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氏易经研究(1)——《周易》的产生

 心理咨询诊所 2021-06-15

据史料证实,在《周易》产生之前的上古时期,就有《连山易》、《归藏易》。有学者认为:《连山易》是夏代的《易》,因以艮卦为首,艮为山,故取名《连山》;《归藏易》是商代的《易》,因以坤卦为首,坤有纳藏万物之象,故取名《归藏》。也有学者认为:《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归藏易》是黄帝时代的《易》。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一般的易学爱好者没有必要去考究,因为《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已失传,现世只存《周易》。

《周易》是中国古代卜筮之书,传说其始于伏羲所作先天八卦,当时仅有其象,尚无文字,既不叫《周易》,也不叫《易经》,只叫《易》。周文王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又属之以辞,始称《周易》。汉武帝“独尊儒术”,《周易》被列为“经”书之一,尊为“五经”之首,世人称尊为《易经》。

《易经》虽不到五千字,但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是文王“囚羑里”时发愤所作。因文字古奥艰涩、符号深邃莫测,含义随时代演变,其内容到春秋战国时已不易读懂。当时对《易经》的研究甚为盛行,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解说《易经》,于是产生了专门阐释《易经》的哲学著作--《易传》。

《易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文章,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易经》之羽翼,故称之为“十翼”,是先秦易学集大成之作。相传孔子是当时阐释《易经》的主要代表人物,故后人皆言《易传》为孔子及其后学者所作。

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从其成书过程来看,《周易》是历史的创造,并非出于一人之手,伏羲、文王、孔子只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即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前面说过,《周易》始于先天八卦。那么八卦是怎样产生的呢?《周易·系辞传·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所谓“太极”,缘自于无极,是指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所谓“两仪”,是指阴阳,阴的符号记作“--”,阳的符号记作“”;所谓“四象”,即老阳、少阴、少阳、老阴;所谓“八卦”,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又曰:“天生神物,圣人执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此言八卦源于河图洛书,同时表明古圣先贤是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推演《周易》,并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