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123xyz123 2021-06-15

秦国攻灭六国很少出现缺粮的情况,而诸葛亮北伐曹魏却总是缺乏粮草,出现这个原因,是秦国有两个肥沃的产粮平原,而蜀汉只有一个。

秦国的第一个粮仓,是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秦昭王派司马错灭亡蜀国后,在蜀地设置郡县。后来,太守李冰治理都江堰,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发展农业,成都平原的粮田得以被水灌溉,产粮量大幅提高。自此,四川盆地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鼓励农业生产等措施,存进人民的劳动热情,四川盆地成为当时天下粮食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不仅大片农田能被灌溉,生产的粮食也可以走水路运输前往前线战场。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翦出兵灭楚国,水路陆路并进,大量士兵乘坐战船从巴蜀出发,沿着汉江进入长江,直下楚国。随同船上将士一起的,还有四川盆地生产的大量粮食。水路运输作为古代最便捷快速的运输方式,相较于陆路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粮食消耗,极大减轻粮食缺乏的危机。水路运输是诸葛亮北伐所不能完全具备的,他的粮食在运输途中就已经被消耗很多了。

秦国的第二个粮仓,是位于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春秋时期,秦国一直跟东方大国晋国互相争夺关中平原。关中平原地势优越,与四川盆地相似,中间低四周高,易守难攻,秦国曾据东面的函谷关而拒六国军队于关外,宋朝以前一直是定都首选之地。又由于黄河贯穿关中平原,渭河泾河等黄河支流也流经此处,土地肥沃,田地便于引用水源灌溉。因此,关中平原是李冰治理都江堰使四川盆地成为天府之国之前产粮最多最重要的产粮区。

秦孝公继位后,任用商鞅为大良造,改革变法。魏国遭遇马陵之战的失败后,商鞅趁魏国元气大伤时出兵夺取了位于关中平原的河西之地。公元前286年,秦昭王派司马错出兵攻打魏国,夺取了河东。自此关中平原全部被秦国占有,成为秦国主要的产粮区。

秦国先后占有两块地理相似的盆地,发展成为秦国的大粮田,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所产的粮食甚至高于其他各国生产的粮食。秦国以此两大产粮区,供应大秦帝国的将士,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四百多年后,蜀汉占据益州,虽然诸葛亮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甚至设置有关机构维护都江堰,派兵防护,保证粮食生产,但他北伐却还是总遇到因缺粮草的而不得不撤兵的问题。

这个问题,其中一个原因之一就是诸葛亮只占有一个成都平原,而没有更重要的关中平原,比秦国少了一个产粮区。而且,成都平原不像关中平原那样更靠近曹魏,处于北伐战场的大后方。诸葛亮北伐时要把蜀中生产的粮食运送到前线,不仅路途遥远,而且蜀道崎岖难走,更何况是运输粮食。在运输粮食的路上,就已经消耗了大部分,运送一石粮食到前线,可能就要消耗七八石粮食了。

诸葛亮北伐不能像秦国灭楚国时运用水路运兵运粮,陆路运送粮食消耗太大,无奈,他只能被迫创造出一种叫木流木马的运输工具,运送粮食。这种机器的好处是不用吃喝,减少了人力运输所需要消耗的粮食。

诸葛亮北伐时带兵最多大概也就十几万,远比秦国几十万多的军队少,为什么占有了其中一个有天府之国的产粮基地还是供应不了蜀汉的十几万军队?运输成本高是一个原因,可能更大的是成都平原的产粮以达到瓶颈。而自秦汉以来人口的增长使四川盆地生产的粮食已满足不了庞大的人口需求,更何况是军队要打战。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关中平原看出。关中平原作为秦朝和西汉帝都所在地,人口集中发展。到了西汉末年,关中平原生产的粮食已不足以供应庞大的人口需要。经过王莽之乱,关中平原地区农业经济生产受到破害。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定都洛阳,而不以位于关中平原的长安作为都城。

农业经济重心逐渐东移,传统的重要产粮基地关中平原逐渐失去优势。从这可以推测,成都平原也许遭遇和关中平原一样的问题,粮食已经满足不了当地老百姓的需求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