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过完了,端午节真不能问好吗?

 珠海老杨品谈 2021-06-15

1

中国人发明了一套自己的纪年法——天干地支纪年法。

一个天干配一个地支,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排列组合一轮是60年,也叫六十一甲子。

今年是农历辛丑年,120年前大清国向十一国宣战,战败后签订辛丑条约。这个条约压在中国人心里,如同当年石敬塘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

民间在说什么年的时候往往忽略天干,只说地支,或者是地支对应的动物,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一年十二个月刚好对应十二地支,但地支对应月份不是一月对应子,二月对应丑,而是十一月对应子,这样往后排,现在是五月,刚好对应地支的午。

一个月的每一天也用地支表示,有一套和月份相对应的算法,这里我们就不说了。

农历五月初五刚好是午月午日,也叫重五或重午。

五月是进入夏季的第二个月,伯仲叔季,这样排叫仲夏,月初是仲夏的开端,所以五月初五的重午,就叫端午。午属火是阳,又叫端阳。这就是端午节名字的由来。

2

那么,为什么把五月初五设立为一个节呢?

端字的本义是正,午是中午、正午的意思,所以端午是正中、中正的意思。重午代表两午,午是极阳,两个极阳是八卦里的乾卦;而乾卦中阳最盛的一爻是第五爻(最上一爻第六爻叫九六,到第六爻就用尽废退了,在这一卦叫亢龙有悔),也叫上九五。

这一爻的爻词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飞上了高空,感恩为他提供帮助的大人物。

这一天就是端午节的这一天,而此正在进入盛夏,正是需要雨的季节,龙上中天,既要下雨,是个大吉大利的日子,所以要欢天喜地庆祝一番。在长江以南,最有代表性的节目就是赛龙舟。

天长日久,也就把这天当成了节日。

要说明的是《周易》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一套哲学,只是后世衍生出了看相、算命等各种玄幻之术。

第二是古代的节日平民百姓和帝王的过法是不一样的。

节日对于帝王而言,主要的任务是祭祀,祭祀就要遵守很多规矩和约束,在节日里就要更加地有节制。这种作法也慢慢地影响到了民间,特别是宋明理学主导下的传统社会,民间的节日里规矩也越来越多。

节的本义就是竹子节,竹子节那里比正常竹子高出一块,古人认为是缠束,也就有了约束的意思。

不过,对于民间而言,节日就是一乐儿,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想怎么乐就怎么乐。而开明的君主也支持民间用欢乐的方式庆祝节日,并放下身段,与民同乐。

也就是说,在民间只要是节日,都一样,大家就是图个乐,而其原有的意思爱是啥是啥,只是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乐想而已。

端午时节,黄河流域刚收割完冬小麦子,下一季作物还没种,正是两季庄稼之间的小小空闲时节;而长江以南也进入了早稻收割前的农闲时期;就算是原渔猎农耕相结合的东北地区,也在芒种之后完成了耕种,进入了短暂的农闲。

这就是这个民间节日形成的基础,大家都闲,就小乐一下。

这个节日全国有一个统一的习俗就是采艾蒿,一般解释为辟邪,其实还有一个更现实的作用,进入盛夏防蛟虫。

3

为什么过完节了,和大家聊这事儿,因为,“端午节只能问节日安康吗”上了热搜。

有历史学者认为,清明节、端午节不能问候节日快乐,因为是纪念死人的节。

清明祭祖,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这都是文化垒加的结果,并不是清明节、端午节的本质。

端午节是怎么回事咱们说了,清明节也一样,它首先是个节气和节日,要耕种了,要农忙了,闲不了几天了,抓紧乐呵一下。

如果是为了纪念祖宗应该叫祭祖日,纪念自己的亲人应该叫某某逝世多少周年纪念日,那么端午就应该叫屈原逝世纪念日。

这种强调某一主题的作法其实是文化的神化,而文化本身就是平时的习惯,并没有任何神圣的意义。

正因为没有那么多高在上的意义才能长久流传,成为世俗节日。不但中国的节日是这样,西方的圣诞节更是如此,早和耶稣生日没关了,成了购物节、狂欢节。

可以说,传统的民俗节日都来自祭祀,那就都不能说节日快乐了。这就把所有节日都宗教化了,这就是文化的暴力,文化有的时候也能杀人。

新些年,端午节被列为了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爱国教育的一个节日,一些假文人就开始往这个节日上贴金,打扮来,打扮去,最终打扮出了一个民族主义的节日。

当年屈原代表的楚国在周朝算南蛮,秦灭六国之后,楚国人最早扯起反秦大旗——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典型的民族主义,提倡这种东西难道让湖南湖北人把陕西甘肃人给亡了吗?

当然不可能。

那难道是要中虽三户,亡美、亡日必中吗?这都是愚蠢到极致的意淫。

屈原的意义在于,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代表人物,正是因为有了南方文化,有了南人,中国才能称其为大中国。

4

不过,非常有意思的是,今年在宣传上好像有点转向,环球网昨天发了这样一篇文章《端午冷知识:与屈原啥关系?只能“祝安康”吗?》。环球的意思也是可以问快乐,说自古就问快乐,是节日就应该能问快乐。

要知道,环球是当年在端午节宣扬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主力军。

环球网的这篇文章标注是:本文转自【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啥都是谣言,说端午节不能问好也是谣言吗?这只是观点,为什么要辟谣呢?

文章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比如:伍子胥被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屈原投汨罗江等,端午节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不论是何种说法,其文化核心都源于人们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和强民爱国意识。

是“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当然是这样。

如果这些都是爱国,那也是狭隘的爱国,在多民族统一的今天,更像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如果国民都强到屈原、伍子胥那样会是怎么结果呢?这个结果当然不是我们需要的。

如果说各种民俗节日有内核,这个内核一定是玩乐。

节日的形式主义非常强烈。它就像一个洋葱一样,如果你把每一层洋葱都看成形式的话,非要一层层扒掉,去寻找一个有意义的内核,那么扒到最后你会失望,还是一层洋葱皮。

其实,对于节日而言,它的内核就是形式本身。任何刻意塞进去的内核都没法与节日本身融合,总显得别别楞楞的。

当然,清明节、端午节,你择选什么样的问候语,是快乐?还是安康?这都是个人的自由。

就像上世纪八十年小青年街上见面一样,最亲切的问候是“他妈的”。现在听了特别扭,可当年听了非常爽。

能成为节日的日子,一定没有什么高尚的意义,一定是满足人生理本能的东西比较多,要不就不会成了节日,而是纪念日。

反过来说,只要纪念日世俗化了,适合吃喝玩乐了,就有在长期流行的过程中演化为节日的可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