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原文: 桓公五年:大雩(yu读鱼) --- 02 --- 东汉,王充,《论衡》第二十五卷里面的《祭意篇》有一处引文,引文出自《左传》,祭意篇原文为:“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二月之时,龙星始出,故传曰:“龙见而雩。”测量物体长短的工具叫度; 测量容积的器皿叫量; 称量物体轻重的工具叫衡; 在汉武帝之前,儒家学说与五行学说、谶纬学说是形同陌路的,孔子很明确的指出“未知生,焉知死?”对鬼神“敬,而远之”,而且孔子也不语“怪力乱神”,那时候的儒家比较硬核,比较唯物。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里面神神鬼鬼的理论就越来越多了,如果把《白虎通》和《春秋繁露》合起来看,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错拿了方士的书,如果再配上一本《辰州符大全》,妥妥的就是文武双全的治鬼方士了(那时候还不流行称道士,道士是五代至唐时代才开始流行的),具体原因,一言难尽。上层是天和天神们居住的地方; 中层是人鬼杂居的地方; 下层是地狱; 比如天上飘来一朵云,如果这朵云变成了像金箍棒的样子,那就意味着孙悟空要出世了;如果过一会变成了凤凰的样子,那就意味着有很厉害的女性要出现了;如果再过一会又出现了一条龙形的云彩,那么与刚才那个女性相配的X龙大帝就要出现了。如果天上飘来五个字呢?那代表“那都不是事儿”。该播种的时候下雨了,是老天爷的惩罚; 吃饭的时候打个雷,是上天的示警; 皇宫里某个大殿梁上爬了条蛇,那是要出奸臣了; 诸如此类,反正总能跟天地神灵挂上钩,跟人总是没关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种情况下,各种预言诗,预言图层出不穷,各种带有预言性质的童谣也在各地流行,比如东汉初年预言刘秀当皇帝的“刘秀当为天子”的纬书,以及东汉末年预言董卓败亡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的童谣。当时,官员们都去潜心研究各种预兆,研究好了能升官。而老百姓则今天被一朵云吓个半死,明天被一首童谣搅的人心惶惶,用官方的语言来说就是“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偏差和幻觉”。用俗话说就是“闲的X疼,找个事情幻想一下消磨时间”。--- 03 --- 谶纬预言流行的结果就是官方话语权慢慢被善于捣鼓预言的方士稀释,主流媒体的声音被大量善于用预言解释各类现象的自媒体大号淹没,主流媒体的渠道也慢慢被这些大V们堵塞。媒体话语权的多极化使人们的思想也趋于多极化,但这个多极化最终的归宿是朝着迷信的方向。主流媒体阵地的丢失使迷信的旗帜慢慢飘起来,而善于操纵人心的人发现了这个趋势,往往巧妙的利用谶纬预言达到播名弄权的目的。比如利用老百姓相信鬼神的理论,把自己塑造成神的后裔,或者得到天神传授等等。因此,东汉末年的起义往往带有非常浓厚的迷信色彩。谶纬的流行,使朝堂和社会从两汉(东西汉)开国时期建立的积极向上、进取扩张的氛围产生了变化,变得自私消极,猜疑保守,不思进取。汉帝国开始慢慢趋向于迷茫和混乱。东汉帝国逐步对西域、九原、云中等地失去了实际控制权。各地军阀崛起,州部刺史权力扩大,一直到汉末灵帝时,被十三州部、外戚、宦官联合掏空的东汉帝国终于轰然倒下。在这期间,一些比较相信朴素唯物主义的学者们其实是没有停止过发声的,王充就是这股泥石流中的小清流。王充站出来的时候,东汉帝国还在鼎盛期。当时,班超刚刚重新收复了西域,雄姿英发。汉帝国只是在文化层面露出了一丝缝隙而已,但王充已经从这丝缝隙中嗅到了腐烂的味道。王充之所以把所写的文集命名为《论衡》,就是向当时以唯心主义,以迷信为主的谶纬儒学挑战:但这部与官方理论思想相悖的书,注定得不到广泛传播。以唯心主义为灵魂,谶纬为骨架,忠君为皮毛的儒学是从西汉武帝时期就定下的纲领性指导思想,王充等于以一己之力向官学开炮,向底层架构开炮,这必然会导致失败。而且当时大部分的在野意见领袖,就是汉帝国的自媒体大V们,通过长年累月的研究谶纬儒学,已经把这门学问从“主义”变成了“生意”。王充要断他们的财路,他们必然要断王充的生路。所以王充的《论衡》一写出来,这些人就对王充围追堵截,在学术阵地上搞翻王充,搞臭王充,搞倒王充,再踏上一万只脚。《四库全书提要》记载:当时的学术界对王充“攻之者众”。不过也有识货的,比如蔡邕,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飞白体就是他创造的,他有个女儿更有名,叫蔡文姬。蔡邕去浙江出差时偶然得到了《论衡》,一翻之下如获至宝,反复研读之后,学问大增,别人纷纷传言蔡邕是梦中得了神仙传授。蔡邕有个朋友不相信,认为蔡邕肯定是得了奇书,就去蔡邕住处翻找,在床铺下面翻到这本书,要拿走。蔡邕急了,劈手来夺,他朋友匆匆抢了几卷就跑。蔡邕后来追到朋友家,告诉他,想看全文也可以,但只能保证自己看,不能外传(这一点也显示当时这部书可能是被禁的)。他朋友读完整部《论衡》以后,称赞说,真是奇书!然后学问大涨,成为当地名人。这部书现在看来,虽然其思想已平平无奇,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比王充的朴素唯物主义又高级了,所以不会有振聋发聩之感。但王充逻辑思维之严密以及独立思考精神之可贵,使仍有很多可取之处,喜欢的朋友可以阅读一下。欢迎理性探讨,怒发冲冠、一叶障目者及鸣翠柳者不回复。E-mail:youwushuzhai@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