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成读《春秋左氏传》第8集

 有物书斋 2021-06-15

转载请说明出处

每周坚持原创

用不同的经度突破思想的维度

人民的名义

1/4

原文

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2/4

弑君和禅让的区别

卫国熊孩子州吁弑君发生在“郑伯克段于鄢”(具体内容参看宗成读《春秋左氏传》第3集)之后三年,在郑国做出了铁腕镇压叛乱者的表率以后,州吁依然敢弑君,在州吁之后,宋国、齐国、晋国都纷纷出现了庶子或低等贵族弑君案,说明:

  1. 春秋时代已经挡不住“贵族没落、庶族崛起”这一历史潮流了;

  2. 州吁没脑子;

弑君这种事,操作难度要高于建立新国家,而且往往是国家祸乱之源,因为:

  1. 旧君往往没有彻底失掉民心,所以才需要从肉体上消灭旧君,让臣民丧失希望,因此弑君后的反弹风险很高

  2. 有足够实力的叛乱者,大多会选择“禅让”类的和平交接,比如曹氏篡汉,陈桥兵变。而实力不足的叛乱者才往往选择暴力,希望用小代价控制中枢达到夺权的目的;

  3. 因弑君者实力不足,所以往往无法有效控制边疆和权臣,要么弑君者让出部分利益与权臣共享,要么被权臣反噬,如果弑君者后代没有中兴之主出现,那么国家就会在君权与臣权的消耗中衰落;

  4. 弑君者为了与权臣做斗争,必然要依赖外戚和宦官,这两类人又会造成新的祸乱;

  5. 绝大部分弑君者只是渴望权力,并不是想通过更多的权力给臣民谋福利,除了李世民,但严格来说,李世民没有弑君,是逼迫父亲禅让;

  6. 弑君者为了证明自己的政治正确性,往往会把精力花在粉饰太平上,用表面繁华迷惑臣民,对国计民生关注度自然降低,造成国家的进一步衰落;

因此,历史上鲜有弑君之后更加强盛的国家,大多数国家往往经历了弑君事件之后开始迅速衰落。

禅让则不一样,受让者一般会在拥有绝对实力的时候逼迫君主禅让。拥有的绝对实力已经证明了受让者在国计民生或者军事方面的能力,比如秦王李世民明显表现出高于其他兄弟的军事能力和治国能力;

另一方面,受让者也不需要与权臣妥协,因为受让者本身就是权臣,所以曹操说:“要不是我在镇着,这天下不知几人称孤,几人称王?!”通过陈桥兵变的和平演变夺取权力的宋太祖赵匡胤也是权臣,因此他可以在即位以后再一次和平演变“杯酒释兵权”,解决掉其他权臣。

因此我们总结一下:

  • 弑君是实力小于欲望,霸王硬上弓,搏一把的赌徒行为;

  • 禅让是实力等于或者大于欲望,顺理成章的投资行为;

欲望大,不可怕,实力匹配上就可以,匹配不上就会出问题。

因此,这两种行为的本质区别就是:实力

3/4

把你卖了还让你数钱

熊孩子州吁明显没有接受过实力与欲望方面如何匹配的系统性教育,所以做出了大多数无知村氓都会做出的行为:弑君。这凸显了父母在教育方面的缺失。大多数父母都仅仅教育孩子一定要去争取什么,而没有教育孩子什么阶段该去争取什么,缺失了个时间轴,结果千差万别。

给熊孩子州吁摇旗呐喊的还有权臣石碏的庶子石厚。石厚跟随弑君者州吁的动机很明显:

  1. 智商都属于不够用层次,都喜欢暴力解决问题;

  2. 都想以庶子身份翻盘;

石碏是老权臣,会看不出来?不会!

既然看出来了,为什么没有反制措施?因为石厚的背后有弑君者州吁,州吁不倒,石厚除不掉,逼急了,石厚可能会弑父。

那么弑君者州吁什么时候能倒?等石碏联系好国内和国外的关系时,就倒了

弑君者州吁即位以后,马上发动了与宋国的战争,打赢了。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得到臣民的认可。

这里说句题外话,春秋时代的“民”指的就是各级贵族和居住在城郭之内的自由民,叫做“国人”,严格来说,“国人”只是没有爵位的贵族后裔,所以,春秋时期的政体是贵族联合执政,普通百姓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

臣民不认可,就是说各级贵族不认可,这个问题很严重,会影响弑君者州吁的执政合法性。他坐立不安,于是就找死党石厚,让他回去问父亲石碏,讨个主意。这里很有意思,州吁不直接召见石碏问计,而是让石厚回家去问父亲,说明州吁并没有得到卫国权臣系统的认可,很危险!

石碏说:“觐见周王,才能得到认可。”春秋时代,诸侯国的君主任命必须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就像现在要得到联合国认可一样。

石厚问:“如何才能得以觐见呢?”

石碏回答:“陈桓公现在正是周王的红人,正好陈国、卫国现在走得很近,如果州吁去朝见陈侯,并请求陈侯引荐,肯定会得到觐见的机会。”

州吁听后,大喜过望,和石厚一起去陈国,朝见陈侯。

是不是好主意?是!

比如卡斯特罗要让联合国承认他是古巴的合法统治者,他自己去联合国大概率会遭到美国的驳斥与联合国的刁难,但是他让中国和苏联一起去说情,成功率就大得多。

所以州吁也很高兴,妙计!真是妙计!石碏这老不死的,虽然不赞同我,但为了自己的儿子石厚,也不得不给我出个好计策。于是弑君者州吁就屁颠屁颠的跟死党石厚去陈国找陈侯了。嗯,这次出差不远,就是从河南濮阳到河南周口。

但州吁万万没想到的是,短途出差竟然会出事,因为石碏是个狠人,狠到可以杀了自己的儿子!

4/4

大义灭亲

老权臣石碏刚给弑君者州吁献完策,转头就派人告诉陈国的君主陈侯:“卫国是个小国,我现在也昏聩了,对卫国现状无能为力。现在到贵国朝见的州吁和石厚,是杀害我国国君的凶手,请您利用这次朝见的机会做掉他们。”

石碏这一番话暴露出两个信息:

  1. 之前陈卫之间的外交关系,一直都是石碏在把持着的,所以他才说自己无能为力,请陈侯下手;

  2. 州吁在国内也有一部分支持者,也有一定实力,国内不好下手;

陈国的君主陈侯三个月前还跟州吁一起讨伐郑国,一起喝酒跳舞,收到石碏的飞鸽传书以后,马上翻脸,把州吁和石厚扣押起来,但一国之君不杀别国之君,陈侯给石碏传消息,让卫国派人来处理这个事情。

九月,卫人派了个名叫“丑”的右宰到陈国,在濮地杀掉了州吁。石碏派他自己家的家宰獳(nòu)羊肩在陈国杀掉了儿子石厚。

“濮”在哪?在陈国和宋国的交界处,就是现在河南淮阳县和河南商丘市的交界处。

  • 扣下州吁和石厚,直接杀掉,说明石碏做事心狠手辣,快刀斩乱麻

  • 把州吁和石厚分两个地点杀掉,说明石碏心思细密,小心谨慎

  • 派卫国的右宰(略等于副宰相)杀掉名义上的国君州吁,派自己的家宰(略等于后世的管家)杀掉自己的儿子石厚,公事私事分开处理,说明石碏做事滴水不漏

这么一比较,愣头青州吁怎么能斗得过老谋深算的石碏呢?

春秋对这个事件的评价很高,说:“石碏是个纯朴又纯粹的臣子,恨弑君者州吁,对自己的儿子也不原谅,真是为了大义而灭亲。”“大义灭亲”的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 我们从公的角度看,石碏杀州吁和石厚,是避免了卫国的内乱;

  • 从私的角度看,如果不早除掉二人,庶子石厚终有一天会弑父,也避免了家族的内乱。

所以,春秋记载这个事情时候说的是:“卫人杀州吁”,而不是“石碏杀州吁”,为什么呢?

因为以“石碏”为主语,就是个人行为,而用“卫人”为主语,就说明石碏是秉承卫国人的意志,是以“人民的名义”。

卫国没有了国君,怎么办呢?他们又立了一位新君。这个新君,唉,一言难尽!且听下回分解。

-本文完-

我知道有物书斋的读者都是喜欢深度思考的。


宗成读《春秋左氏传》系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