什么样的教育生态,形成什么样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以管控为主的传统教育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往往成为现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因此,改变传统教育管理思维模式,创新学校管理运营机制,是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1

“牧式管理”内涵解读

牧式管理,是通过协调、引领、激发和服务等方法,强化行为主体的体验,达成思想共识,形成价值认同,最终实现自觉自治的管理目标。其管理过程具有开放、引领和体验等特性。

1、开放决策视野,激活管理智慧

“牧”者本意为一种由圈养至散养的放养形式,从管理学角度看,便是一种开放性的管理方式。决策的开放性是“牧式”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学校管理者要有开放的管理思维和领导视野,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或作重大决策时,要将全体师生视为学校管理或决策的主体,在广泛互动中听取多方声音,吸纳来自各个层面的有益的意见与建议,以改变传统的由校长一人或少数几人作决策,全体人员被动执行的管理方式,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管理的开放度。

“牧式”管理的基本宗旨,在开放自由思维的空间里,拓宽言路,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决策氛围,激发每个师生的决策智慧和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以达成认知共识、心理共振、团队共愿,最终实现上下相向而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重在价值引领,促进自控自约

在学校管理中,人的管理是所有管理工作的核心,而人的思想管理则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人是有不同思想、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存在,因此,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显然有不尽相同的要求。这不仅仅是因为人是活的,物是死的,更重要的是,人具有个体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这种主体性潜能,不可能像机器一样无条件地接受管理者的一切指令。

管理者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指令必须要经过被管理者的头脑加工、消化、创造,然后才能付诸行动。如果只用命令的方式、刻板的要求、程序化的制度来强迫被管理者去执行,势必会让被管理者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管理者所预期的目的。人的生命特性决定了学校管理的精髓是在价值“引领”,而不是单纯的行为“管控”。“管”只能管事,“理”才能导入于人的思想内心,改变人的心智结构,转变人的行为模式。

“牧式”管理之管理,旨在超越纷繁复杂,提纲挈领地抓住“人”这个关键,重在价值引领这个要务,让每个人都能在“自我与善的价值世界之间建立对话的联系,自我在构成性价值的引领下,通过理解、认同、选择、反思等交流形式”,深化规约认知,达成思想、言行的一致性,从而形成由内而外的自控自约需要。

3、尊重个体情感,发展主体感悟

人的管理,在重视思想、价值引领的同时,还须关注情感的管理。人是带着情感生活的。在学校生活中,无论是在认识外部事物的过程中,还是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每个师生都必定有情感的参与。因此学校的管理也应充满着人的情感。而以往学校的管理往往是见诸物却不见人,偏重于制度的规约和刚性的管理,忽视人的情感及人的情感体验性,导致学校的管理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难以深入人心,收不到长久的效果。许多校长成功治校的经验告诉我们,懂得尊重师生个体情感,重视师生实践体验,发展师生主体感悟,学校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

牧式管理也就是一种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管理方式,它通过行为主体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唤醒、激发行为主体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和丰富行为主体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促进行为主体将行为体验转化为内心体验,引导他们在自主体验中把教育规范和要求内化为品质,形成知情意合一的人格素养和德性自觉。

2

“牧式”管理的理论支持

牧式管理是学校在推进优质教育和优质文化建设过程中演绎而形成的一个个性化命题,就这个领域的研究,目前很少有人涉及,也无直接的理论成果。但在这一命题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中发现,它具有丰富的教育基础性原理和支撑性理论,值得借鉴与应用。

1、生态学理论,激活积极能量的流动

牧式管理是以生态学为逻辑起点,以生态系统方法为研究视角的教育管理方式。

生态学理论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即“生态系统”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原理就是联系的原理、共生的原理。

一所学校就是一个教育生态系统或一个教育生态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教育自然生态、教育类生态和教育内生态。教育自然生态因子包括校舍建筑、人工景观等物化环境;教育类生态因子包括师与生、行政人员与一线教职工、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教育内生态因子包括人与其自身的关系,如身心健康、自我意识、理想信念、自尊、诚信等。教育自然生态是师生生活的物质滋养,教育类生态是师生活动的社会依托,教育内生态则是师生心灵安顿的精神家园。师生们就生存于这三重生态之中,和谐这三重关系,特别是要和谐学校每位师生的内在情感和心理,凝聚合力,促进学校更好地发展。

2、人本主义理论,焕发自我实现的情绪

人本主义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自我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肯定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学校是师生实现生命意义的地方,是校长、教师、学生追求幸福的地方。许多学校走向卓越和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深入“人心”,进行情绪管理。作为学校管理核心者的校长如能充分了解新时期教师的需要,并能引导和促进教师个人目标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那么,教师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就会导致教师产生不好的精神状态。

因此,校长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不同个人,确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同时在学校内部建立起结构合理的多通道教师成长发展体系,使教师能够明确短期的工作目标,建立起长期的预期发展目标,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的统一,更有利于激发教师积极的工作情绪。牧式管理的要义在于“以人为本”,一切从人的实际出发,以唤醒人的正向情绪,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潜在的智慧和能力,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3、伦理学理论,培育相互尊重的意识

如何管理学校?以什么样的方式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方法问题,而是浸润着不被人们意识到的伦理思想问题。

在管理中是实行外控式管理还是自主式管理,是强制约束被管理者还是尊重理解被管理者,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伦理维度。牧式管理所依据的是权责下移原理和殊途同归原理,是一种自行管理系统,重视的是主体意识的张扬和人的积极性的发挥。这种管理不仅能够有效地运用上级分配的教育资源,而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发拓展各种教育资源。管理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不再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更不能仅靠经验,而应是积极地投入,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牧式管理所彰显的伦理意义,在于尊重人格,包容差异,满足需求。人最大的心理需求是受人尊重,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更需要校长对他们的尊重、信任和理解。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有独特的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在道德水准、心理素质、学业水平、工作能力乃至个性爱好等方面,其发展都是不平衡的,千差万别的。例如就工作能力、业务水平而言,有的精于教学方案设计,有的工于课堂教学实践;有的精于教育科研、课题理性的探索,有的长于教育行为的感性操作;有的擅长口头的表达,有的擅长积累反思,惯于笔耕,著文颇丰;还有的表现出一定的领导组织管理能力,如此等等。

管理者要学会尊重差异,悦纳不同个性的教师,理解教师的思想情感,宽容教师的过失,欣赏教师的进步,这样管理才具有“人情”的张力。

3

“牧式”管理的实施策略

“牧式”管理注重人、物、景和知、情、意的和谐共存共生,遵循人的个性差异、发展需要等规律,通过思想引领、学生自治和多元开放等实施策略和途径,激发人的心智潜能和自主意识,最终走向“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

1、强化思想引领的管理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校如何实施有效管理的良方。注重思想引领,才有可能将不同个性、不同需求、不同价值追求的人统一到相同的规范要求上来。思想一致了,行为自然相向而动。这种行为的一致性,是非外控、非强制的,而是发自内在的、主动的、自觉的。牧式管理的操作方法之一即思想引导,这种引领式管理较之压迫式管理,更科学、更道德、更人性化。

学校管理中的思想引领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渗透于管理的过程中,如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三项思想引领,即以“人才就在身边,身边就有人才”为主题的理念引领,鼓励教师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以“好教师就在身边,身边就有好教师”的典型引领,鼓励教师学习先进,效仿榜样,提升职业素养;以课题研究为重点的专业引领,推动教师由教书型向科研型转变,提高专业自信。

再如,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以“和”为文化主线,进行了一系列有积极意义的引领工作:营造“和融向上”的学习氛围,建设“畅怀愉悦”的校园环境;追求“和悦入心”的教育方式,实现“畅通无阻”的情感交流;形成“和而不同”的教学风尚,力求“畅所欲言”的智慧课堂;凝聚“和衷共济”的学校精神,激发“畅快淋漓”的能量释放。通过学校“和文化”建构与实践的不断推进,启迪师生沐浴文化气息,感悟生命色彩,滋养品格情操,成就幸福人生。让师生在畅想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中,达成思想共识,统一价值认知,形成自律自强的内驱动力,最终实现“不管而治”的理想目标。

2、建构学生自治为主的管理体系

学生自治是现代学校民主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学生自治并不是要否定和废除学校的规章制度、基本原则、管理要求,而是要改变学生由“他人管”的思维定势,促使其建立“主动参与式”治理的积极立场。因此,学生自治,应该是在学校整体管理框架内的自治,符合共同道德规范准绳的自理,而不是随心的、放任的。

实行学生自治,并不是说教师什么都不要管、什么都不要问了。如班队组织管理要形成自治格局,涉及许多管理问题,如学生领袖的推举,自治会领导的分工,班队群体守则公约的制订,问题处置的办法等等,都离不开辅导员或教师的指导、参与。因此,学生自治中的教师引导,是提高学生自治效果的基本保证。

学生自治本身充满着教育民主思想和教育民主精神,是学校培养学生自立、自主、自强、自信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推进学生自治,既体现了现代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也反映了学校德育回归生活实践、呼唤生命自觉的价值导向。培养具有自律意识和自治能力的未来公民,推进社会和谐、民主、文明、进步,是现代教育的历史责任和理想追寻。

3、优化开放共育的管理结构

学校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无时不在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传递,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这要求学校管理者要具备社会意识、全球意识、超前意识和大教育意识,站高起点,以宽阔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和认识学校教育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并施之以开放的、有效的学校管理。封闭自负的管理思维和举措,会使学校系统缺乏新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支持,丧失新陈代谢的功能,导致停滞和落后,从而扼制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创新。

牧式管理注重科研智慧的引入,以指导教育和学校管理的实践,增强教育和管理的创新能力。如我们向专家、名师等介质“融智”,进行“三个走向”。

其一,走向课题,其意味着让课题成为教师成长的资源,让科研成为教师发展的动力。

其二,走向课研,其意味着课改与课堂中的所有过程,乃至细节均应凸显“研”字,引导教师结合实践和实际开展课改、课题、课堂的科研活动,以此促引教师不断学习吸纳新的教学理念,并自觉内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在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总结与反思,发展与创新,让课研迸发教师的智慧之光。

其三,走向课堂,其意味着走向课题、走向课研的指向须促引我们的教师走向课堂。在课堂中体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鲜活,追求其最大的效率,焕发其生命活力。实践告诉我们:向科学智慧的开放,是实现学校科学管理、提升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