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说明出处 每周坚持原创 用不同的经度突破思想的维度 人民的名义 原文 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弑君和禅让的区别 卫国熊孩子州吁弑君发生在“郑伯克段于鄢”(具体内容参看宗成读《春秋左氏传》第3集)之后三年,在郑国做出了铁腕镇压叛乱者的表率以后,州吁依然敢弑君,在州吁之后,宋国、齐国、晋国都纷纷出现了庶子或低等贵族弑君案,说明:
弑君这种事,操作难度要高于建立新国家,而且往往是国家祸乱之源,因为:
因此,历史上鲜有弑君之后更加强盛的国家,大多数国家往往经历了弑君事件之后开始迅速衰落。 禅让则不一样,受让者一般会在拥有绝对实力的时候逼迫君主禅让。拥有的绝对实力已经证明了受让者在国计民生或者军事方面的能力,比如秦王李世民明显表现出高于其他兄弟的军事能力和治国能力; 另一方面,受让者也不需要与权臣妥协,因为受让者本身就是权臣,所以曹操说:“要不是我在镇着,这天下不知几人称孤,几人称王?!”通过陈桥兵变的和平演变夺取权力的宋太祖赵匡胤也是权臣,因此他可以在即位以后再一次和平演变“杯酒释兵权”,解决掉其他权臣。 因此我们总结一下:
欲望大,不可怕,实力匹配上就可以,匹配不上就会出问题。 因此,这两种行为的本质区别就是:实力。 把你卖了还让你数钱 熊孩子州吁明显没有接受过实力与欲望方面如何匹配的系统性教育,所以做出了大多数无知村氓都会做出的行为:弑君。这凸显了父母在教育方面的缺失。大多数父母都仅仅教育孩子一定要去争取什么,而没有教育孩子什么阶段该去争取什么,缺失了个时间轴,结果千差万别。 给熊孩子州吁摇旗呐喊的还有权臣石碏的庶子石厚。石厚跟随弑君者州吁的动机很明显:
石碏是老权臣,会看不出来?不会! 既然看出来了,为什么没有反制措施?因为石厚的背后有弑君者州吁,州吁不倒,石厚除不掉,逼急了,石厚可能会弑父。 那么弑君者州吁什么时候能倒?等石碏联系好国内和国外的关系时,就倒了。 弑君者州吁即位以后,马上发动了与宋国的战争,打赢了。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得到臣民的认可。 这里说句题外话,春秋时代的“民”指的就是各级贵族和居住在城郭之内的自由民,叫做“国人”,严格来说,“国人”只是没有爵位的贵族后裔,所以,春秋时期的政体是贵族联合执政,普通百姓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 臣民不认可,就是说各级贵族不认可,这个问题很严重,会影响弑君者州吁的执政合法性。他坐立不安,于是就找死党石厚,让他回去问父亲石碏,讨个主意。这里很有意思,州吁不直接召见石碏问计,而是让石厚回家去问父亲,说明州吁并没有得到卫国权臣系统的认可,很危险! 石碏说:“觐见周王,才能得到认可。”春秋时代,诸侯国的君主任命必须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就像现在要得到联合国认可一样。 石厚问:“如何才能得以觐见呢?” 石碏回答:“陈桓公现在正是周王的红人,正好陈国、卫国现在走得很近,如果州吁去朝见陈侯,并请求陈侯引荐,肯定会得到觐见的机会。” 州吁听后,大喜过望,和石厚一起去陈国,朝见陈侯。 是不是好主意?是! 比如卡斯特罗要让联合国承认他是古巴的合法统治者,他自己去联合国大概率会遭到美国的驳斥与联合国的刁难,但是他让中国和苏联一起去说情,成功率就大得多。 所以州吁也很高兴,妙计!真是妙计!石碏这老不死的,虽然不赞同我,但为了自己的儿子石厚,也不得不给我出个好计策。于是弑君者州吁就屁颠屁颠的跟死党石厚去陈国找陈侯了。嗯,这次出差不远,就是从河南濮阳到河南周口。 但州吁万万没想到的是,短途出差竟然会出事,因为石碏是个狠人,狠到可以杀了自己的儿子! 大义灭亲 老权臣石碏刚给弑君者州吁献完策,转头就派人告诉陈国的君主陈侯:“卫国是个小国,我现在也昏聩了,对卫国现状无能为力。现在到贵国朝见的州吁和石厚,是杀害我国国君的凶手,请您利用这次朝见的机会做掉他们。” 石碏这一番话暴露出两个信息:
陈国的君主陈侯三个月前还跟州吁一起讨伐郑国,一起喝酒跳舞,收到石碏的飞鸽传书以后,马上翻脸,把州吁和石厚扣押起来,但一国之君不杀别国之君,陈侯给石碏传消息,让卫国派人来处理这个事情。 九月,卫人派了个名叫“丑”的右宰到陈国,在濮地杀掉了州吁。石碏派他自己家的家宰獳(nòu)羊肩在陈国杀掉了儿子石厚。 “濮”在哪?在陈国和宋国的交界处,就是现在河南淮阳县和河南商丘市的交界处。
这么一比较,愣头青州吁怎么能斗得过老谋深算的石碏呢? 春秋对这个事件的评价很高,说:“石碏是个纯朴又纯粹的臣子,恨弑君者州吁,对自己的儿子也不原谅,真是为了大义而灭亲。”“大义灭亲”的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所以,春秋记载这个事情时候说的是:“卫人杀州吁”,而不是“石碏杀州吁”,为什么呢? 因为以“石碏”为主语,就是个人行为,而用“卫人”为主语,就说明石碏是秉承卫国人的意志,是以“人民的名义”。 卫国没有了国君,怎么办呢?他们又立了一位新君。这个新君,唉,一言难尽!且听下回分解。 -本文完- 我知道有物书斋的读者都是喜欢深度思考的。 宗成读《春秋左氏传》系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