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是我早点发现就好了”——预防自杀,你需要知道这些

 好心情心理门诊 2023-08-17 发布于北京

从张国荣、乔任梁等明星自杀,到现在的不堪催债自杀、高材生自杀,热搜上出现的越来越频繁的自杀新闻,都在告诉我们自杀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 40 秒 就有一人死于自杀。

也就是说,仅仅每天因为自杀死亡的人数就高达 2160 人,每年有近 80 万人自杀身亡,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经历自杀带来的丧亲之痛或受此影响。


电影《六欲天》里,原来是警察的男主,因女朋友自杀患上抑郁症

面对无可奈何的病痛如绝症,或者突如其来的天灾,我们在悲痛之余还会安慰自己这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外、无可奈何的事,而面对挚爱因自杀去世,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如果我早点发现就好了。”

我们能在他们动手之前、抢下他们伤害自己的那把刀吗?

可以的。

自杀行为完全有迹可循、并可以通过一定的有效干预措施达到预防、阻止自杀的效果。

精神障碍特别是其中的抑郁障碍、酒精使用障碍,是公认的高危自杀风险因素。关注自杀人群、挽救他们的人生,也拯救自己。

自杀

一场本可以挽回的人间悲剧

自杀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安全问题,但往往可以及时采取低成本的循证干预措施预防自杀。

自杀是可以预防和阻止的,哪怕你是在自杀者想要行动前的一瞬间才发现对方想做什么,也仍然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达到阻止当事人自杀的效果。

因自杀感到 耻辱,尤其是与精神障碍和自杀有关的羞辱感,导致很多想自杀的人或自杀未遂者并不寻求救助,因此得不到所需要的帮助。

由于对自杀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缺乏认识,并且国内社会对于公开议论这一问题仍然存有一定的禁忌与羞耻感,预防自杀问题未能得到有效关注与妥善处理。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自杀人士在自杀前,都会有一定的征兆,也就存在提早发现、预防实施成功的可能。

学会识别这些征兆、不再忽视,而是迅速采取科学的措施、及时帮助当事人摆脱自杀举动、最终得到正确的治疗,是帮助他们的有效手段。

此外,拥有过自杀想法的人士,也可以提前学习一些方法,自我拯救,你就是自己的英雄。


爱护别人,爱护自己 ▎

征兆

你了解多少?

一、思维迹象

1、多次提及自己压力大、人生是痛苦的

2、反复说出活着没有意思

3、讨论遗体捐献问题

4、直接告诉别人“我想死”、“我不想活”

5、间接或在日记、信函中流露出来,或者说“我所有的问题马上就要结束了”

6、留下类似遗言的话,或者发现写遗书

7、发现在考虑生存的意义,否定人生积极的意义,“我的生活毫无意义”

8、与人探讨死亡的理由

9、认为自己现在与将来一事无成

10、说自己很无用,总是拖累人,“没有我,他们会过得更好些”

11、说自己很无助,没有人能够拯救自己

12、表露外界的一切对自己没有意义

13、表露某件事让自己很羞耻,无脸见人

二、行为迹象:

1、性格变得明显封闭,独自呆在某处

2、长时间沉默与思考,表露有心事

3、避开朋友与亲人,不愿意与人沟通

4、自己的仪态变得无心顾及

5、生活能力与工作能力明显降低

6、收集可以致生命消失的物品

7、做出一些极度冒险性的行为

8、无缘无故整理自己物品,把至爱的物品送给朋友

9、赠送纪念品,或把自己物品分配给人

10、向人道谢、向人告别、归还所借物品

11、行为从极度痛苦突然转变得很轻松

12、发现其收集自杀死亡方法与经验

13、向人询问某些危险品的获得途径

14、行为中有准备自杀的迹象和过程 

如果一旦周围的人有以上举动,你就需要格外注意了。

帮助

发现有人要自杀,该怎么做?

既往自杀未遂者、有抑郁症、有酗酒和吸毒问题的人,是自杀高风险人群。

对于自杀的干预准则,可以简单概括为“自杀预防七要七不要”:

要重视不要忽视;要讨论不要躲避;要理解不要说教;要帮助不要刺激;要陪伴不要独处;要保护不要隐瞒;要治疗不要等待。

如果发现或者怀疑身边的人有自杀念头甚至已有自杀行为,在充分冷静下来后,接下来具体可以这么做:


1、要充分重视信号。

自杀者往往会在实施自杀前向外界释放求救信号,但这并不能代表对方不会真的自杀,不要忽视信号甚至以为对方在开玩笑。

2、要勇于讨论自杀话题。

开诚布公、不带偏见地谈论,是让对方放松下来非常好的手段。询问自杀想法不会引发自杀行为,却往往可以减少焦虑,让他们感觉得到了理解,谈论就是一种支持,躲避反而会让他们更为绝望。

3、要对自杀想法给予理解。

这点非常重要,最需要的就是将对方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子上。既不要居高临下、不耐烦,也不要大声斥责、粗暴蛮横。说教式的劝说往往无济于事,多数时候就是因为这几点。

如果不知道怎么劝说,那么可以少说话、多听对方诉说,也是非常有用的。只要对方开了口,就意味着对方愿意沟通,也就意味着自杀念头的暂时减弱。

4、要认真帮助他/她分析面临的问题。

认真、理性地分析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建议,能够极大地缓解自杀者的焦虑绝望情绪。

刺激的话语起不到“以毒攻毒”的效果,不理解、不尊重、粗暴指责,往往反而会加重当事人自杀的念头,并可能更快、更隐蔽地实施。

5、要注意陪伴。

有人陪伴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支持。让其独处不仅不能让其冷静,反而会让他们更加感到孤独。

此外,如果认为当事人立即有危险,更注意时刻陪伴。

怀疑某人可能马上实施自杀、或者撞见正在实施自杀行为的,注意不要将当事人单独留下,注意时刻陪伴,并立刻向急救服务、危机热线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寻求专业帮助,或者联系其家人。如果自己便是家人,那么可以立刻将当事人带往医院。

6、要保护其隐私,但不等于隐瞒。

自杀者、尤其是与精神疾病相关的自杀者,由于病耻感,往往拒绝寻求帮助。明确说明您会让其他值得信任的人一起帮助他/她,并建议和鼓励他/她向专业人士与机构寻求帮助,如医生、精神卫生保健人员、顾问或社会工作者等。

此外需要注意,自杀者可能会伪装不想自杀以欺骗他人、从而放弃接受专业帮助,往往发现时,悲剧已经造成。

因此,最好是在当事者同意你的建议后,就立刻着手安排前往当地医院的行程,并注意过程中时刻陪伴在当事人身边,直到专业人士接手为止。

7、陪ta及时去医院

时间不是缓解自杀意念的良药,要及时治疗干预,等待只能延误时机。


及时行动,比什么都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自杀者可能会伪装不想自杀以欺骗他人、从而放弃接受专业帮助,往往发现时,悲剧已经造成。

自杀者同意寻求帮助只是第一步,实际迈出这一步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

因此,最好是在当事者同意你的建议后,就立刻着手安排前往当地医院的行程,并注意过程中时刻陪伴在当事人身边,直到专业人士接手为止。

在这些都做到后,自杀者在接受治疗后,仍然需要持续关注,并同时坚持陪伴与监督治疗。

无论是哪一种自杀原因,后续都会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治疗,抑郁症、酒精依赖患者还需要额外治疗精神疾病,其他自杀者也需要持续的心理治疗。

来自亲朋好友的陪伴能够明显改善治疗效果,他人的监督服药治疗或者其他治疗方式,也能促进自杀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World Mental Health Day-2019——Working Together To  Prevent Suicide

[2] NIH—Suicide Prevention:https://www.nimh./health/topics/suicide-prevention/index.shtml

[3] WHO—Suicide Prevention:https://www./health-topics/suicide#tab=tab_1

你会主动联系一位失联多年的朋友吗?你向往已久的旅行最终能够成行吗?你有勇气向心仪的对象主动表白吗?每个人都会面临形形色色的恐惧时刻,焦虑不安、麻木困顿、自我怀疑……,是恐惧让我们无法成为更好自己。这本书写的非常实在且一针见血,告诉我们如何才能过不焦虑的生活。

科普|解惑|答疑|辟谣|懂你|涨知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