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鲍飞立 | 也谈“屯溪八景”的命名与评定(独家视点)

 金鸽子文艺 2021-06-15


也谈“屯溪八景”的命名与评定

文  /  鲍飞立

(安徽黄山)

2021.06.05

近日重读2013年4月23日的《黄山日报·黄山晨刊》(现已停刊)“文化周刊”版上、由该报记者署名采写的头篇文章《“屯溪八景”,最是屯溪好去处》,才知:由中共屯溪区委宣传部发起,自该年2月至4月,历时一个多月,进行了一场关于“屯溪八景”的全民(含游客)讨论评选活动,并于“4月15日经由我市社会各界知名专家学者精心总结提炼,'屯溪八景’最终敲定。”“屯溪八景”为:“谜窟探奇、新安怀古、三江烟霞、老街问市、华山思贤、稽灵松涛、龙山禅月、鬲山荷韵。”此文前的“核心提示”中还云:“这些景致,或是自然风光秀丽,或是文化底蕴深厚,或是历史沧桑悠远,或是时代气息浓厚,彰显屯溪这座城市气质。”

作为黄山市一名普通市民,也作为一个从小在这里长大、见证城市变迁的老屯溪人,我对屯溪情有独钟,满怀眷恋。我完全同意也应积极参与(可惜错过时机)这项颇有创意、很有价值的“屯溪八景”讨论评选活动,并十分感谢主办方的努力奉献和专家学者的认真评审。正如此文中所说,“这是一件好事。”该年“屯溪八景”的评定公布确实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权威性,也获得了不少黄山市民群众的认同。但笔者觉得2013年这次“屯溪八景”的命名评定不够全面、完整,或有遗漏缺失;有的命名也不太准确、科学,显得玄虚不实。虽已过几年,今仍冒昧动笔,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还望诸位专家见谅。

第一,此文中云:“无论如何,屯溪每一处自然与人文景致,都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特质与气息,皆是不可复制的。”并引用某专家的话说,评选“屯溪八景”,“要从多方面综合把握考虑”。这是毫无疑问的,讲得对的。但接着此文又云:“屯溪这座城市的气质是山清,是生态的、有声音的。”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未说到点上,甚至是说偏了,未真正说出屯溪这座城市的气质来。

何谓“气质”?据2004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1029页:“气质:名词,①指人的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②指人的风格、气度。”该文中所说的“气质”,当然是用于比喻的。凡是老屯溪人或是对屯溪比较了解的外地人,想必都知道“屯溪”这座城市的气质(特质)就是水秀。你从“屯溪”这个美丽的名字,自然就会联想到这座城市充满了水的灵秀。屯溪地名源于水名,因水得名,因水发展,因水繁盛。屯溪的地理形势独特优越,地处皖、浙、赣三省边陲交通要冲,率水与横江两江交汇口。屯溪“三省通衢、两江交流”,“一半江水一半街”。千百年来一直是三省边界的物资集散中心和新安江上游的重要水运码头与商业重镇。建国后,尽管公路和铁路运输逐渐取代了水运,但新安江始终是屯溪(含黄山市)人民的母亲河,百姓喝着用着新安江的水,城市沿着新安江两岸延伸,如今的新安江越来越美丽,人们越来越喜欢新安江,离不开新安江了。可以说屯溪称得上是一座水城和桥城。

当然,屯溪也是一座山城,老街依山傍水,四周青山环抱,三面绿水潆流。是山水的自然造化形成了屯溪丰富的自然景观,又造就了屯溪灿烂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孕育了屯溪的名胜大观。

屯溪古属休宁县辖,休宁原称“海阳”,境内旧有“海阳八景”之胜,其中就有“屯浦归帆”一处胜景,“屯浦”即为屯溪镇海桥(老大桥)下三江口之称谓。据查有关资料,清末民初时期,已有“屯溪八景”之说,为:“屯浦归帆、华山香火、渐江秋月、鬲山林泉、湖潭垂钓、仙人栖霞、珠塘鸥雨、柏山古岩”,且已被屯溪广大民众所认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时期,又有了“屯溪新八景”之说,为:“黎山茶浪(春)、急滩飞舟(夏)、三蛉争鸣(秋)、稽灵松涛(冬)、阳湖古渡(晴)、率口观水(雨)、徽山晓岚(阴)、江柳银妆(雪)。”却不一定为大家所知晓,也未最后正式定名。

笔者认为2013年这次评选新“屯溪八景”,理应在旧“屯溪八景”的基础上,再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既可回溯历史的韵味,又能触摸到时代跳跃的脉动”,“认真评析究竟是哪些景能串起屯溪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引用该文),从而进行审慎的考证、讨论、评定并公布,以求不留历史遗憾。笔者经过反复研究、综合考虑后,提出的新“屯溪八景”为:“花山谜窟、渐江画屏(画廊)、三江烟霞、老街闹市、珠塘鸥雨、龙山古寺(禅月)、鬲山洞泉(林泉)、稽灵松涛”。当然前后顺序可以商议变换的。

另根据屯溪近年来开发或将建成的一些新景观,笔者也列出了另一组新“屯溪八景”,为:“螺顶览胜、双桥卧波(文峰和率水两座大桥相隔不远,横跨在率水河上,尤其是文峰桥造型独特,高大雄伟,不愧为屯溪城市的新地标)、江心绿洲、华山曲径、徽山晓岚、狮山夕照、江南步道、桃岛环翠”。可供专家学者们评议参考之。

第二,此文中所列“屯溪八景”中的“谜窟探奇”和“新安怀古”两景,无具体景点名称,范围太大,地域不明,虚而不实,语义含混,使人不解其意。按照传统方法和习惯用法及语言结构,我国各地城市和区县所命名、评定的“八景”或“十景”中的每一个景观,均须为四字一句、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的短语(词组),或为偏正结构;或为主谓结构形式。一般顺序为当地的真实、具体景点名称在前;该景点的景观特色、自然和气象形态在后。例如著名的“西湖十景”(“断桥残雪”等)和“西湖新十景”(“宝石流霞”等)。而不应写上较大范围的地域名称(如“新安”)和无所指的自然景观形态(如“谜窟”),也尽量不用玄虚不实的词语(如“怀古”之类),要使人看了就一目了然、印象深刻,而切忌令人看了不明就里、一头雾水。由此,不如就改为“花山谜窟”和“渐江画屏(画廊)”为好、为准、为实。

另一景点“华山思贤”也有点名不副实,且似有张冠李戴之嫌。人所共知,华山位于屯溪西端镇海桥(老大桥)东头,是一座海拔几十米的小山丘,由于紧挨横江口,才显得比较高耸。原为荒山,清乾隆年间曾由地方士绅等筹资在山顶建造了一座“华山禅院”,香火兴盛,为屯溪禅林之冠,后于民国22年因故被拆毁。民国时期,外籍天主教神父也曾在此大兴土木修建了教堂、修道院,开办了医院、小学,山顶还有外籍人士墓地等。建国后,外籍宗教人士全被遣送回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原徽州地委、专署将此处改建为交际处,后改为招待所。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扩建为“华山宾馆”至今。

1982年,屯溪市人民政府将华山、观音山、杨梅山和珠塘等自然山、塘等连成一片,建成徽派山丘园林式公园,先称为“华山公园”,后为纪念清代著名哲学家、屯溪隆阜人戴震先生关心家乡,设计建造了珠塘闸坝,使民众免受水灾而又改称为“戴震公园”。2013年5月黄山市园林局又对该公园进行了升级改造工程,是屯溪(今黄山市中心城区)最早、最大的一座山丘园林式公园。笔者不知贵刊此文中所说的“华山思贤”中的“思贤”一词是何含义?是“追思”哪位“先贤”呢?切望专家学者指教。

还有“鬲山荷韵”这一景点名称,笔者也不敢苟同。上了年纪的屯溪人都知道,鬲山位于屯溪西郊率水南岸,今黎阳镇傍霞村外。沿阶而上,树木参天,岩洞深潭,泉水清冽,幽静荫凉。早于明代即建有寺庙,气势宏伟,朝拜者众,游览者多,是屯溪近郊的一处名胜。可惜在上世纪中叶全部毁于“文革”之中,仅存遗迹。上世纪八十年代地方政府就已提出要重建佛寺,开发鬲山景区,但由于各种原因,直到本世纪的2011年,屯溪区人民政府才总投资3亿元,正式启动了“鬲山佛文化保护性恢复工程”,分期实施,现已初见端倪,令人欣慰。

(网络配图)

鬲山最重要的景观特色就是林木葱郁,洞泉清幽。不到那里就无法感受,鬲山山麓现虽有一较大池塘(实为建国后修建的山坞水库,现已改建,称为“莲花池”),栽种了荷花,夏季盛开时,荷花满塘,倒是养眼。但它毕竟不是鬲山的主要景观和特色,充其量只能算是鬲山景区的一个点缀和闪光点而已,或者说是整个鬲山景区规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吧,从而决不能以偏概全,主次不分了。故以“鬲山荷韵”来命名整个鬲山景区,未免喧宾夺主了,也是不科学、不全面、不准确的。


作者简介:鲍飞立,网名"老牛"。男,出生上海,与共和国同龄,黄山市屯溪老三届插队知青,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已退休)。喜摄影,爱写作,多年来有作品先后发表于国家、省市各级报刊与杂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