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就是人对事物处理和反应的方式,是每个人比较固定的特征。性格是先天的素质,比如父母的遗传因子、个体的体质等,与后天的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世界上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 性格有许多分型的方法,如按体形分、按血型分、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分等等,人们所熟悉的内向、外向也是一种分型方法。不管哪种类型的性格都不是病态,不管内向型和外向型都是正常的。 但某人对事物的反应或者处理方式明显的与本人身份、环境不符,这人的性格就值得考虑。比如,一个成年人稍不如意就随地打滚乱哭,或者动辄伤人毁物,这种人就有性格障碍,他们对环境的适应往往发生困难,在特定的情况下,比性格健全的人更易造成精神崩溃而发生精神病。由此可见,性格和某些类型的精神疾病是有关系的。 如果一些人的性格非常怪异,已经远远偏离正常范围,那么其本身就属于精神异常范畴,这一类精神障碍称为人格异常。人格异常虽然不属于重症精神病,但是,病人的性格缺陷,会严重地妨碍患者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生活,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我们强调有病早治,更强调要以预防为主。如果每个人都注重自己的心理卫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完善人格,做到乐观、豁达,是能够保持心理健康,防止疾病发生的。性格是在环境中逐渐形成的,良好性格的培养在幼儿时期就应该开始,比如不能溺爱、姑息、迁就和放纵等等,这是个十分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耐心地引导和培养,决定人们对某一事物不同的认识态度和体验方法。 环境因素来自社会、家庭、文化、教育诸多方面。良好的环境条件能够减少精神病的发生。即便对那些有精神疾病遗传倾向的人,一个良好的环境也会推迟遗传因素产生影响的时间,减少潜在因素变为明显病态的可能性。如果已往患了精神疾病,良好的治疗,护理环境也会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患者康复。 具体来说:
精神病人的家属,如果能注意改善病人的居住、休养环境,则对精神病人的康复会起到不小的作用。当然,改善环境因素,对精神病的治疗只是起配合作用,严重的精神疾患,还是应以药物治疗为主。 只要我们正确的认识到性格和环境对于精神病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及时的配合医生参与治疗,那么患者就能尽早的康复,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重新启程美好的人生。 ![]()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双相障碍这种精神类疾患的科普性知识,包括双相障碍的识别、诊断、治疗、护理以及康复五个方面的知识,辅以生动案例,较为系统地解读了双相障碍的诊疗与康复内容,对于医学临床工作者、患者及家属均具有一定的借鉴学习作用。 科普|解惑|答疑|辟谣|懂你|涨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