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日报这篇播火长文,一开篇就讲到了保定

 藏书胜似藏金 2021-06-15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

北京日报发了一篇长文:播火——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
文章一开篇,从北大红楼说起,一说北大红楼,就要说到留法勤工俭学,一说到留法勤工俭学,就要说到河北保定。

因为,这场运动的发起人李石曾,是河北保定的高阳县人。这场运动的国内培训基地,就设在保定李石曾的高阳老家和保定府的育德中学。

还有,一说到北大红楼,必然要说到李大钊,保定的党史,如果追根溯源,一定会说到李大钊,因为,保定的党组织是李大钊亲自组织建立的。

北京日报发表的这篇文章,一开篇就说到保定,正说明北京与保定的深厚渊源,北京与保定的这种历史渊源,过去深厚,现在仍然深厚,在将来一定还会更加深厚。

图片


以下内容摘自自北京日报:


1918年6月,杨昌济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出任北大伦理学教授。到京不久,他便写信告诉学生们,法华教育会正在组织“赴法勤工俭学”。
“赴法勤工俭学”的创意缘于李石曾和蔡元培的一次头脑风暴。
李石曾是清末重臣李鸿藻之子、国民党元老。留学法国期间,他曾开办过一家豆腐公司,工人全是他从河北高阳老家带到法国的(直隶尚书房注,李石曾,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人)。工人们在豆腐房经理齐竺山的管理下,不但适应了法国生活,还在“工余求学”办起了工人夜校。李石曾被这种新模式吸引,还亲自给工人们上过课。
后来,他与“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法国的蔡元培谈起此事。蔡元培灵机一动,如果把这种方法用到学生身上,“学余做工”岂不是进步更快?二人一拍即合,立即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1916年又联合法国政府成立了“法华教育会”。
1917年,李石曾回国,在老家河北省高阳县布里村开办了一间留法预备学校——“法国学堂”。一场轰轰烈烈的赴法勤工俭学活动很快席卷全国,引来许多有志青年,其中就包括毛泽东等人在内的湖南青年。
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与罗章龙、萧子昇等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从长沙前往北京。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