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1471

 随缘522 2021-06-14
大戟芫花散
【处方】 大戟1两(锉碎,微炒),芫花1两(醋拌,炒令干),苦葫芦子1两(微炒),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10种水病,肿满喘促,不得眠卧。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陈大麦面2钱,水1中盏,煎至4分,每日空心和滓温服。良久腹内作雷声,更吃热茶投之,使大小肠通利,不过3服效。
【摘录】 方出《圣惠》卷五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一
 
 
 
 
舒筋保安散
【方源】:《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组成】:虎骨30克,萆薢30克,五灵脂30克,牛膝30克,续断30克,白僵蚕30克,松节30克,白芍30克,乌药30克,天麻30克,威灵仙30克,黄芪30克,当归30克,防风30克,木瓜150克。
【用法】:用酒5千克,浸上药,封扎紧,14日后,取药焙干,捣为细末。每服6克,用浸药酒调下,酒尽,用米汤调下。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益气血,壮筋骨,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风湿搏结,气血不足,筋脉拘挛,骨节酸痛,腿脚无力,身体不遂,舌淡脉细。
【方解】:方中虎骨、木瓜强筋健骨;黄芪、当归、续断、白芍、牛膝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萆薢、牛膝、松节、天麻、威灵仙、防风祛风湿,通经络;五灵脂、白僵蚕、乌药行气活血止痛。全方共奏益气血,祛风湿,壮筋骨,通经络之效。
【按语】:主要用于治疗风湿阻络,筋脉不利,气血不足,骨节酸痛。方用木瓜、虎骨强健筋骨,佐以威灵仙、防风化风湿、通经络,黄芪、当归补益气血;扶正辟邪并进,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正气渐见虚象的筋脉拘挛、骨节酸痛、病程日久,或老年骨关节炎、骨折伤筋后期,为其辩证要点。
 
 
 
 
 
 
天麻丸
【方源】:《仁斋直指方论》
【组成】:天麻180克,牛膝180克,萆薢180克,玄参180克,杜仲210克,炮附子30克,羌活420克,当归300克,生地黄500克,独活150克。
【用法】:研末,练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9克,每日2次。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风湿痹痛,经络不利,手脚麻木,步履艰难等。
【方解】:方中独活、羌活、天麻、萆薢祛风化湿,散寒活络;附子通络止痛,温阳散寒;当归、玄参、生地养血活血;牛膝、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全方配伍,共奏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之效。
【按语】:本方以经络不、风湿痹痛、手脚麻木、步履艰难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卒中后遗症等。
【同名方】:
1、《卫生宝鉴》天麻丸,本方由天麻、生草乌、生川乌、雄黄构成。功能镇惊止痉止痛。主治破伤风。
2、《圣济总录》天麻丸,本方由天麻、炮附子、独活、麻黄、肉桂、乌蛇肉、人参、防风、细辛、当归、白术、羚羊角、薏苡仁、全蝎、牛膝、川芎、茯神、天南星、白僵蚕、牛黄、冰片、朱砂、麝香构成。功能祛除风痰,活血通络。主治身体倦怠,脾脏中风,四肢缓弱,恶风头痛,舌本强直,言语混乱,皮肤脚膝麻痹。
3、《证治准绳》天麻丸,由天麻、防风、朱砂、羌活、僵蚕、全蝎、白附子、五灵脂、牛黄、白丁香构成。功能定惊熄风。主治产后卒中,语涩恍惚。,四肢不遂。
 
 
 
 
 
 
山精丸
【方源】:《杂病源流犀烛》
【组成】:苍术1000克,黑桑葚1000克,枸杞子500克,地骨皮500克。
【用法】:先将桑葚取汁浸苍术晒干,后再浸再晒,依法9次,后与余药为末,练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燥湿健脾,化痰和阴。
【主治】:湿痰内阻,身重而软,倦怠困弱者。
【方解】:方中苍术湿去脾运,燥湿健脾,则痰无从再生。但苍术辛燥有余,恐伤阴变生它症,故辅以甘寒之地骨皮佐以和阴补元之枸杞子、桑葚子,制苍术温燥之弊。全方温而不燥,祛湿而不伤阴。
【按语】:本方以胸闷痰盛,咳嗽,身重困倦,脉滑胎白腻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炎恢复期兼有上述症状者。
 
 
 
 
 
辟瘟丹
【方源】:《寿世保元》
【组成】:茅术500克,台乌药250克,黄莲250克,羌活250克,白术250克,川芎125克,草乌125克,细辛125克,紫草125克,激活125克,防风125克,甘草125克,藁本125克,白芷125克,香附125克,荆芥125克,天麻125克,官桂125克,甘松125克,干姜125克,山奈125克,麻黄125克,牙皂125克,麝香125克,芍药125克。
【用法】:共为细末,红枣肉为丸。每服6~9克,日服2次。
【功效】:化湿辟浊,降逆止泻。
【主治】:湿浊中阻,或中暑发痧,恶寒发热,恶心胸闷,腹痛吐泻,神志不清。
【方解】:方以羌活、独活、防风、荆芥、细辛、藁本、白芷、天麻、麻黄、等化风散寒;以茅术、白术、官桂、甘松、干姜等温中利湿;麝香、牙皂辟秽开窍。合而成方,有发散、辟秽,燥湿、和中之效。
【按语】:本方以舌苔浊腻、吐泻腹痛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来治疗急性肠炎,急性菌痢,病毒性腹泻。亦用来治疗中暑等病症。
 
 
 
 
 
 
 
身面卒洪肿
大戟洗汤
【处方】 大戟4两,莽草2两,茵芋2两,大黄2两,黄连2两,芒消2两,葶苈2两,皂荚2两。
【功能主治】 身面卒洪肿。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5升,煮得1升,绞去滓,洗肿上,1日3次。
【摘录】 《医心方》卷十引《范汪方》
 
 
 
 
 
 
中风发热
大戟洗汤
【处方】 大戟、苦参等分。
【功能主治】 中风发热。
【用法用量】 上为末,以药半升,白酢浆1斗,煮3沸,适寒温洗之,从上而下,寒乃止。小儿用药3指撮,浆水4升煮洗之。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中风发热不止,用大戟、苦参为散煮汤以涤肢体,而祛毒邪。专取大戟以治中风皮肤疼痛,苦参以治结气,皆《本经》主治也。
【摘录】 《千金》卷八
 
 
 
 
 
 
十种水气、遍身肿满,喘急烦闷,心腹壅滞,大小便不利
大戟丸
【处方】 大戟1分(锉碎,微炒),甜葶苈1分(隔纸炒令紫色),芫花1分(醋拌,炒令干)甘遂1分(煨令微黄),泽漆1分,桑根白皮1分(锉),赤小豆1分(炒熟),巴豆1分(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泽泻1分。
【制法】 上为末,入巴豆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十种水气、遍身肿满,喘急烦闷,心腹壅滞,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心粥饮送下。
【注意】 忌盐120日,缘盐能化水故也。外忌鱼酢、面食、一切毒物及生冷等物。
【摘录】 方出《圣惠》卷五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一

 
茵陈蒿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茵陈蒿18克,栀子9克,大黄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症见一身面目俱黄,鲜亮如橘子色,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
【方解】:本方所治为湿热黄疸症,其病机为肝胆湿热,胆汁外渗,外感时疫,入里化热,或脾胃损伤,饮食失节,湿阻气机,故腹微满,口渴,小便不利;湿邪内停,湿热内蕴,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是湿热之症,治宜清热利湿退黄。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的第一要方。方中茵陈用量独重,善清脾胃肝胆湿热,是治疗湿热黄疸要药而为君药。臣以栀子通利三焦,清热化湿,引湿热从小便而出。大黄泻热通便,清热利胆,使湿热从大便而去,为佐药。
【按语】:本方以身面俱黄,黄色鲜明,小便黄赤,脘痞腹胀,苔黄腻等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引起的黄疸属于湿热之症者。若胁肋胀痛,加川楝子、郁金、延胡索;寒热头痛者,加黄芩、柴胡;大便秘结,腹胀痛,加木香、枳实;呕吐恶心;加白芍、黄莲、半夏;热重者,加龙胆草、金银花、丹皮;小便不通者,加木通、滑石、金钱草;黄疸较甚者,加鸡骨草、田基黄。
 本方药性寒凉,寒湿黄疸(阴黄)症,不宜使用本方。又方中大黄,用作攻下者,宜后下;作行瘀热者,宜共煎。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明显的收缩胆囊和利胆作用,改变血清胆汁酸,胆脂质含量,减轻肝细胞的肿胀、气球样变、脂肪变性和坏死。可使肝细胞内蓄积的糖元颗粒与核糖核酸含量有所复原,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明显下降。
【同名方】:
 《证治准绳》茵陈蒿汤,本方由茵陈、大黄、栀子、芒硝、木通、寒水石构成。功能清热退黄。主治小儿发黄,身黄如橘,间有发热,大便干结。
【附方】:
1、 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即本方去大黄、栀子、加炙甘草、附子、干姜、白术、肉桂构成。功能温阳利湿。主治寒湿阻滞,身目熏黄,身冷不渴,小便自利,脉沉细。
2、 茵陈四苓汤(《济生方》),即本方去大黄、栀子、加猪苓、白术、赤茯苓、泽泻构成。功能清热下水。主治黄疸,小便深黄,大便溏薄。
茵陈四逆汤(《玉机微义》),即本方去大黄、栀子、加甘草、附子、干姜构成。功能温阳退黄。主治手足冷厥,阴黄色暗,脉沉微细之者。
 
 
 
 
 
 
 
 
 
栀子柏皮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肥栀子15克,甘草3克,黄柏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泄湿热。
【主治】:阳黄热重于湿症。身黄,发热,心中懊憹,口渴,舌红苔黄。
【方解】:本方黄柏苦寒,善清脏腑结热,且能泄湿退黄。以苦寒之栀子清泄三焦而通调水道,使湿热从小便而出。甘草甘平和中,放栀、柏苦伤寒胃。三药配伍,达到以清泄里热为主,兼以祛湿的功效。
【按语】:本方以全身发黄,发热不退,口渴,里无结滞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重症肝炎、胰腺炎等。应用时,若见茵陈则疗效更佳。若小便短赤,加金钱草、滑石、泽泻、车前草。若大便秘结,加枳实、虎杖、生大黄。若热重者,加龙胆草、赤芍。
 
 
 
 
 
 
滑石黄柏散
【方源】:《中医方剂手册》
【组成】:滑石30克,甘草5克,黄柏9克,海金沙10克。
【用法】:共研末,早晚服用,每服6~9克。
【功效】:清热通淋。
【主治】:小便涩痛,尿黄尿频。
【方解】:方以海金沙、滑石通淋化水,使邪有出路;黄柏清热解毒燥湿;甘草调和诸药,有清热通淋之功。
【按语】:主要用于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湿淋、熟淋。方用黄柏清热解毒利湿,滑石、海金沙通淋利水,使邪有出路,有相得益彰之效,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小便频数短赤、烦躁口渴,淋痛不畅,重则恶寒发热、舌红苔黄,为其辩证要点。
 临床如见小便带血,加大蓟、金钱草、小蓟清热止痛;大便秘结,加生大黄清热通腑;尿道灼痛、口渴烦躁,加黄莲、木通清心利尿。
 
 
 
 
 
 
水气,肿入腹,臌胀,恶饮食
大戟丸
【处方】 大戟1两(锉碎,微炒),皂荚1两(炙黄焦,去皮子),乌扇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水气,肿入腹,臌胀,恶饮食。
【用法用量】 方中乌扇,《普济方》作“乌头”。
【摘录】 方出《圣惠》卷五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三
 
 
 
 
 
 
十种水气,遍身肿满,上气喘息,大小便俱涩
大戟丸
【处方】 大戟1两(锉碎,微炒),牵牛子1两(微炒),皂荚1两(去皮,涂酥,炙令黄焦,去子),海蛤1两(细研),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桑根白皮1两(锉),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十种水气,遍身肿满,上气喘息,大小便俱涩。
【用法用量】 每日空心服20丸,以温水送下。以利为效。
【摘录】 《圣惠》卷五十四
 
 
 
 
 
 
 
 
肠胃积滞,大便不通,气壅上奔
大戟丸
【处方】 大戟1两(锉碎,微炒),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木香半两,羌活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桑根白皮1两(锉),牵牛子4两(微炒。别捣罗取末2两)。
【制法】 上为末,入牵牛子末,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肠胃积滞,大便不通,气壅上奔。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以生姜汤送下。
【摘录】 《圣惠》卷五十八
 
 
 
 
 
琥珀散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琥珀30克,石苇30克,滑石30克,冬葵子30克,瞿麦30克,当归15克,赤芍药15克,木香15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6克
【功效】:利水通淋,活血行气。
【主治】:小便淋痛、灼热,脐腹疼痛。
【方解】:方以石苇、琥珀、滑石、冬葵子、瞿麦等清热利水通淋;辅当归、赤芍活血,木香行气止痛。诸药配伍,则气顺血行,热去湿利。
【按语】:本方以小便淋沥,脐腹厥痛胃辩证要点。现代多用于治疗膀胱炎、泌尿系统结石。如肾虚不足,加菟丝子、旱莲草、补骨脂、生地等;小腹坠胀者,加川楝子、乌药;尿血较甚,加白茅根、小蓟、三七。

化阴煎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生地黄6克,熟地黄6克,牛膝6克,猪苓6克,泽泻6克,黄柏6克,知母6克,绿豆9克,龙胆草4.5克,车前子3克。
【用法】:加食盐少许,水煎服。
【功效】:清热养阴,利水通淋。
【主治】:阴虚火旺,小便癃闭,或小便淋浊疼痛。
【方解】:方以知母、黄柏清泻虚火。猪苓、车前子、泽泻、牛膝利水通淋,配以生地、熟地滋养肾阴;诸药配伍,泻中寓补,养中有泻。
【按语】:主要用于治疗湿热下注膀胱之症。方用石苇、琥珀、滑石、瞿麦、冬葵子等清热利水通淋,辅以赤芍、当归活血,木香行气止痛;使气行血活而助蕴热、水湿下利,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小便淋沥、脐腹急痛,为其辩证要点。
 
 
 
 
 
 
 
 
 
五皮散
【方源】:《华氏中藏经》
【组成】:桑白皮9克,陈橘皮9克,生姜皮9克,大腹皮9克,茯苓皮9克。
【用法】:共为粗末,每服9克,水煎去渣,不计时候温服。现代多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皮水。症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苔白腻,脉沉缓。
【方解】:本方所治为皮水症,其中一身皆肿,心腹胀满,肢体劳重,小便不通,苔白腻,脉沉缓为主症;上气喘急为次要症状。病机属脾虚不运,水泛肌肤。脾虚湿盛,运化失常,水湿泛滥,故一身悉肿,肢体沉重;上逆迫肺二上气喘急;湿阻气机,则心腹胀满;水湿壅塞,水道不畅,故小便不利,治宜利湿消肿,理气健脾。
 本方为治疗皮水之常用方。方中以茯苓皮利水化湿,兼以补肾益运;生姜皮辛散水饮;大腹皮行水气,消胀满;陈橘皮和胃气,桑白皮肃降肺气,以通调水道,化湿浊。五药配伍,共奏理气健脾,利湿消肿之效。
 本方为治皮水之通用方,功益行水消肿为主。若脾虚甚者,宜加白术、黄芪补气健脾;腰以下肿甚,小便短少者,常与五苓散合用,以增强利水消肿之功。若腰以上肿甚兼有风邪者,当加防风,羌活以散风除湿。
【按语】:本方以一身皆肿,上气喘急,脘腹胀满,小便不利,苔白腻为辩证要点。现代多用于治疗心源性水肿、肾炎水肿、妊娠水肿等属脾虚湿盛者。如外感风寒,腰以上肿者,加紫苏叶、防风、荆芥、秦艽;湿热下甚,腰以下肿、加赤茯苓、赤小豆、防己;寒湿内旺,形寒俱冷者,加干姜、肉桂。水湿较甚者,与五苓散同用。
【同名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皮散,即由本方去陈皮、桑白皮,加五加皮、地骨皮构成。功能利水消胀、健脾利湿。主治脾气郁积,风湿客搏,四肢肿满,头面虚肿,心腹胀闷,上气喘促,食少倦怠。
【附方】:
1、七皮散(《济生方》),由本方去桑白皮,加地骨皮、甘草皮、青皮构成。功能、主治与本方基本同,而行气之力更强。
2、五皮饮(《麻疹活人全书》),由本方去桑白皮,加五加皮构成。功能利水去肿,活络止痛。主治水肿而身痛。
 
 
 
 
 
导水茯苓汤
【方源】:《奇效良方》
【组成】:赤茯苓90克,麦冬90克,泽泻90克,白术90克,桑白皮30克,大腹皮20克,紫苏30克,槟榔30克,陈皮20克,木瓜30克,木香20克,砂仁20克,灯心草20克。
【用法】:为粗末,每服15克,水煎,空腹服。
【功效】:健脾渗湿,利水消肿。
【主治】:水肿,喘满倚息,不得平卧,饮食不下、小便秘涩。
【方源】:本方泽泻、赤茯苓利水消肿,辅以大腹皮、木香、槟榔等行气,以利水行。白术健脾化湿,治病之本。全方水气并行,标本兼治,对脾虚气滞,水湿停留之症尤为恰当。
【按语】:本方以浮肿,胸腹胀满,小便短少,饮食不消,不能平卧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慢性右心功能不全性水肿。若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病重者,可加重用药量;慢性右心功能不全者,加熟附子、干姜;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加苡仁、熟附子、生大黄、干姜等。
【同名方】:
《普济方》导水赤茯苓,即本方去桑白皮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9克,炙甘草9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通心阳,镇惊安神,止汗。

【主治】:心阳内伤,冲气上逆,烦躁不安,心悸怔仲,汗出肢冷,舌淡,脉弱或结代。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烦躁心悸、心阳内伤,以及火逆症下后,误用温灸之症。方用桂枝扶助心阳。炙甘草补虚益气,配以牡蛎、龙骨重镇安神;全方复阳安神,培本固脱,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冲气上逆、多汗、不眠、心悸怔仲、脉浮火结代,为其辩证要点。

 临床如见失眠,加石菖蒲、酸枣仁、远志;气虚,加党参、黄芪;寒甚,加重桂枝量,也可酌加干姜、熟附子;伴阴虚者,酌加生地、麦冬等。

【按语】:本方原为治疗太阳病误用火法,使心阳受损,心神浮越之烦躁症,以心悸怔仲、冲气上逆、烦躁、多汗、脉弱或结代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失眠,眩晕,癔症,遗精,心律失常,遗尿,带下等病症。如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以补气;失眠者,可加酸枣仁、石菖蒲、远志以安神;伴阴虚者,酌如生地、麦冬以养阴;虚寒明显者;可重用桂枝,或加附片、干姜以温阳散寒。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9克,蜀漆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龙骨12克,牡蛎15克。

【用法】:水煎服。先煎蜀漆,余药后下,汤成,分3次温服。

【功效】:温通心阳,镇惊安神,兼祛痰浊。

【主治】:心阳虚衰,心悸,惊狂,卧起不安。

【方解】:方以桂枝汤为基础,但因此症心阳受损,故取阴柔的芍药,而取甘草,桂枝相配,以复心阳;大枣、生姜益中焦而行营卫,有利心阳之恢复。加蜀漆祛痰,并重用牡蛎、龙骨、重镇潜敛以安心定神。

【按语】:本方原为治疗伤寒误用火法,亡心阳而惊狂之症,以惊狂、心悸、卧起不安、舌淡苔白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癔症,心律失常等病症。

【附方】:

 深师龙骨汤(《外台秘要》),由龙骨、桂心、茯苓、远志、麦门冬、牡蛎、炙甘草、生姜构成。功能温通心阳,镇心安神。主治心阳虚损,健忘,心悸,悲伤不乐。

人参养营汤

【方源】:《和剂局方》

【组成】:当归、熟地、白芍、人参(党参)、白术、茯苓各9克,黄芪12克,肉桂、五味子、陈皮、远志、炙甘草各6克,生姜3片,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气养血,安神定志。

【主治】:肺脾气虚,营血不足证。症见失眠,心悸,身寒自汗,体倦肌赢,饮食不思,毛发脱落、气短及腰背酸冷疼痛,舌淡,脉细等症。

【方解】:本方为著名的气血双补之剂,主治气血两虚、元气不足之症,其方以八珍汤为基础,加上养心安神之味组成。本方既治疗内科虚劳之疾,亦可治疗外科之疮疡溃后,气血不足,久不收敛者。临床上还常用本方加龙骨以治疗遗精滑脱者;加阿胶以治疗虚劳咳嗽,痰中带血者。但本方偏于温补,故阴虚火旺者慎用。

大黄枳壳丸

【处方】 大黄、枳壳、厚朴、陈皮、甘草、木通。

【功能主治】 积热泄泻,发热口渴,肚腹皮热,时或疼痛,小便赤涩,泻下黄沫,肛门重滞,腹痛,欲便而不得便。

【用法用量】 六一散2钱调服。

【摘录】 《症因脉治》卷四

大黄枳壳汤

【处方】 大黄 枳壳 厚朴 陈皮 甘草 木通

【功能主治】 泻积泄热。

【用法用量】 煎汤调服六散9克。

元气虚积热甚而应下者,加人参。主肠胃积热,泄泻腹痛,发热口渴,肚腹皮热,泻下黄沫,或欲便不得,肛门重滞,小便赤涩,右脉数大者。

【摘录】 《症因脉治》卷四

大黄栀子汤

【处方】 生大黄1两,升麻半两,瞿麦1分,甘草1分,栀子7个。

【功能主治】 热病毒气入眼,赤痛生翳,不见光明者。

【用法用量】 2升,煮至1升,去滓,作4次温服。以利为度。难利者,先煮诸药至1升半,乃下大黄。大黄先以水渍,和水下之,煎药毕,下朴消,则折热易利。

【摘录】 《伤寒总病论》卷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