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瑟馀音|父女诗

 江山携手 2021-06-15

父女诗十首之一

娇女降生时,父亲逢恶运。

人前不敢言,夜半思音问。

    女儿1966年6月中降生于广州,余则执教于江西星子中学。其时文革方兴,波澜渐及县城,周遭氛围凝重。余既身为“老运动员”,思家即为“死不改悔”,请假更成“畏罪”。知旁人窥视欲立功自保者正夥,遂寝其事。

父女诗十首之二

娇女笑还啼,晨风能我报?

窗外万人行,连声呼打倒。

    1966年6月22日晨四时,星子中学“左派教师”得上级授意,贴出“揪余”大字报。随即县城所有机关单位均组织队伍游行过余窗下。而此前余实懵然未知,远思犹寄焉。

父女诗十首之三

深更起磨豆,沾露望南天。

娇女横床上,此时应熟眠。

    被揪为“三查对象”,“左派”以“革命群众”名义施行奴役:每日挑鄱阳湖水十八担,高程二十米;另于凌晨三点磨豆备作豆浆。俱为供“革命师生”革人之命也。

父女诗十首之四

早已归期误,依然急叩门。

瘦藤疮疖女,怯怯躲严亲。

    1967年3 月,得“政策性平反”。6月14日傍晚,有学生来报信:县武装部长挑动大批农村“积极分子”上县城“辩论”,正高呼揪斗余某而在来学校途中。余随即从乱葬冈出城,连夜徒步四十馀公里至九江市,登长江轮,转京汉线回广州。至则女儿周岁日已过。时届夏至,大热。女儿营养不足,瘦削不堪,疮疖满头。见父而不敢接近,殊可悲慨。

父女诗十首之五

北国断粮路,南云焉可餐?

离怀痛戆女,不问几时还。

  1967年10月,星子中学催归,以断薪相胁。命脉握于人手,余除俯就已无他路。

父女诗十首之六

此去知生死?吻痕沾泪多。

月台瞻望处,前扑一长“哦”。

  当日女儿月台相送时,实不解面临何事。待火车起行,将父而去,即扑身举手,长呼一声“哦——”。此声此形,余一生铭记。

父女诗十首之七

五岁常思父,闻将过广州。

寻鞋拖祖母,便要出门楼。

    1968年夏,余再堕深渊。70年被开除公职,71年4月“押解回乡交贫下中农监督改造”。余去信母亲,将取道广州回开平。母亲告知孙女。女儿当即从座上跳起,喧嚷“去见爸爸喽”云。

父女诗十首之八

去死曾不远,生逢极偶然。

且随歌盛世,呵暖冷风前。

    抵乡次日,母亲携孙女即赶来相聚。春寒料峭,世事心照不宣。破碎之家,稍延片刻欢愉,已为难得之极矣。

父女诗十首之九

同游多姐妹,唤女到谁家?

人指前山路,骑牛披晚霞。

    敝乡僻远,小学生就读难,故特设分校方便儿童上学。余回乡后,村人大喜,未几即征得上级同意,召余任“民办教师”。余与同僚通力合作,更得“生产队”全力支持,安排学生勤工俭学,收入可抵分校全部支出。所有学生不用交一分钱,课本、作业本、文具全包。1976年暑假,广州防地震。余携女儿回乡,亦就读于此校。女儿人缘极好,放学后随同学疯跑,出入各家,常得饼饵。假日最喜随一老太太上山牧牛。老人对之特别关照,同行亦乐于帮助,绝无饥渴。

父女诗十首之十

所过阴云塞,家乡独见天。

沉沉人性锁,解脱野花前。

    吾乡农民自然淳朴。余居多年,人性为之复苏。女儿居半年,人性得以启蒙。俱可毕生受用也。古语曰:“礼失而求诸野。”信焉。

160621-26

作者简介

    宝瑟馀音 本名余福智,原籍广东开平。1936年出生于广州。当代文化学者。195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中学与大学(中文系)执教共30馀年。在大学主讲中国文学史,又曾开设选修课,讲授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与诗论。有《美在生命》、《寻找原装庄子》、《唐诗底蕴》、《中华文化传统散论》等论著问世。在中华诗词网以“宝瑟馀音”笔名发表诗词作品,并以《宝瑟馀音》书题印行自选诗词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