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地区周朝时称博邑。 秦始皇统一天下,废除分封制,改郡县制,置博阳县。 汉武帝登封泰山,置奉高县。 北魏置博平县。 隋朝改博平县为博城县。 唐高宗和武则天封禅泰山,改博城县为乾封县。 宋真宗为封禅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 金太宗天会14年(1136年),设泰安军,泰安名始用。 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设泰安州。 纵观泰安名称的转换,都与帝王封禅泰山和统治者的利益相关。 汉武帝仰慕泰山的雄伟高大,改名奉高,有情可原。 宋真宗借天书、祥符之意,改名奉符,实属不妥。 金太宗天会四年(1126年),金灭北宋,占据淮河以北大片地区。 天会十四年(1136年),为巩固泰山周边地区的统治,设泰安军,意取泰山周围平稳安定之意。 金世宗登基时,天下局势己大定,三国分制,西夏、南宋向金进贡。天下相对太平,这也是金世宗取年号“大定”的原因吧。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设泰安州。 也许“泰安”之名,既符合统治者的理念,又顺应老百姓的心愿,元朝,明朝,清朝都保留了泰安之名,并寓“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国泰民安”之意。 宋代即有国泰民安一词。国泰民安,最早释意为,国家象泰山一样稳固,人民也能安居乐业,后指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从古语“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中来,寓意国泰民安。 国泰民安不只是泰安人的心声,更是全中国人的精神象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