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回顾丨邓聪:中国史前玉工三绝技——砂绳、旋截、锯切

 历史探奇 2021-06-15

  5月24日下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邓聪先生做客西北大学“侯外庐学术讲座”第二百二十五讲暨博望论坛第140期,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中国史前玉工三绝技——砂绳、旋截、锯切”的学术报告。

  邓聪教授主要从中国史前玉工三绝技之砂绳切割、旋转机械的发明与使用、锯片切割技术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图片

邓聪老师作报告▲

图片

马健老师主持▲

  讲座中,邓聪教授从中国史前玉工三绝技之砂绳切割、旋转机械、锯片切割的技术进行介绍。邓聪教授回忆在大学期间,曾修读余英时教授《中国古代思想史》,侯外庐教授的《中国思想通史》被指定为是重要的参考书,因此他深受侯书的影响。这次邓教授自言荣幸被邀作为纪念西北大学首位校长侯外庐讲座演讲,与有荣焉。

  本讲讲题核心是史前玉器技术。玉器是形上物质的代表。玉器本身,就是东亚古代思想史化石。玉工艺中的砂绳切割与老子的以柔制刚、轮轴机械环玦与圆的生命哲学、锯片切割与如切如磋修行哲理等,均不谋而合。因此,玉工艺与中国思想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可惜有文字记载的玉器,均在距今三千年前才出現。对比玉文化万年的历史,文字记载的玉文化史,仅是其末流的角色。

  最精彩的玉文化表现,早在八、九千前已经出现,五、六千多年前已经相当成熟,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最重要的代表。目前一般以《天工开物》中的玉工知识,去讲解中国古代玉艺,无疑已经过时,不切合时宜。而考古揭露玉作坊、玉器为中国万年玉史,揭开崭新的一页。治玉技术是史前尖端技术,也是科技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图片

  首先,邓聪教授讲述了9000年前出现玉器加工的砂绳切割技术,是东北亚早期玉文化別具特色的工艺。从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玦,确认迄今所知东亚砂绳切割玉器最早的事例。其后数千年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此技术的影响几乎无远弗届,覆盖东亚地区广泛的范围。中国著名的兴隆洼-查海、红山、凌家滩和良渚文化玉器,玉工均大量采用砂绳切割技术。例如红山筒形器的中孔,砂绳切割工程浩大。良渚玉器表面,几乎都遗留有砂绳切割的痕迹。一些小南山与良渚出土玉管,形质相似、工艺相同,混在一起后,让人几乎难以区分。玉玦在距今八九千年的东北亚地区迅速传播,以环玦玉器为代表的玉文化圈初见规模,砂绳切割技术正是其形成背后的关键因素。

  至于西北地区,可能在距今5000多年前,已受到砂绳技术的波及。李新伟先生最早指出河南省仰韶文化庙地沟类型中蛇纹岩玉石钺素材切割,钺表面遗留有砂绳切割的痕迹。此次邓老师访问陝北高原期间,随陕西考古院马明志先生在延安,看到芦山峁遗址出土良渚文化的玉琮和玉环上,同样发现了很清晰的砂绳环状切割痕迹。这是目前所知砂绳技术分布的西限。西北地区在接受砂绳技术传入的阶段,已经是此技术发展最后的未流,似乎在西北地区的玉器史上,没有产生过重大影响。其中原因,可能在五千年后,被另一波更强大的旋截及锯片切割技术涌入西北所淹没。芦山峁的玉琮和玉环,代表良渚文化玉文化数千公里以上飞跃式西传重要的科学证据,对5000年前良渚文化远距离辐射的探索,意味深长。广东的东北部,也出土过典型良渚文化的玉琮。今后有关砂绳切割技术在西北发展格局分析,意义重大。

  其次,有关轮轴机械的发明与使用,轮轴机械无疑为史前机械中的王牌。轮盘、轴承与中轴构成轮轴机械,克服软玉强大韧性及硬度的属性,使环状玉器大量生产变成可能。至于玉器以外轮轴机械技术应用,如陶工、木工,甚至青铜器如陶范等制作,其影响力可谓波澜壮阔。轮轴机械迄今仍为现代机械中的王者。玉器制作轮轴机械的研究,始自澳门黑沙玉作坊的发掘,实验考古复原了轮轴机械的玉器钻孔工艺,解释了石质轴承的使用方式和微痕的形成原因,他们使用了根据考古材料复原的旋转机械,论证了考古出土石质轴承的功能。中国最早轮轴机械石轴承,在辽宁查海遗址出土。在东部中国自东北至东南沿海,以远及东南亚各国及岛屿上,史前玉工轮轴机械技术发展初步轮廓,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西北地区方面,邓教授介绍了邵晶研究员《蓝田新街遗址》报告书中,曾发現过可能是石质轴承工具,同遗址曾出土管钻环芯、近乎正圆的玉石环等。这可能迄今所知陕西地区较早的轮轴机械相关的资料。前此,甘肃马家窑文化中亦发现过极其精美的石轴承。甘肃齐家文化生产大量精美玉琮及环饰,可以估计轮轴机械使用相当普及,轮轴机械是西北地区玉文化最重要的支撑技术之一。

  最后,王权象征往往与巨大玉礼器息息相关。由数十公分以至一米以上长度大型玉礼器如玉刀、璋、戈等,分別是龙山至夏、商间玉器社会首领及王权的象征,也是世界史前至初期王权国家玉器史上超级玉制的巨无霸。对器物巨大化追求是人类梦想之一。史前玉礼器巨大化前提条件,包括玉料及加工技术两方面的要求,这对西北地区来说,在4500年以后一段时间,逐步得以发展,到龙山文化阶段,形成中国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巨型化最后的高峰。锯片切割技术在更新世晚期旧石器时代已普遍出现。石片石器中的锯齿状石器是其代表。旧石器时代一些骨制及软质石料上锯切技术加工较常见。在俄罗斯西伯利亚新石器早期阶段,已出现锯片切割技术开料制作大型软玉的锛斧。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过9000年前长16公分的玉锛,也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因素。在稍后,红山文化中郭大顺先生在牛河梁遗址发现长30厘米大型勾云形器,厚度在数毫米至最薄一亳米左右。邓教授团队用硅胶复制此勾云形器的中部约2厘米范围,在电子显微镜放大后清晰发现是采用对向锯片切割技术加工,在最后阶段破裂分解,制作出长薄玉片毛坯,再加工成迄今所知最精美宏伟的勾云型玉器。因此红山文化中此种为大型片状玉器锯片切割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江淮流域的凌家滩、良渚文化也有发现过一些以锯切切割技术开片玉器,但不占重要的角色。同时,很奇怪的是良渚文化中玉琮方形毛胚,本来是最适合以锯片切割技术开料,可是良渚人对砂绳切割技术,已经到了“执迷不悟”的偏好,几乎所有玉琮,甚至体量高约50厘米方形玉琮,也是用砂绳技术开料,其它小型玉器几乎是无器不留砂绳切割痕迹。锯片切割取代砂绳技术的巨大变局,可能出现大汶口转向龙山文化阶段。按现今山东学者研究清晰指示,山东地区在大汶口晚期罗圈峪已出现大型片状牙璋。龙山早期的五莲丹土、两城镇等遗址大器玉器如牙璋、圭、玉刀等横空出世,其来龙去脉有待深入的探索。可惜的是山东本地缺乏真正可供使用软玉矿产来源,没法得到玉料源源不断的供应。山东地区龙山文化玉器的在本地发展,目前仍是一个谜团。而山东玉器传统重大的发展,竟然在西北地区,产生爆发性的进展。在齐家文化玉器,以至陕西芦山峁、石峁的大扁平大型玉刀、璋等玉器所展示锯片切割技术,在数毫米至一毫米厚度的技术。这在石峁牙璋玉器上工艺展示无遗。石峁牙璋中间最薄约一毫米位置,拥有极强的透光性,薄玉片已到吹弹可破的境界。西北地区从新疆、甘肃、青海获取大量玉料,为玉文化发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而旋截及锯片切割,提供了西北地区玉文化发展的科技力量。

图片

  报告结束后,邓聪教授与现场的同学就讲座中的相关方面进行交流,并对同学们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

  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马健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这次讲座内容所涉及如玉器原料特征采用不同技术的配合、玉器实验加工手段的分析、玉器上制作及使用微痕的观察等各方面,开拓了中国今后玉器研究新的方向。

(图文转自:“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公众号)

责编:韩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