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的朝圣》:乔伊斯告诉我们什么是不幸的家庭

 菲菲读书369 2021-06-15

列夫托尔斯泰说:“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老年的哈罗德就拥有一个不幸的家庭。小哈罗德的离世,使得老哈罗德和妻子莫琳日渐疏离,婚姻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死寂的家庭氛围和冷冰冰的夫妻关系,让老哈罗德感受不到丝毫的家庭温馨。

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哈罗德收到了阔别几十年的老友奎妮病危的消息,毅然走上了一个人的朝圣之旅。

老哈罗德迈出第一步的直接动机固然是奎妮寄来的信,但如果我们探究更深层次的原因,就会发现这场朝圣之旅的内在动力,或者说逻辑起点在于老哈罗德家庭的不幸。

作者乔伊斯看似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励志温暖、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一个年迈的老人为了当初纯洁的友谊,横跨整个英格兰去探望病重的朋友。实际上,这本书更多的是关于家庭的警醒和反思。

 不幸的家庭缺乏夫妻之爱

家庭的不幸虽然多种多样,形式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家庭的不幸来源于夫妻之间缺乏纯洁的爱情。

夫妻之爱是家庭幸福的核心因素。在家庭构成越来越简单的今天,这一点变得越来越突出。

夫妻之间的爱具有传染性。夫妻之间失去了爱,这种不幸就会转移到下一代身上。

由于老哈罗德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亲丧失了爱的对象,为了逃避这种无人可爱的精神恐慌,他变成了一个酒鬼。

在用酒精麻痹自己的同时,他还通过和不同女人发生肉体关系,来发泄自己内心的空虚。

这种缺乏夫妻之爱的自我放逐的生活方式,伤害了哈罗德幼小的心灵,使他养成了遇事沉默、不愿表达的性格缺陷。

哈罗德的这种缺陷又在自己的家庭中引起了一连串的负面效应。其实在他心里,有波涛起伏的情感想对自己的孩子表达。

毫无疑问,他爱自己的儿子。但是他童年养成的性格缺陷,使得他无法积极地表达这份亲子之情。小哈罗德在试图得到父亲的爱无果后,选择了自杀。

发生这样的家庭悲剧,不能责怪老哈罗德。追根溯源,正是因为老哈罗德的原生家庭中丧失了夫妻之爱,才在下一代中结出恶果。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相似的事例。

笔者有一位不幸的朋友。他的父母是做小生意起家的,近几年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又是办厂,又是开拓业务范围。

尽管生意越来越红火,他父母之间的关系却日趋冷淡。父亲几乎每天都有饭局,喝得醉醺醺的很晚回家,回到家倒头就睡。在沟通等于吵架的情况下,他的母亲也渐渐疏远了丈夫,夫妻间的感情几乎荡然无存。

可能是由于自己的爱无处安置,他的母亲就把感情全部灌注在孩子身上。从他的衣食住行,到他的感情生活,事无巨细,牢牢把控。

有一回朋友正跟我在外面吃饭,他母亲就打电话给他,问他现在在哪儿,几点回家,甚至要他拍个现场的照片发过去。

朋友挂了电话,一脸苦恼地跟笔者抱怨:“现在每次电话一响,我就感觉自己头皮发麻。”后来他的父母还是离婚了,而他选择了自己出去租房子,性格也变得越来越阴郁。

其实笔者的朋友和哈罗德的境遇相似。都是因为原生家庭中缺乏夫妻之爱,把痛苦传染开去。

哈罗德的父亲选择了酒精,朋友的母亲则选择了自己的孩子,作为转移发泄的对象,二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不幸的家庭一定缺乏积极的表达

正如作者说的:“没有爱的生活不是生活”,缺乏积极表达的生活肯定不是美好的生活。

哈罗德的性格缺陷让他无法表达自己对于其他家庭成员的爱。他像是一个缺乏感情的人,甚至连小哈罗德溺水的时候,他都没有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反而像个懦夫龟缩起来。

小哈罗德一直在心中有个疑问:我的父亲到底爱不爱我?这个疑问伴随他短暂的一生。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不仅让他失去了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在成年以后也无法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他从牛津辍学,吸毒,最后自杀,这一系列悲剧都是从这个疑问开始的。

在儿子死后,哈罗德悲痛之余,却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缺陷。

莫琳这时候最需要的是来自丈夫的爱和支持,但是哈罗德依旧沉默。莫琳失去了自己最大的精神支柱,变得恍恍惚惚,两人的关系也从恋爱时的甜蜜,变成形同陌路。

兰尼说:“一个美满的家庭,有如沙漠中的甘泉。涌出宁谧和安慰,使人洗心涤虑,怡情悦性。

如果说美满的家庭像沙漠中的甘泉,积极地表达就是掘开甘泉的那柄铁锹。确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来自家人的赞美更振奋人心、令人幸福的事了。

这一生很长,长到足够一个人体验各种苦闷和压抑,再坚强的人都需要确认自己被人爱着、欣赏着。

现在的我们越来越忙碌,每天穿梭在高楼大厦之间,脑袋里装的都是怎么升职加薪、如何月入十万。在注重物质生活的同时,丢失了作为一个人的浪漫。就像有的人说现在的生活越来越缺乏仪式感。

其实并不是生活缺乏仪式感,而是人在追逐物质的路上,故意遗忘了生活的仪式感。

很多人觉得仪式感就是节日的时候必须送鲜花,悠闲的时候必须喝下午茶,放假的时候必须出去旅游。现代化的人在生活中拼杀必须轻装上阵,这样的仪式感太繁琐、太烧钱。

作者之所以塑造哈罗德这个人物形象,正是为了提醒健忘的我们,仪式感并不是那些肉眼可见的夺目色彩。仪式感可以很轻,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句赞美,一个拥抱,一个眼神的交汇。轻,但是不可或缺。

就像哈罗德与莫琳第一次见面,他穿越整个舞池,试图去触碰一个漂亮的陌生女孩的手。那一刻于哈罗德而言,就像是信徒触摸圣物那般庄严、神圣。莫琳在几十年后回忆起那一刻,依然心中荡漾,脸颊绯红。

哈罗德唯一一次主动的表达就收获了美丽的爱情,乔伊斯是不是在向读者暗示些什么呢?

 不幸的家庭一定缺乏责任感

西方有句谚语:“一切的善行,起源于家庭”。

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幸的家庭很难培养出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人。

这种责任感包括对自己人生的负责,对他人的关怀,对社会的反馈。调查显示,家庭缺乏幸福的人,在生活中表现的更加冷漠,对生命的价值更加漠然,对社会的反馈更加消极。

小哈罗德在不幸的家庭中成长,得不到家庭的温馨。他无法意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也无法对自己、对家庭负责,走上了自暴自弃的道路。

小哈罗德只是书中的一个例子。我们应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有更多类似小哈罗德的孩子。他们无法在家庭中获得温暖,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的负责的态度,进入社会就迅速沉沦,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

前段日子看到一则新闻,大意是女孩子用自己的身体帮助男友运毒品被查获。在采访中,笔者注意到这些女孩子大多是出身于偏远的农村,家庭条件很差,再加上从小就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中长大,被父母随意驱使。

由于从来没有享受过来自家庭的爱,在她们心中,自己就是无足轻重的一个人,无需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更无需对自己那个烂透了的家庭负责。

进入社会以后,她们被一点点蝇头小利诱惑,丧失自己的尊严和底线,在如花的年纪,锒铛入狱,可悲亦复可叹。


笔者在读完这本书以后心想,如果她们的家庭是充满爱意的家庭,她们一定会有一段负责的人生,她们一定会格外珍惜自己的生活,她们会有坚定的信念捍卫自己的尊严。可惜一切都没有如果。

这部作品的意义之一就督促我们积极去构建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警示我们不要重复书里发生过的悲剧。正是:“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