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玩易经7:满城尽带黄金甲

 有物书斋 2021-06-15
本篇是第485篇原创
01


关于中国的易哲学体系是先基于阴阳还是先基于五行,换句话说,古哲是先观察并总结出到阴阳体系还是五行体系的,自古无定论。记录五帝夏商时代的古书《尚书·洪范》中记载了五行:
  •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并没有“阴阳”的记载,不过后来通过清华简考证出《尚书》也有很多篇章是伪作,所以也不一定准确。

通行版的《道德经》有“万物负阴而抱阳”一说,马王堆汉墓帛书版《道德经》类似,郭店竹简版《道德经》则没有,但有一个《道德经》的番外篇——《太一生水》中记载“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季。
翻译:
  • 天地之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力量,应该是神明吧;

  • 这种神明的力量互相作用辅助,形成了日月和白天黑夜吧;

  • 日月和白天黑夜互相辅助作用,形成了四季吧。


《道德经》是春秋中后期由老子所著,现今无异议,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从这个时期,阴阳已经开始连用,并且开始表示白天与黑夜,太阳和月亮。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道德经》问世之前,西周和春秋初期的《诗经》里,对白天与黑夜的说法是这样的:
《齐风·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衣裳。
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翻译一下:
东方天色还未亮,颠三倒四穿衣裳。
为何颠倒又错乱?大王召我去广场。
东方天色还未明,颠三倒四要出行。
为何颠倒又错乱,因为大王有命令。
折根柳枝栓住门,不让坏蛋进园门。
不要一去一整夜,早上不来就晚上。

这是描写一个应召服役的人即将离家的时候,与情人告别,情人同时也嘱咐他早点回来的情景的诗。诗的本来含义是讽刺。诗中用“明”、“辰”来表示白天,用“夜”、“莫”(通暮)来表示黑夜。

《诗经》中的“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流行小调,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出,这时候阴阳并没有普遍连用起来。在《易经》中,仅有《风泽中孚》卦的九二爻辞有“鹤鸣在阴”的说法,但这个“阴”并不是阴阳的阴,而是“山北水南”的阴,是阴面的意思。

事实上,在《诗经》中也没有找到“阴阳”连用的词。说明在整个西周和春秋初期,“阴阳”还没有形成一对具有辩证关系的概念。“阴阳”形成辩证关系应该是始于老子,《道德经》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把阴阳的辩证关系讲明了之后,孔夫子在《系辞传》中写“一阴一阳之谓道”,后世对阴阳连用以及对阴阳的阐述就此发轫。

02


那“阴阳”的最初含义是什么?

前面说过的阴面阳面是一种,中国大陆在北半球,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半球移动的时候,温暖湿润的春季就开始了,所以首先照耀到太阳的山的南部就成了阳面。当随着太阳的运动而从东南方吹过来温暖的季风,遇到山的南部停下来时,山南边的河水北部就也变得温暖湿润起来。所以山南水北是为阳。

同理,反过来,山北水南是为阴。这个原则最初是用在地名上,现在还这样用,比如辽阳,南边是辽河;比如淮阴,北边是淮河。

然后引申到太阳和月亮,然后又引申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的概念。只是这时候,这些概念还在当时的精英阶层比如巫、卜、畴(天文)人中流行,所以《三坟》中可以看到“阴阳”的记载,但究其含义,大多是表示太阳和月亮,热与冷。不过《三坟》据说也是伪书,唉。

到春秋末期,百家争鸣的时代,五行家是粉丝最多的,阴阳家反而是秦汉时代的称呼,因为在春秋时代阴阳的概念在知识分子里就像wifi信号一样无处不在,实在无法独称一家。秦始皇焚书坑儒,学问出现断层之后,阴阳学说才单独成为一个体系存在,并且迅速与五行学说融合起来,成为阴阳五行学说。

所以,如果你在《易经》里找五行,基本很难找到。因为易经是主讲阴阳、刚柔相济而产生的变化的书。可是后世要想研究《易经》的哲学思想和占卜方法,就绕不开五行,更绕不开八卦、干支这些学说。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现在手上的《易经》是秦始皇烧书的时候幸存下来的,因为当时有两种书不烧,一种是医药方面的,一种是占卜方面的,大概都是因为宫廷需要,所以留下来了。所以《易经》的传承是很完善的,到宋代的时候,还能一代代的找到源头去,谁是师父,谁是徒弟,写得很清楚,那个表太长,网上有,这里就不写了。

03


在战国后期,有个五行家叫做邹衍,就是《寻秦记》电视剧里琴清的师父,这个人非常有名。前文也说了,五行家当时是粉丝最多的,比儒家、道家的粉丝多得多。邹衍不管到哪个国家去,国君都是亲自出城三十里外相迎,甚至有直接跑到国境线上迎接的。邹衍的徒弟随从多达千人,走的时候浩浩荡荡。比起孔夫子当时带着一帮学生到处流浪,“惶惶如丧家之犬”,连盒饭都吃不到的情况,要风光的多。

五行家顾名思义就是搞五行学问的,后来归到道家里了。他到底在各国讲了什么,没有记载,但是他说天下有九洲,中国是九洲之一的一洲,叫做赤县神洲。这个概念后来被《西游记》借过去了,弄出来个“东胜神洲”,但有人说“东胜神洲”的概念是佛教的,不算是邹衍的。佛教在东汉初年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为了让中国人接受,在翻译佛经的时候大量使用了道教的一些词汇和概念,导致后来成了一笔糊涂账,吵了2000年也没吵完。
 
邹衍最主要的学说就是“五德始终说”,这个学说的主要理论就是朝代的更替是有循环的,流传很广,流传时间很长。在五德始终学里,黄帝五行属土,大禹五行属木,所以大禹家天下,取代了黄帝的禅让制。经过邹衍的考证,周朝为火德,所以秦始皇听了邹衍的一番高(hu)论(you)以后,把秦国定为水德,取水克火之意。秦国本来尚白,贵族则有穿红色的,一道命令下来全变黑衣人了。

既然定为水德,自然要有水中的祥瑞来应像吧,于是渭水就出了条黑龙做了个五毛特效客串了一下。然后要定正朔,就是制定历法,规定正月初一和二十四节气,于是秦国人就在亥月,水旺的月份,也就是现在的农历十月初一过年了。现代人是过完年春天来了,秦国人是过完年冬天来了。我们流行窝冬,秦国人流行窝秋。

但是到了汉朝,亭长出身的刘邦不管这一套,他喜欢鲜艳的颜色,乱穿二十四气。汉文帝和汉景帝忙于休养生息,让仓库的串钱绳沤烂,也没有顾上定“德”。五德始终说好像一下子停档了,但五德始终说流行了一二百年,不是那么容易消亡的,到了喜欢阴阳五行学说的汉武帝时期,制定了新的历法“太初历”,把大年初一给调后了一个月,改成了相当于现代的十一月初一这一天过年,顺便把“德”给定了,定为土德,崇尚黄色,取“土克水”的意思,汉克了秦。

但阴阳家们推算了一下发现不对,刘邦建国以后,宣称自己是尧帝的后代,如果他所宣称的是真的话,那么尧帝是火德,汉应该也是火德。这时候已经到了汉昭帝时代,汉昭帝也不能让曾曾曾祖父收回这句话,只好宣布以前搞错了,汉应……应该是火德。刚宣布火德,天下就到处起火,或者见凤凰,祥瑞处处涌现。

04


然后时间一晃,王莽就篡汉了,这时候五德始终学已经深入人心,王莽也要按照这个游戏规则来,于是王莽宣称自己是被禅让才得到的帝位,按“火生土”,新朝应该是土德。好嘛,又改回黄色。

然后刘秀打败王莽建立了东汉,当然,我们现在称东汉,当时就仅仅叫做汉,没有东。因为刘秀是正牌帝胄,所以继续接过了火德的大旗,神州大地又恢复一片红。到了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根据五德始终学里“火生土”的理论,就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这个口号当时是相当的深入人心呐。

黄巾起义导致了三国争霸,三国末期,曹丕称帝,当年改元“黄初”,确立土德,以魏代汉的野望昭然若揭,然后马上“黄龙出现”,祥瑞来凑,大魏国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可惜好景不长,司马氏篡魏建立晋国。晋国是受曹魏禅让而立国的,所以是“金德”。然后马上,“白龙出现”,祥瑞又一次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了。

然后就是南北朝一锅乱炖,五德始终乱成了一团麻,到了隋朝统一之后,又是天降苍雀,又是天降白鸟呢,本来大家都以为隋朝要定金德,结果隋文帝一拍大腿,就定火德了。得,白鸟收回去,赤雀马上就飞到了宫殿顶上。

唐朝认为自己是被隋朝禅让的,所以应该是土德,服色尚白。结果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改国号为周,她认为自己是秉承西周,直接跳过1000年,继承了周的火德,于是服色又改回红色。没过几年,武则天死了,唐玄宗登基,又恢复土德,全国衣服颜色改回黄色。

然后是唐末黄巢起义,黄巢虽然是造反起家,但他依然想通过禅让得到皇帝位,就自称“金德”,全军白盔白甲白旗,因为秋天五行属金,菊花盛开,所以就写成了那首名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罢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05


开国皇帝大抵都比较任性,经过五代十国乱世,赵匡胤立国的时候竟然捋不出头绪了,直接定为火德,上承周制。同时北方草原上崛起了一股新势力—女真族,以金为国号,定德为金德。按说宋为火德可以克金德的,但最后灭北宋的,却是金国。可见,有“德”也不一定行呐。

元朝是个奇葩,根本不考虑五德始终学,我估计他们应该也是没搞懂,或者嫌麻烦。直接导致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以后也不考虑这个事,有阴阳家拿这个理论想讨个官做,朱元璋直接把他打出去了。五德始终学没有了官方的支持,终于走下神坛。

到了民国时期,据说又有人拿五德始终学出来,被发起新文化运动那几位大学问家直接喷了个生活不能自理。90年代初期,笔者在地摊上看到还有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火德,所以克了金德的青天白日的时候,就已经当做笑谈了。


如果算算时间,截止今日,邹老夫子的五德理论比孔老夫子的仁者理论少流传了500年,但不论是邹衍夫子当时,还是五德始终学的信徒,始终都能被官方奉为上宾,不得不说邹夫子是个厉害人。

虽然五德始终学没落了,但将近2000年下来,五行学说已经深入人心,现代人研究古文化绕不开,研究占卜绕不开,研究中医,更是绕不开。这套学说已经渗入了我们的血脉和骨髓,成为炎黄文明的一部分。

所以说,五行学说和易经的阴阳学说到底谁先谁后,并不重要。我认为:
  • 《易经》的文化是上古时代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和陕西东部的文化,起源于炎帝和神农氏;

  • 五行的文化是华中、河北一带的文化,起源于黄帝、尧帝和伏羲氏;

  • 道家文化则是山东齐鲁文化,起源于徐偃王、彭祖和东夷;

  • 巫禳文化则是楚国文化,起源于祝融、舜帝;


这四种文化,通过西周和春秋的融合,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形成了各自的体系和分支,于是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然后在秦末汉初的战争中又融会贯通,形成了现在的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基础。所以,要研究上古的文化思想,是相当宏大也相当艰难的工作,也希望有志之士能与我一起,共同研究共同领略华夏文明底蕴之美。

当然,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我的看法也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那么五行到底是怎么运行,与阴阳干支又是如何融合的?我们下一篇再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