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荒漠化自古就有

 螺蛳王老师 2021-06-16

明天是第27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如今荒漠化已成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中国是受荒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

荒漠化在我国主要呈现出四种形式: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水土流失、次生盐渍化。在这其中,土地沙漠化面积最大,也是荒漠化的主要形式。事实上,沙漠化由来已久。在古代文献中,沙漠、戈壁、大漠、荒原、沙碛、瀚海、漠境等也都是对荒漠的称谓。在历史过程中,沙漠化随着气候变化、人口增加、农牧垦殖和植被破坏而日趋严重。

最早的沙漠

中国西北地区很早就有沙漠存在。如《尚书·禹贡》记载:“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又如《魏书·高昌传》载:“卿地隔关山,境接荒漠,频请朝援,徙国内迁”……

考据及研究表明,4000年前中国沙漠的覆盖率仅10%。春秋战国时期,气候温暖湿润,北方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良好。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沙漠化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如鄂尔多斯高原、河西走廊、西域等地。在此期间,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府为了加强对北部边疆和西域地区的控制,数次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徙边、屯兵屯田等活动。大规模的垦殖、樵采也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导致地表植被减少,部分地区土壤出现沙化。

随着中原王朝与西域交流加强,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二郡逐渐成为重要的农垦区。西汉后期,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的绿洲开始出现荒漠化。进入东汉后期,北部边境战乱频仍,大量田地弃耕抛荒,形成数片沙区,但尚未连成大片区域。

荒漠化扩大

唐大一统王朝前期再次形成了开发河西地区及西域的高潮。据《旧唐书·吐蕃传》载,唐设置安西四镇后,“岁调山东丁男为戍卒,缯帛为军资,有屯田以资糗粮,牧使以娩羊马。”至开元年间,“秦、陇之西,人户渐少,凉州已去,沙碛悠然”(《旧唐书·郭虔瓘传》)。其原因有可能是河西走廊地区大规模的垦殖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荒漠化日益加剧。

唐宋时期,荒漠化逐渐向北扩展甚至蔓延到东北地区。唐代北部鄂尔多斯高原的荒漠化日趋严重,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曾经水草丰茂、林木葱郁的科尔沁地区因契丹人大规模开垦土地、大兴土木致使土地出现荒漠化。地处蒙古高原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地区在进入宋辽时期后因辽当局先后数次移民从事农耕,破土开荒,修渠灌溉等活动严重破坏了草原植被和地表土层,荒漠化开始显现。

荒漠化加剧

明初为防范蒙古骑兵侵袭,明政府在边界地区修筑了长城。鄂尔多斯高原长城以外的土地已基本没有开垦,荒漠化有所缓和。然而长城以南依旧屯垦兴盛,加之马政需要大量的草料,对固沙植被的破坏日趋严重,毛乌素南部长城沿线的榆林、横山、靖边、定边、盐池等地沙漠化土地迅速蔓延。至嘉靖时已出现“龙沙漠漠,亘千余里”“大风扬沙,瞬息寻丈”的现象。

清初统治者实行蒙汉隔离的封禁政策,将长城五十里外划为禁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边外植被起到了保护作用。然而清代中叶以后,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此时大量人口迁居长城外,“借地养民”“移民实边”。鄂尔多斯高原于是再度成为放垦的重灾区。至光绪年间,大规模放垦使得鄂尔多斯周边地区农田面积迅速扩大,荒漠化亦空前加剧,奠定了鄂尔多斯地区现代沙漠化的基本格局。

同样在光绪年间,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竟然将蒙旗垦荒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强令各蒙旗王公“报效土地”,垦荒耕种。这种政策性的大转变使垦荒的浪潮席卷了科尔沁所有的蒙旗,出现了招民垦荒的高潮,加剧了科尔沁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后记

透过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历史时期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并呈现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演进的趋势。

中国古代的荒漠化是气候、植被、土壤侵蚀和过度垦殖、放牧、樵采、政策失误等自然及人为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今荒漠化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防治荒漠化依旧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依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文案:李佳滨 | 编辑:金婷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