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算庚日?什么是庚日,为什么伏天要从第三个庚日算

 渐华 2021-06-16

网友回答

我国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农谚有夏至三庚日变数伏。如今年;从6月21号夏至往后数,6.27日庚寅,7.7日庚子,第三个庚日是庚戌7.17(初伏)。
  立秋后还有一伏即为伏天的结束。
  三伏天的计算稍微复杂点,但是,只要掌握了中国传统历法的规则,还是很容易计算的。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天干地支配制组合日子的六十循环情况,所以,有的时候,初伏结束之后,不见得马上就会出现庚日,于是,有的时候,中伏期间,可能会超过十天。“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体是怎样计算的呢?

网友回答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一段时间,暑气连天,万物避伏,其节气一般在小暑之后、处暑之前,涉及小暑、大暑、立秋三个节令,故称“三伏”。伏日是暑气最重的日子,短则为三十日,长则为四十日。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虽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极至,但地面积温并未达到最高,北半球积温仍处于不断累积加高阶段,故夏至并不是一年当中最炎热的时段,故夏至并不算伏日。那么伏日为什么是从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呢?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就进入了小暑节令;庚为天干之一,天干共十,两个庚日之间相隔为十日,也就是说夏季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三个庚日之间相隔为二十日;而每个节令之间的相隔时间为十五日,即一月两个节令,半月为一个节令,这样,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实际就已进入小暑节令最少五天及以上了。这就说明,小暑节令并不都在伏日,伏日包括小暑节令的一部分而止于处暑之前。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小暑不全伏,大暑正当伏,立秋暑气猛如虎,伏日止处暑。”处暑就是暑气已停止的意思。第二个原因是与用庚日有关的问题。庚者,更也,天道有所更替也。伏日在夏秋之间,是一年之中期,或谓之“长夏”时节,五行属土。夏五行属火,其性旺盛;秋五行属金,其性敛收;而夏秋转换之间则五行属土,其性中和。故伏日处于五行多变之时,是事物由盛转衰的节点,故用庚日,以示天道变化。天道变化,鬼神应之,况于人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