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发力的源头到底在哪

 太行森林 2021-06-16
太极拳发力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拳艺的优劣,很多人习练数十年依然掌握不好难窥门径,甚至将某种错误或者片面理论奉为圭臬,难免误入歧途。本人对过去和现在流行的多种理论观点进行了多年的尝试,试图用传统的太极理论和现代的科学观念去挖掘太极拳发力的源头,形成了本人暂时认为还算讲得通的观点,权作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先从流行的四种观点讲起。
观点一:源于足底蹬脚转踝。张三丰《太极拳论》中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先不辩张三丰及《太极拳论》的真伪,单从其观点来说,影响了极大数的太极拳习练者,诸多太极拳名家在其著作和教学视频中均有意或无意采用其观点,可见影响之广泛。陈长兴《十大要论》说:“至于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讲的是同样的道理。从现代物理学进行受力分析,一个定式动作,其单脚受力如图所示。假如,力是从脚发出的,要形成沿腿而上的“合力”,为保持稳定平衡及劲力传递,此时脚上将受到4个力的作用,分别是“G自身部分重力”、“N地面弹力”、“F平衡内撑力”和“f静摩擦力”,且G=N,f在F反方向的分力等于F,实际起作用的仅仅是f静摩擦力,其大小与N、脚与地面的接触面以及鞋底的材质密切相关。因此,若要增大劲力,必须增加地面弹力N的大小,于是蹬地之说有了科学理论基础。

图片


在脚蹬地后,脚上的受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的内撑力F消失了,地面弹力N'大大增加,同时脚与地面静摩擦力f'也大幅增加,同步带动合力增加。

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脚是如何蹬地的呢?只有搞清这个问题,才能真正找到力的源头。我曾查阅大量拳经典籍,未能找到满意的答案,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力的源头绝不是脚底。

观点二:源于丹田内气鼓荡。源于丹田则是道家修练学说在拳上的引伸。以下丹田为炉,以心肾元精为药,以任督二脉为径,以呼吸为风火,佐以周天之术,行修仙之法,进而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因此,许多太极拳家将道术搬到拳术中来,强调丹田的重要作用,认为丹田产生的内气是发力的源泉。看似“玄而又玄”难以理解,实则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是的的确确的“众妙之门”。其主要原理是,通过腹部的扩张或者内气的鼓荡,将劲力传递到全身梢节。

图片

从科学上讲,腹腔的扩张会向周边产生压力。该压力传导到脚,可以增加地面弹力,进而形成沿脚、腿、腰而上的反弹力。该压力传导到手,则转化为手上的冲击力。
同样,问题来了,腹腔靠什么来扩张,难道真的是内气的充盈实现的吗?我的实践感悟是,腹腔扩张的同时,腹部肌肉以及全身肌肉明显紧张、呼吸停滞,有点像打冷颤的感觉,并不舒适轻松。因此,我坚定地认为,丹田的鼓荡发力亦非正途。
观点三:源于脊柱拧转折叠。该观点主要来自“一身备五弓”的理论支撑。脊柱作为人身体最大的一张“弓身”,主宰着全身的弹性强度,脊柱活则周身活。

图片

与丹田的发力相似,脊柱的发力要靠其变形来实现。我现在能理解的变形方法有拧转和折叠两种,折叠又分上下、左右和前后三种。
同样,又产生一个疑问,脊柱的变形是内气还是周边肌肉在起主导作用?如果将脊柱作为力的源头,我的感觉是上身会僵硬,气息不通畅。故而,脊柱的形变可以作为力的传导形式,而不能成为产生力的根源。
观点四:源于意念以意导气。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书》中讲到:“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本人认为,所谓的“心”当指现在的意念或意识,而非人体实际存在的心脏。假如太极拳力的源头是心或意念,而所有人都有心或意念,那么就有疑问了:为什么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发力?为什么不同的人发出来的力表现不一样?唯一的解释就是,意念或意识也有对错,意念或意识也有高低优劣之分。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能否打出正确的太极拳力,是由实践决定的,通俗地说,就是由平时练拳的实践决定的,即如果平时发力不正确,意识或意念就不可能正确,我的练拳经历也印证了这点。因此,本人认为,源于意念的观点站不住脚。
那么,到底太极拳的力源在哪里呢?
本文结论:源于身体的加速下沉。拳论讲的“力发于足,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条动力链是毋庸置疑的,而如何让足底产生大于自身重力的反弹力才是关键,同时还得要求在周身放松的条件下实现,这才是太极拳与其他拳术的核心区别所在。
本人认为,在放松的条件下,使自己的身体沿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加速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F=ma,此时将会对地面产生额外的压力,地面对人体的弹力将在瞬间大于自身重力,从而产生原动力。本人的大量实践也证明了该理论是成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