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桓公五年:蔡卫陈从王伐郑(二)

 有物书斋 2021-06-15

第471篇原创,本文约1531字,阅读需要4min
01


秦灭六国之前,改变天下格局的战役,繻葛之战绝对能排到前五。从第一到第四分别是:黄帝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商汤灭夏桀的鸣条之战,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和西周覆灭的镐京之战。前四场都是灭国之战,战役之后中央政权都改变了。而繻葛之战不是,战争结束以后,周天子还是周天子,郑庄公还是郑庄公,但这场战役的影响却与其他四场战役一样,绵延了几百年,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将近400多年。

也可以说,此战催生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诞生,从此华夏大地上的统治中心,从一元化转为多元化。多元化的统治中心又催生了多元化的文化,各种文化之间交织碰撞,形成了春秋时代著名的“诸子百家争鸣”,汉民族的文化根基就此奠定。这是周桓王不幸的开始,但是华夏文明幸运的开端。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繻葛之战的起因。

周桓王姬林是个很有作为的天子,他一心想恢复大周的荣光。他父亲周平王虽然是东周开国之君,但当年从镐京迁都来洛邑的时候,自己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几乎全部依仗诸侯的力量,这与后世汉献帝的情况很类似,天子变成了一个可以号召天下的名头,也仅仅变成了一个名头而已。

02

如果朝中出了权臣,权臣自然想“奉天子以讨不臣”。这时候西周的威名还在,权臣还想不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敢“挟天子”,郑庄公就是这个“权臣”。如果天子碰巧又想有点作为,那么天子和权臣必然产生矛盾。所以不论是朝中周天子和郑庄公的龃龉,还是双方的将领你割我的麦子,我堵你的水源,都是这种矛盾的体现,最后的结果,要么权臣压倒天子,要么天子压倒权臣,政治斗争就是这么残酷,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中立的风,叫旋风,不会很长久。

所以周桓王姬林命令陈、蔡、卫三国协同讨伐郑国的时候,三国不敢不从,因为这三国距离东周首都洛邑太近,但三国可以偷奸耍滑,只象征性的派出部队参战。而山东的鲁国呢?即便周天子让宰伯纠和仍叔之子再三聘问,鲁国依然不发一兵一卒,一是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后代,老牌诸侯国,二是因为鲁桓公很明智,知道这场讨伐战争不论输赢都不会有好结果。

周天子赢,无非是郑庄公俯首称臣,郑国本身就是周天子属下的诸侯国,称臣也是应该的。反而通过这次战争,无形中把郑庄公的地位提升了。这与魏邑之战讨伐芮国并不一样,那是秦国打败了,找周天子借兵报仇,性质不同;

周天子输,那么周朝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威信就彻底跌落尘埃了。本来周桓王还可以借着天子的权威恐吓其他诸侯国,甚至用“将讨伐”去威胁一些不听话的诸侯国,而其他诸侯国有些因为不知道周军的底细,有些则是装作不知道周军的底细,所以周桓王的威胁还是有效的。但如果这次与郑庄公的战争败了,大家瞬间就明白了周军的底细,那些装作不明白的人也不能再装了。

有些事情,没有捅破窗户纸的时候,大家都心照不宣,但来个愣头青,硬要捅破这层纸,所有人就只有直面这件事了,当所有人都直面这件事的时候,那么名义就真真正正的只是个名义了。一句话:“天子连郑国这样的地区诸侯都收拾不了,凭什么对我们指手画脚呢?”周天子该如何作答?

03


所以不论输赢,周天子以主力部队主动讨伐郑庄公这件事,从一开始就输了。这世上有些事情,想想可以,但不能做,只要开始做,就输了。
但年轻气盛的周桓王不这么想,当他看着由周公黑肩统领的左军,看到由虢公林父统领的右军,将如虎,马如龙的时候,他或许想不到这些,他此时满脑子或许是三百年前他的祖先周昭王南征荆楚的情景。

但他忽略的是,周昭王南征过汉水的时候,从船上失足落水而死,身边侍卫林立的周昭王真的仅仅是失足吗?从落水到淹死那么长时间,即便水流湍急,但卫士们难道都救不上来吗?为什么只有驾车的侍卫辛余靡一人捞到了周昭王的尸体?
周昭王南征不复,西周国力从此衰落,繻葛之战以后呢?我们下篇再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