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养生】饮食与养生

 蓝玫瑰的芳香 2021-06-16

扁鹊难经》中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医叫扁鹊,有一次去见魏文王,魏文王就问他:“扁鹊医生,你家三兄弟都精于医术,谁的水平最高?”扁鹊说:“我大哥的水平最高,二哥次之,我的水平最差。”

魏文王不解道:“你的名气最大,为什么说医术最差呢?”扁鹊回答说:“大王有所不知,我大哥看病,在人没有得病之前就发现问题,开始对人的身体调理改善了,所以只有我家里人才知道他技术过硬;二哥看一些小病,别人刚刚得病时,伤风、感冒、拉肚等,他都能及时解决问题,使病造不深入,所以他的医术也很好;而我专门看重病,救治病入膏肓的人,所以我的名气特别大。其实在医术上,我不比大哥、二哥好。”



这就是“上工治未病”的道理

治病要放在前沿,不要等人病了再采取治疗手段,要在发病之前进行干预,不要等到得病后、有了并发症再想办法。防止并发症的出现,防止复发才是关键,这是治未病的理念。简单的说就是要从饮食、起居、运动、睡眠、衣着、情志和环境等诸多方面入手,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医养生的方法,自我保健,防病养生。

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明代有名的养生家万全就十分推崇孔子的养生之道,认为“孔子养生之备,卫生之严,其饮食之节,万世之法程也,何必求之方外哉!”清代著名学者李渔也在《闲情偶寄》中评价:“从来善养生者,莫过于孔子。”

 

那我们来学习下孔子的饮食养生之道吧!

1、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吃肉的量不要多过主食。吃肉太多会诱发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还会增加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吃肉最好多禽(鱼)、少畜,禽肉和鱼肉肌纤维较短,易消化,脂肪含量也较低。就餐中,吃肉要保持“意犹未尽”的感觉,吃到口舌发腻才停筷就已经伤身体了。
 
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不厌精”并非是指追求饮食的精美。孔子所处时代,烹饪技术比较粗糙,吃的谷物往往伴有未脱尽的壳。所谓“精”,只是挑选优质好米,以免病从口入。“脍不厌细”是说切肉要细致,吃东西的时候要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老年人,脾胃病患者、肥胖人群更要充分咀嚼。

3、唯酒无量,不及乱
每个人的酒量不一样,喝酒要掌握好分寸。如果一个人的酒量是四两,喝一两最为合适,小酌不仅怡情,还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喝超过酒量的3/4就属于过量饮酒,严重伤肝、肾不说,还会失态。酒一下肚,肉也会多吃,从而引发多种疾病。 

4、食不语
吃饭时说话容易噎着,老人、小孩常因此发生意外。食物进了呼吸道,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边吃饭边说话,食物还来不及细嚼就被咽下去了,会增加肠胃负担,对于消化功能不好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此外,边吃边谈,不仅吃饭时间长,还往往容易多吃,意识不到“饱”。
 
5、不撤美食

姜历来受养生人士推崇,姜作为调味品可以去腥,是炖鱼、炖肉必备食材,还能温胃散寒,解毒杀菌。把新鲜姜切成片,用醋或盐腌制,每天早上含服两片,对普通人以及虚寒体质、容易怕冷的人有很好的养生功效。姜虽好,但不适合有热证的人,脸上长痘、口舌生疮的人不要多吃姜。

6、八不食
吃饭不能挑食,但以下八种食物大家最好也不要吃:
不新鲜的粮食/肉类;
不合季节的食物;
颜色不好看的食物;
味道不好闻的食物;
切割得不合规矩的肉;
烹调不当的食物;
调料没放对的菜肴;
从市场上买来的酒肉。
 
7、不多食
暴饮暴食是养生大敌,不仅增加肠胃负担,还可能诱发心脏病。
此外,吃太多还会导致肥胖、大脑缺血缺氧等。要做到七分饱,必须细嚼慢咽,感受自己饥饿程度的变化,有似饱非饱的感觉时,哪怕再想吃,也应该马上撂筷。
 
8、重食医
如今人们往往忽视食疗,一生病就去医院打针输液。中医讲“药食同源”,就是强调很多食物具有药用价值。食疗前应辨别自己的体质,是虚是实,是寒是热,再选择食物。比如,容易失眠的人可吃些含钙多的牛奶、豆制品;爱发脾气的人要常喝萝卜汤,疏肝解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