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导不给力,想出成绩,只有反客为主!有点长

 谋略那些事 2021-06-15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9卷,汉纪二十一
汉元帝 建昭三年(乙酉,公元前36年) 

【原文】

延寿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
 

【译文】

甘延寿认为有理,准备先奏请朝廷批准。陈汤说:“圣上一定会召集公卿商议,远大地策略,不是平庸的官僚所能了解,肯定不同意。”甘延寿迟疑,不肯听他的话。正好甘延寿久病卧床,陈汤单独行动,假传圣旨,征发各城邦国家的军队、车师戊己校尉的屯田部队。甘延寿听说了这件事,大惊而起,要加阻止,陈汤大怒,手按剑柄,叱责甘延寿说:“大军已经集中会合,你小子打算阻止大军吗?”甘延寿于是顺从。
 

【解析】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霸气非凡之话所出就是在上面这段故事之后,甘延寿、陈汤受功时说的。
 
上面的内容太长,而且牵扯到很多东西,所以截取了其中一段,作为一个引子。
 
之所以截取这一段,因为在事发的时候,甘延寿和陈汤爆发了矛盾。
 
彼时,匈奴郅支单于在西域扩张威胁到汉朝利益。
 
汉元帝派遣甘延寿为西域都护、陈汤为副出使西域以解决这个问题。
 
两人到了之后,郅支单于大势将成,对于汉朝局面非常不利。
 
于是陈汤提出了建议,发动汉朝屯田部队以及乌孙国部队,对匈奴作战。
 
甘延寿犹豫了,于是有了上面这一段。
 
战争前后原因,并不是今天分析的要点,上面材料有意思的地方非常多,所以咱们一个个来说。
 
 

1.甘延寿的犹豫

 
参考《汉书》,看甘延寿履历。
 
甘延寿早年间混得不错,以勇武获得重用,逐渐从羽林、郎官做到辽东太守,不过后来因为某些事免官,之后走了车骑将军许嘉的路子再次起复,成为西域都护。
 
可以看出,这里的转折在辽东太守之后的免官,原因没写,但是可以猜测,辽东就是边境,以甘延寿勇武的性子,说不定就是边境搞事情结果没搞成反而吃了挂劳而免官。
 
而在官场上走一圈之后,沾染官场习性,加上这次起复机会难得,所以小心慎重,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那么在陈汤提出冒险建议的时候,甘延寿表现的犹豫就可理解了。
 
 

2.甘延寿耍滑头

 
看明白了甘延寿的犹豫那就可以理解甘延寿一系列骚操作以及转折。
 
延寿以为然,欲奏请之。
 
西域其情况微妙,甘延寿知道,对于陈汤提出来的建议能解决问题,他也知道。
 
但是这么做带来的问题就是自己要承担责任,情况好无非就是不奖不罚,而之前辽东太守经历免官他心有余悸。矫诏可是要杀头的!
 
所以,甘延寿第一步采取了向上汇报。
 
这就是绝大多数官僚的做派,出事了自己不拿主意,找领导请示汇报,让领导拍板,最后有责任也算不到自己头上。
 
不过,等甘延寿汇报给长安,长安在传递决策消息返回西域,中间没有个一两个月是搞不定的。
 
而这一两个月足够西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所以,甘延寿病了,好巧不巧,这个时候病,就颇具玩味了。
 
甘延寿为西域都护,陈汤为副,他一病自然不能管事,就要让陈汤来负责,那么这个时间内出现的问题,就要陈汤来背锅,他到时候责任一推,程序上完全没问题,最多就是挨骂,其他一点事都没。
 
你品,你细细品。
 
 

3.陈汤的积极

 
参考《汉书》,再来看看陈汤的履历。
 
相比较甘延寿,陈汤的早年颇为坎坷。
 
陈汤家穷,虽然少年有才学没有获得州郡推荐,于是只有自行到长安求官,后来走了张安世后人富平侯张勃的路子,才获得推荐。
 
之后因为陈汤父亲去世,他没有奔丧被检举,不但自己下狱而且还牵连了他的恩主张勃。
 
后来又被人推荐,陈汤主动要求出使外国,于是成为了甘延寿的副手。
 
可以这么说,陈汤属于那种凤凰男,靠着自己出人头地,他敏锐的感知到汉朝现有的阶层已经固化,像他这种有才的中下层想要博个出身,走常规的渠道极难。
 
所以,要去别人都不愿去,且有机会的地方,逮着一次机会往死里搞,弄出点大动静来获得功勋机会谋求上位。
 
比如这次西域就是一个极大的机会,别人不想去,而他就要主动去,搏一搏。
 
关于这一点,在材料中也有证明。
 
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略,喜奇功。
 
可以这么说,陈汤这种人注定不会甘于寂寞,加上他对功勋的渴望,势必要搞事情。
 
 

4.陈汤的骚操作

 
看明白了陈汤的心理动机自然就会理解他为什么这么积极的献策,不搞事情没功劳嘛。
 
甘延寿的保守与他的经历、位置有关。
 
当甘延寿选择向长安请示汇报并同时装病之后,陈汤知道这下要完犊子,搞不好自己功劳捞不到,结果要被丢出去背黑锅。
 
这个时候摆在张汤面前有两条路。
 
其一,老老实实代甘延寿行事西域都护之责,祈祷西域别出乱子,然后等长安方面决议。
 
其二,利用现在甘延寿“生病”自己管事的机会,搞事情。
 
前者,听天由命,被动等着,大概率要出问题;后者是死中求活,放手一搏。
 
陈汤选择了后者。
 
 

5.陈汤的逼迫与甘延寿的无奈

 
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
 
这是陈汤的具体做法,直接绕过甘延寿下令部队集结。
 
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
 
甘延寿知道要制止,这里他是知道陈汤如此矫诏直接也会牵连进去,至少一个御下不严是肯定的。
 
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
 
面对甘延寿制止,陈汤如此反应。
 
这个时候就到了颇为微妙的地步。
 
一方面,诏命已出,矫诏成定局。
 
另一方面,部队已经开始集结,如果这个时候甘延寿制止,撤回诏命发生的问题更为严重。
 
关于这一点,要这样想。
 
这第一个方面,命令反复会暴露甘延寿与陈汤的内部矛盾,想想前面汉武帝时期灭朝鲜之战,荀彘与杨仆之间不和,虽然打赢但是两人都没好果子吃,前车之鉴犹在。
 
组织内部有矛盾没关系,但是矛盾上升到危害组织利益,不管谁对谁错都要严肃处理。
 
第二个方面,命令反复会让跟随汉朝的西域诸国产生动摇,直接动摇汉朝在西域利益。
 
第三个方面,这个时候,甘延寿出面制止,其实等于已经沾了因果(如果继续装病、装不知道可能稍微还好一点),如果事后匈奴没有对汉朝在西域利益造成影响,那么甘延寿什么事都没有,而陈汤矫诏必死无疑。但如果匈奴把汉朝在西域的局面搞乱,那么甘延寿的不作为必然导致他要背锅,当然陈汤也没好下场。
 
这个时候的甘延寿骑虎难下,所以在面对陈汤按剑叱责时,他也没什么退路了,只得和陈汤一起死中求活。
 
所以,在材料后面,甘延寿亲自上阵,率领部队出发。
 
前面的病立马就好了,好得真快、真巧,果真是老油条老官僚,好算计!
 
 

6.捆绑

 
延寿、汤上疏自劾奏矫制,陈言兵状
 
矫诏是陈汤干的,甘延寿是被逼无奈,为了防止事后甘延寿背后捅刀子,两人都上书自己弹劾说矫诏。
 
这就意味着,叫这件事两人合谋都有责任,这下算是一个绳上的蚂蚱,只能进不能退。
 
也算是彻底断了甘延寿的念想,让其不得不一条道走到黑。
 
 

【启发】

 
这一段材料很长,个人觉得精华就这一段。
 
甘延寿、陈汤的代表非常有意识,而我个人也对陈汤这种做事手法非常喜欢、推崇。
 
因为我自己工作里面也经常遇到这样情况。
 
想干一件事,领导也觉得不错,但是就是他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得因素,导致事情干不了、干不下去。
 
其实我也能理解,屁股决定脑袋嘛,领导身居高位难免要权衡利弊、多方衡量。
 
但是,事既然想干,那么路上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不过是干成事所需要的解决的必然,并不会因为有这困难、那困难就不干。
 
所以有的时候,就要费一番心机,比如像陈汤一样,领导不愿意干、没动力,没事!
 
先把前期工作都给暗暗地干了,弄出点沉没成本,然后等领导临门一脚,亦或者偷偷地和更上级通个气,再假传圣旨,说上级领导有这个意思。
 
领导这下就不得不继续往下干了,再通过请示汇报深度绑定,沾染因果,基本上事情都能干下去。
 
当然,我讲的这些事都是利于组织的。

私心有没有?自然有,就如陈汤这样向搞出个大事情来引起注意,毕竟老老实实干事,更上级想要看到你,鬼知道猴年马月。
 
况且退一步诛心地来说,用公司成本来试错,涨自己的本事,到时候到哪里都能混的下去,怕什么?怂什么?干就完了!
 
好了说了一些题外之话,总而言之,上面这段材料很有参考意义。
 
如果你是那种不甘于平凡,想干出点事,有进取心之人,遇到领导不怎想干事,那么可以学一学陈汤的做法。
 
但是这种手段不要多用,适可而止,因为咱们又不能保证每件事都一定能办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