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桓公五年:蔡卫陈从王伐郑(四)

 有物书斋 2021-06-15

第480篇原创,本文约1860字,阅读需要5min
01


上一集我们说完先秦老司机的座位与现代民主制和君主制国家驾驶习惯的联系,这一集我们说说老司机们的盔甲。
战车乘员的头盔,叫做“胄”,商代多流行青铜胄,比较沉重,因为重量问题,青铜胄做的比较短,胄的下沿只到太阳穴,对后脑的保护性差,但造型优美。

同一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没有像样的头盔出现,一直到公元前300年左右,才出现造型优美且对后脑防护力强的斯巴达头盔。但这时,中国已经接近秦一统六国的时代,我们已经出现了全包围的皮胄。

皮胄从公元前1000年就开始应用,一般用大块皮革穿缀而成,一顶皮胄约18-20块硬皮革组成。其实硬皮革对于远程弓箭和劈砍武器的防护并不比铜铁差,对捶击武器比如殳和锤的防护能力相对较差,大家可以在探索与发现上找到一些歪果仁做的视频对比一下。而且皮胄相对于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拉风的青铜胄来说,维修更方便。
一体成型的青铜胄如果被弓箭射穿或被打击变形的话,修补钣金都很费工夫,还不如回笼重新熔铸,但穿缀而成的皮胄只需要把损坏的皮革拆下来,再补一块新的上去就可以。下图是电影《赤壁》中使用的皮胄,较好的还原了周代皮胄的形制。
02


使用皮胄和春秋战国时的战争模式烈度比较低也有关系,但是的战斗模式主要有三种:
1、双方战车对冲,边冲边进行远程打击,使对方战车上的乘员受伤,战车翻车或削弱战斗力;
2、双方战车交错,双方御者都指挥战车向左旋转,战车交错的时候,车右甲士根据距离进行钩、拍、戳、捶等打击,同时车左持弓甲士进行远程打击,射倒一个算一个,因为这时候双方战车距离较近,所以弓箭的杀伤力和精准度都更高。
3、双方战车距离更近到接毂的程度,双方战车轮轴互相摩擦,就像现在警匪片的追车大战一样,谁的驭手技术更高,谁家的战车更结实,就能把对方的战车撞翻。

然后战争的胜负就分出来了。这种烈度下的战争,主要拼的是车的质量和驾驶员的车技,其次是个人武技,武技无他,无非是眼疾手快而已,所以硬皮甲的防护足够,而且硬皮甲的灵活性也高于青铜甲。两车交错的时候,穿硬皮甲进行躲避动作明显要比青铜甲快速。
因此从西周到战国之前的500年间,军队主要都穿着硬皮甲。在冷兵器战斗中,对头部和腿部的防护永远是高于躯干的,躯干可以由盾牌来保护。而小腿和头部必须暴露在盾牌外面,否则就无法观察,无法快速移动。所以《斯巴达300勇士》中,斯巴达勇士戴青铜头盔和保护小腿的胫甲,但身上并没有甲衣防护

03


有人说,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秦军士兵是不带头盔的,这是以偏概全了。兵马俑中的兵俑是陪葬品,虽说是护卫秦始皇的,但更多的是仪仗性质,仪仗队和真正的军队装备是不一样的,这是其一。第二,古代军士在国君面前是要行军礼的,军礼就是“免胄”,也就是摘下头盔,以表示对上位者的尊敬。现在社会“脱帽致礼”的礼节就是从这里延续而来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使用了头盔,英法士兵的死亡率下降很多,即便在热兵器时代头盔都这么重要,冷兵器时代,头盔的作用更大。因此,文首图上的战车乘员没有戴头盔也是不对的。
好了,这一集我们了解的先秦老司机的穿着和礼节,下一集我们了解一下战争、军阵和绩效制度的演变是如何互相影响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