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南会议发言(1)大学语文宣讲

 大学语文研究 2021-06-16

6月12日至16日,山东省语委办举办“首届山东省大学语言文字工作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修班”,我也应邀作主题发言,现整理讲稿如下。

一、大学语文的历史地位

  我不管到哪里,不管讲什么内容,开头都要大力宣传大学语文的历史和必修的理由,今天这个会是研讨“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当然就更名正言顺地要讲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是文史哲不分的,1904年“癸卯学制”开始分科教学,这是中国现代学制的起点,也是中国现代语文学科的起点。“癸卯学制”中,小学、中学、大学都有语文,所以也是大学语文的起点。今天对大学语文的起点有误解,叶圣陶先生说是1938年才普遍开设的,开设的原因是中学国文没学好,因此是一门补课性质的课。也有人认为与新文化运动有关,新文化运动,打到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导致学生文言文也没学好,白话文也没学好,所以大学要补课。总之,他们都把大学语文说成是后起的补课性质的课。导致这种误解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缺少对课程名称的“名实之辩”,一个是对当时大学预科性质的误判。

1
课程名称问题(名实之辩)

任何学科开始建立的时候,都面临学科命名的问题。现在讲文学史,从先秦讲起,可是中国传统只有文章概念,今天的文学(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是20世纪初西方引进的概念,所以南开学者提出“好文章”的概念,要回到传统“大语文”的定位去。今天的“语文”,原来是“国语”和“国文”,1949年才正式命名为“语文”。我们能说文学是20世纪初才有的吗?能说语文是1949年才有的吗?肯定没人同意。所以确定一门学科的起点,不能简单看命名,更要作“名实之辩”。

“癸卯学制”设立语文学科,开始不叫“语文”,而叫“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初小叫“中国文字”,高小、中学、大学叫“中国文学”。这个“文学”不是今天的“文学”概念,而是“文章之学”的意思。“癸卯学制”前一年,有一个预备期的“壬寅学制”,这门课就叫“词章”,是桐城派“义理、词章、考据”的“词章”,所以这门课和桐城派关系是很密切的。“中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章之学,但是“癸卯学制”中文科大学也有一门“中国文学”,是和今天的文学概念比较接近的,这样,公共课的“中国文学”和专业课的“中国文学”就容易混淆,所以到了民国建立,1912年的“壬子学制”,就把这门课正式改为“国文”,小学叫小学国文,中学叫中学国文,大学叫大学国文。后来大学国文课时减少,渐渐地集中到大学一年级开设,就叫“大一国文”,仍然坚持在各年级开设的,就叫“基本国文”。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取消了这门课,到1979年后重新开设,因为中小学都已经叫“语文”,所以这门课也就叫“大学语文”。有人反对“大学语文”这个课程名,主张改成“大学国文”,甚至“大学国学”,以为这样才高大上,其实这是会有后患的,我们叫大学语文,是强调和中小学语文三位一体不可或缺,假如中小学语文可以取消,那么大学语文取消也罢,否则免谈。所以研究大学语文的起点,要做“名实之辩”,词章——中国文学——大学国文——大一国文——大学语文,都是指的同一门课。

2
预科国文问题

造成大学语文起点争论的,还有一个预科问题。“癸卯学制”规定高等教育分两段,一段是大学预科,一段是大学本科(还有第三段“通儒院”,和我们今天话题关系不大,略去),大学国文主要在预科阶段开设,所以又叫“大学预科国文”。后来取消预科,“预科国文”才正式成为“大学国文”。今天有的研究者认为大学语文的起点不是1904年,而是1929年,即教育部发布《大学规程》正式取消大学预科,规定大学一年级必修国文课。这同样是一个“名实之辩”的问题,即预科算不算大学,假如不算,那么京师大学堂都不能算是大学,因为直至它更名为北京大学,也没有毕业过一届本科生。

壬子学制图示(局部) 

预科算不算大学?这张当时人作的图示可以看得很清楚。

3
港台大一国文

与大学语文起点问题有一定联系的,还有一个中间是否曾经中断的问题,人们惯常说,新中国建立后,由于院系调整等原因,大学语文中断了30年。这个说法有一定依据,但是视野不够大。假如从“两岸三地一个中国”的原则说,那么就应该说这门课从来没有中断过。1945年台湾光复,大批大陆学者赴台,推广国语国文,因为经过日本殖民统治50年后,台湾年青一代甚至中年一代已经不会说中国话了,但是经过魏建功、黎锦熙等一代语文学家的努力,台湾很快恢复了国语国文,这是一件极大的历史功绩,假如没有这个过程,那么今天的台独势力还不知道要猖獗到什么程度。赴台推广国语国文的还有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傅斯年,赴台湾后任台大校长,他把大一国文定为必修课,还选聘了一批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教授担任大一年级国文课教师,如台静农、屈万里、毛子水等。所以在大陆高校取消大学国文课的时候,这门课在台湾得以延续。如今海峡两岸的同行在共同为维护这门课而奋斗。2004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说:“台湾多位大学教授、高中语文教师拜会了'教育部长’杜正胜,要求“教育部”重修高中语文课程纲要,将“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列为必修,且恢复文言文比重五成以上。台师大语文系主任王开府还发起联名抗议,日前已有1259名高中老师及257名大学语文教师签名。”

香港也是同样,据香港学者介绍,在五十年代的香港大专学院,也已有“大一国文”科的设立,有的学校(譬如新亚书院)甚至还有“大二国文”“大三国文”。六十年代初,香港成立了以发扬中国文化为目的的“中文大学”,而作为重视中国文化象征之一的“大一国文”科也毫无疑问的保留下来。

这些年来,“两岸三地”大学语文同行积极进行交流,1982年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首届年会,就有香港中文大学三位学者到会并提交论文,分别是:杨钟基《香港中文大学“大一国文”科教材检讨及小组导修简介》;蒋英豪《香港中文大学“大一国文”语文教材及习作检讨》;张双庆《香港中文大学“大一国文”简介》。2005年香港城市大学与武汉大学联合举办“海峡两岸中国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也有很多大学语文交流的内容。2006年十一届年会,清云科技大学姚振黎教授参会,作主题发言,并提交《革新大学国文课程发展之理念与实践》的论文。2015年首届大学语文论坛(湖北、福建、陕西、浙江四省联办),明爱专上学院的李小杰教授参会并提交《香港的大学语文科际整合与元认知能力培养浅探》,还有台北中央大学的两位学者,名字我一时记不清了。2016年十六届年会,又有台北大学马宝莲教授作《台湾“大学语文教育”的过去、现况与未来》的主题发言,据她介绍,台湾高校不但有大一国文,还有大二、大三国文,甚至还有研究生国文。

所以,从“两岸三地一个中国”的立场说,大学语文从来没有中断过,是一门百年不堕的学科。

何二元,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学语文”专职教师,中国首家“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大学语文研究”网站站长,“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190089416)群主。网络化生存,体制外行走,这里有大学语文界的独特风景。文章公众号:大学语文终身义工。 


--------End---------

【大学语文终身义工】原创作品!转载请写来源【大学语文终身义工】,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