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篇名诵 | 夏青诵咏崔颢《黄鹤楼》

 雷声 2021-06-16
https://www.ximalaya.com/lvyou/23194637/18028579

朗诵:夏青 雷声

演唱:童丽

撰文/制作:雷声

       三伏天,钻进了火炉,去了武汉,因了一首诗,因了一座楼。
十年前,也是三伏天,也钻进了火炉武汉,就是因了一首诗,就是因了一座楼。那些让人回味无穷、沉醉不已的影像,让我心跳,让我梦寐,让我不得不再赴武汉,尽管是酷热三伏,也要走近一段历史,走近一方文化。 
  长江南岸,闹市之中,蛇山蜿蜒。山不太高,但因山巅的一座黄鹤楼让它洋溢着仙气,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让历代文人墨客对它顶礼膜拜。
是李白,最早将黄鹤楼的身影嵌入我儿时的梦:“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柳絮纷飞,繁花似锦,黄鹤楼上,饯别相送,孤帆远影,江水浩荡,天际苍茫……这是一幅何等阔大壮丽的山水画卷,其间的离别之苦,依依深情,又感染了古今多少人。 
拾阶而上,徜徉于葱郁秀丽的山间,徜徉于黄鹤古肆明清街,踏着诗仙李太白的诗行,一步步走近梦中的黄鹤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原址在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当时,孙权建楼既不为观光,也不为谋利,只为军事目的,以实现“以武治国而昌”的宏伟蓝图。作为瞭望守戍的军事楼,黄鹤楼的时间并不长久。晋一统三国后,黄鹤楼逐渐演变成名士雅集、宴请的观赏楼。那个时候,自然景观多,人造景观少。物以稀为贵,黄鹤楼自然也就身价不菲,遭到骚客们竟相追逐,连见多识广的诗仙李白都视其为心中最爱,数次光顾览胜抒怀。
李白,是诗人中的全能选手,乐府、歌行、绝句,款款火爆,款款精品。诗圣杜甫对李白的仰慕犹如滔滔江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然而,在黄鹤楼,“诗无敌”却遇到了对手。
一首诗,让李白一度无奈;
一首诗,让李白一度搁笔;
一首诗,让李白一度模仿。
这首诗就是小李白三岁的开封府才子崔颢的七律《黄鹤楼》。
黄鹤楼,李白很熟悉,写过不少黄鹤楼的诗句。比如“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毕竟,诗仙不是仙,也会有才思顿僵、自叹不如之时。
唐开元二十二年暮春到秋季,李白漫游江夏(今湖北武汉江夏区)。一天,他与好友韦冰同游黄鹤楼。日暮时分,登黄鹤楼,放眼苍茫楚天,面对大江落日,李白诗意涌动,刚要提笔往墙上挥洒诗句时,在落日晚霞中,一首七言律诗跳入眼帘。握笔的手一下僵住了,继而垂落下来。读后,李白大声赞道:“好诗,真是好诗啊! ” 当时,李白三十四岁,平日写诗多是一挥而就,文不加点,但当天无论怎样搜肠刮肚,就是没有灵感。他攥得紧紧的拳头把黄鹤楼捶得咚咚山响,临走留下一首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撂笔作罢,打道回府。

这是元朝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记述的一个故事。

      到底是何方神圣,崔颢牛得连诗仙李白都要“搁笔”?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十九岁高中进士。《旧唐书·文苑传》中,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等大咖位列一起。有唐一代,职业诗人并不多见,大多是兼职——主业做官,副业创作。但是,也有些人偏偏喜欢本末倒置,结果政声不靓而诗名靓。崔颢大概也归属于这类“不务正业”之流,一生中只做了个从六品的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在国家机关里干点派派车马、送送信的差事。唐代诗坛,星光灿烂,崔颢只能在末流队伍里扑腾,而主打作品又出了方向性偏差,诗作大都是风花雪月,佳人无病呻吟,格调“浮艳”,终为主流派所不屑。
前半生,崔颢一直未能够在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一直未能找到报效国家的门路,甚至在命运的重压下,连适度的人身自由都没有。在那一个个前途无望的人生暗夜里,为了平息焦灼与迷惘,他把赌场与青楼当作避难所,应是他躲入另一个时空寻求精神慰藉的非常举动,而未必是他的爱好与品行真有多么不堪。
下半生,崔颢幡然醒悟,愤而冲出牢笼:勇敢地弃官漫游,重新开始生命的征程,重新书写自己的命运。正是在那些徒步千山,跨越万水的漫漫征途中,他的视野开阔了,他心灵的镣铐瓦解了,看清了人生的目标与方向,开始用身体拥抱大地山河,用笔抒发心中的块垒,迎来人生之诗的华彩篇章。大约在公元745年,崔颢漫游武昌,登上黄鹤楼。楼顶微风轻拂,极目天舒;脚下长江水,浩浩荡荡,向天际奔流。不远处,树木生机勃勃,芳草茂盛绵延。抬望眼,白云悠悠,落霞映日,浩渺天地,广袤宇宙。哀吾生之须臾,羡宇宙之无穷,激起崔颢心中最深处的共鸣,顿生无所凭依的孤独。此刻,在命运中重生的他有如神助,一首辉煌的诗篇喷薄而出,一举重铸了他的人生,完成了自我救赎: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被崔颢题写在黄鹤楼的墙壁上,遗憾的是,竟没人捧场点赞。在群星璀璨的大唐诗坛,崔颢只是个“轻量级”人物,没有人为他包装造势,想一“诗”惊人,难!

崔颢好有运气哟。他的这首《黄鹤楼》被诗仙李白看到了,赞赏有加,亲自给他打广告:“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下,崔颢知名度急剧蹿升。人们这才开始细细品味《黄鹤楼》,越品越觉得它凄婉苍凉中的伟大奇绝令人叹为观止。

       李白搁笔的故事,其实半真半假。

据明朝诗人杨慎考证,那首打油诗是一位禅师所写,而李白对崔颢《黄鹤楼》这首诗佩服得五体投地那是千真万确。李白多次写过黄鹤楼,其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最为有名。但是,这两首诗都是绝句,不是律诗,与崔颢的《黄鹤楼》体例不同。虽然这两首诗都写到黄鹤楼,但都是借题发挥、借景抒情,与黄鹤楼本身关系不大。所以说,自从崔颢黄鹤楼题诗之后,李白不再直接写关于黄鹤楼的律诗,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难以超越拜为师,这是李白对待人才的态度。搁笔不写黄鹤楼,李白却模仿崔颢的句式去写金陵凤凰台、武昌鹦鹉洲。唐玄宗天宝三年三月,李白结束了供奉翰林的生活,离开京城,云游四方。天宝六年,李白来到金陵(今江苏南京)游览凤凰台,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这首七言律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760年),李白生命进入倒计时,崔颢也已故去6年。遇赦的李白从巴陵再回武昌,与时任南陵(今安徽南陵)县令韦冰重游鹦鹉洲,目睹鹦鹉洲的艳丽春景,忆祢衡境遇之同病相怜,写下一首七言律诗《鹦鹉洲》以缅怀:
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崔颢《黄鹤楼》一诗的前三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三个“黄鹤”连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前两句是“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是三个“凤凰”连用;《鹦鹉洲》前三句是“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三个“鹦鹉”连用,与崔颢《黄鹤楼》的句式如出一辙。
熟悉的句式,熟悉的韵味。李白在不断地模仿、突破,抑或,正以诗人独特的方式,向崔颢致敬。

诗仙盛赞,甚至搁笔摹学,说诗者众口交誉,让崔颢的《黄鹤楼》名声大噪。南宋大文学评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倍受推崇的《唐诗三百首》,也把崔颢的《黄鹤楼》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黄鹤楼》的成功与成就于此可见一斑。

站在搁笔亭,望着眼前的石案,案上的石砚和一匍匐着的小鹿石像,不见毫素搁置,也没有宣纸呈现,只有一点淡淡的尘土蒙在上面。案旁的四个石腰鼓凳,也积落着一点薄薄的灰尘,显得有些空寂和寥落。想那李白初登黄鹤楼,正欲题诗,忽见壁上崔颢诗,便搁笔作罢的情景,那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是如何得不甘和叹服呀。 
这是一首怎样的杰作?
身后,恰是一幅崔颢题诗图浮雕,与搁笔亭两两相对。崔颢一袭长袍,峨冠博带,迎风昂首,一手持笔,一手托着印章,挥毫完毕,目光注视着壁上诗作,正满怀豪情地吟咏……
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黄鹤楼》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黄鹤楼》是一首七言律诗,但打破了律诗的束缚,没有严格按照律诗的平仄与对仗要求,不符七律规范。但是,其句式仍紧密衔接、自然连贯。因此,通读这首诗作,能让人感受到诗意的明白直接,诗境的苍劲深远,诗情的起伏变化。诗作开篇,从富有神秘和传奇色彩的远古神话入笔,将天上人间、虚幻与现实、广阔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两相结合萦回,如一幅镜头时而拉远,时而又拉近,一种天长地久般的亘古寂寥和世事苍茫的惆怅氛围,营造得淋漓尽致又浑然天成;继而又疾势突转,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由树及人,由洲及典,把诗人从边地归来游武昌,日暮时登黄鹤楼的情怀展现出来——难施才干的淡淡失落,烟波万里勾起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先看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的来历就是因黄鹤而起。历史上有两个黄鹤的传说,一是仙人黄子安乘黄鹤过此地,所以命名为黄鹤楼。二是三国名臣费文伟成仙后,曾驾黄鹤回来,在这座楼休息,所以命名为黄鹤楼。登临黄鹤楼,崔颢马上就想起神仙驾鹤的故事,四句诗奔涌而出。黄鹤到底有没有,神仙到底有没有?就算有吧,他们也终究是一去不复返。这个地方,地上只剩危楼高耸,天上只有白云孤飞,抚今追昔,斯人不在,是耶非耶,亦真亦幻。这四句诗,一气呵成,一种茫茫渺渺的苍凉感立刻扑面而来。正是因为这四句诗太自然,太顺畅,所以读者根本没有意识到“黄鹤”这个词已经出现三次。要知道,这样的重复是格律诗的大忌,而且平仄也完全不对。但它气韵连贯,有如行云流水,所以大家丝毫不觉得不妥。这是因为这首诗遵循了“词不害意”的原则。《黄鹤楼》的四联之间的情感逻辑,是“一愁更比一愁深”。在描写视角上,诗人从近观到仰视再到远眺,多角度地展示了黄鹤楼及其周围的景象。全诗结构严谨,层层推进,自然流畅。诗人虽然没有按照律诗的声律要求严格行文,但是其依据情感逻辑,有序地安排了结构布局,使诗作的脉络清晰流畅,气韵连贯,行云流水,气格高迥,浑然天成。难怪,后人盛赞: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

       遣词造句,凝练优美。从古至今,吟咏黄鹤楼的作品不可胜数,唯独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其重要原因,就是诗作浅显直白,用词精当优美。清代诗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评价《黄鹤楼》:“字字针锋相凑,如此作转。方是名手。”崔颢准确精练的用词,增强了全诗的节奏感、思想性和艺术性。前四句28个字,其中“黄鹤楼”和“黄鹤”共出现了三次,“去”和“空”各出现了两次。相同词语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作的韵律感,使得读者很快就能记住它,还加深了诗作的内涵和意蕴。首联的“黄鹤”与“黄鹤楼”,一个是想象的景象,一个是实际的景象,通过描写这一虚一实的景象,诗人表达出他的落寞与孤寂。两个“去”和“空”遥相呼应,“去”为动作,“空”则是“去”所产生的结果。诗人通过描绘人去楼空,唯天际白云悠悠千载的景象,自然地抒发世事茫茫之感慨。这些看似随意的用词,实则是诗人的精雕细琢、匠心独运。诗作颈联中的“晴川历历”与“芳草萋萋”,皆是“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结果。同样的道理,下文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是看到 “汉阳树”与“鹦鹉洲”后生出的感慨。诗作的最后,诗人将由“烟波”之渺茫而唤起的“愁”和盘托出。看似信“笔”由缰,实则字斟句酌。诗人在一唱一叹、一字一句中,巧妙地运用了反复、叠字、用典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味。每一字都醒目动人,每一句都气脉相连。诗人用凝练优美的文字,勾勒出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使诗作富于绘画美。再有,《黄鹤楼》富有色彩美和音韵美。你看,长江江面的银色,大树的碧色,洲上芳草的无边翠色,长天的蓝色,云彩的白色,都笼罩在阳光带来的一片明亮之中。这就是色彩美。“黄鹤”、“复返”都是双生词,“此地”、“江上”都是叠韵词,再加上“悠悠”、“历历”、“凄凄”这样的叠音词,整首诗就显得特别清朗,特别铿锵,你不看色彩,只听声音也像是到了春天一样。《黄鹤楼》整首诗,从茫茫渺渺开始,到中间的历历如画,再归于最后的渺渺茫茫。从天上到人间,再到天上,一派自由自在,一派行云流水。真是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绝对是神来之笔,盛唐气象。难怪《增订唐诗摘钞》这样评价《黄鹤楼》的遣词造句:“雄浑傲岸,全以气胜,直如《国策》文字,而其法又极细密。”

       情感表达,胜在有意。千百年来,写黄鹤楼的诗作不胜枚举,表达“愁”的诗作更是不计其数,唯独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 “吊古伤今,意到笔到之作”。
这是为什么?
这与崔颢的经历密切相关。崔颢的创作可以分为早晚两个时期。早年,崔颢有才华而无德行,诗作多半流于浮艳,被人责为“有文无行”。后来,崔颢从军,戍守边塞。在历经战争后,他的创作风格大变,诗作“风骨凛然”。《诗源辨体》中有这样的记载:“崔《黄鹤》《雁门》,读之有金石宫商之声,盖晚年作也。”边塞的戎马生活,洗去了诗人早年的浮华。在边塞,诗人直面生死,不禁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所以,《黄鹤楼》中的“愁”是诗人对人生、 生命及世事无常的思考和感悟。这便是《黄鹤楼》所抒发的情感的独特所在。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递了诗人的孤寂落寞之感,隐含了诗人对时间以及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接下来,诗人想到了黄鹤早已不知所踪,但眼前的悠悠白云却千百年来一直存在,这使诗人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不禁产生了生命无常的感慨。在颈联中,诗人通过对客观景物的着力刻画,传递出自己的感叹:在永恒的时间长河中,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是多么伤感的事情啊。最后,诗人进入更深的思考层面:人的生命是短暂的,那么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呢?人应该如何探寻生命的意义呢?人的灵魂应该栖息在何处呢?可以说,“日暮乡关何处是?”是诗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在追问和反思中,诗人或许并未找到答案,所以发出了“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慨叹。追问生命价值,构建深远诗意,《黄鹤楼》中的“愁”既指人生苦短的哀伤,又指世事无常的无奈,更指生命的价值意义无处寻找、灵魂无处安放的彷徨。诗人并未在《黄鹤楼》中为世人指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这给后世的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刺激他们对生命进行深刻思考。诗的结尾并非简单的“乡关之念”,更不是为一身一己”的归宿而愁崔颢是以“乡关”比喻人生的归宿——生活的归宿,思想的归宿;政治的归宿,信仰的归宿;形骸的归宿,灵魂的归宿。所以说,《黄鹤楼》不仅体现了崔颢写作技艺的高超,更体现了崔颢蕴含在愁绪之中的深刻的生命意识,无愧“唐人七律第 一”的美誉。

       公元754年,崔颢在从长安返回故乡开封的途中去世,享年五十岁。《全唐诗》收录其诗四十二首。 

真应该感谢诗仙李白,是他的“搁笔”之举,让崔颢的《黄鹤楼》得以成为千古绝唱。
真应该感谢孔尚任,是他起意将黄鹤楼旁一个无名小亭命名为“搁笔亭”并为之赋诗,让“李白搁笔”这段逸事佳话,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凝固下来、流传下来。
黄鹤楼啊黄鹤楼,你因着仙人降至的神秘传说,因着历史的鼓角铮鸣、风云变幻,因着文人们的宠爱和歌吟,因着时光之河里屡建屡毁的波折命运,古楼迷云重重,人文浩浩。
黄鹤楼啊黄鹤楼,楚天极目,帘卷乾坤,你是如此气势磅礴、震烁古今。登临黄鹤楼,已成为世人心中一个神秘的意象,一种文化的符号,一方历史的标志,一份诗意的追求,一种精神的皈依。
黄鹤楼啊黄鹤楼,你是我心中一份永远的憧憬,就像一个甜蜜的梦。追随着王羲之、崔颢、李白、王维的足迹,默诵着白居易、刘禹锡、岳飞、陆游、范成大的诗篇,此刻正一点、一点地走近你。金色琉璃,朱红廊柱,玲珑镂窗,嶙峋翼角,青铜梵铃……一一呈现在视线里,竟是如此真切。伫立在一株百年紫薇树下,昂首远远瞻望着你,顿觉自己宛如红尘中的一粒尘芥,而你以无垠的蓝天,变幻的白云作幕,与日夜兼程,奔流向海的浩瀚长江为伴,亘古而永驻。     
登临黄鹤楼。
举目四望,云在天上,人在尘间,大江东去,浩浩汤汤。高踞蛇山之巅,坐拥时间之端,黄鹤楼恰似已乘黄鹤杳然而去的仙人化身,鸟瞰尘世,又不沾染世俗的气息,惟有与浩浩东逝的长江水两相静默,自古而今。 
这儿不是黄鹤楼旧址。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虽与旧址仅距千米左右,但总是让人有点遗憾。
幸而,黄鹤楼还在,这番历史和文化底蕴就不会被人淡忘。
  眼前,天远地阔。天,蓝得澄澈动人;云,白得随性安宁;江,滚滚奔腾日夜不息,真是“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久了,心扉染上了天空的纯净,白云的自由和长江的滚滚激情。
没有送君黄鹤楼,也没有思乡的愁怅,登楼而望,面对长江,遥望天际,我心惟有浩然与开阔。  
(辛丑年五月初五写于大都锦湖园)

黄鹤楼

崔颢 〔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朗诵者简介:

    夏青,本名耿绍光,黑龙江省呼兰县人,1927年出生。1948年入东北大学中文系读书并参加革命,1950年5月在新闻总署主办的北京新闻学校第一期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夏青曾任播音艺术委员会委员,播音业务指导,播音部副主任,1986年首批被评聘为播音系列最高职称播音指导,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曾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学研究委员会会长、名誉会长。

  历任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五、六、七、八届委员。

  2004年7月24日,夏青在北京病逝,享年77岁。

夏青同志是新中国我党培养的第一代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播音艺术家,是我国播音员、主持人的楷模。

演唱者简介:

童丽,安徽马鞍山人,歌手。她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声乐,得过全市一等奖,中学毕业后就开始专门学习声乐。2005年,加盟了一个颇有经验的发烧唱片公司,之后她的首张发烧专辑《对话2》一推出就反响热烈,之后她便一直保持着极其高产的纪录:2005年12月推出《独家爱唱》;2006年3月,在《君再来2》中以其独有的演唱风格演绎了邓丽君的经典歌曲。专辑作品有《渭城曲》、《君再来2》、《爱我别走》等。

作者简介:

       雷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始文学创作和从事新闻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89年出版新闻学专著《新新闻体写作》一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为该书题写书名;1990年北京亚运会撰写的通讯《如烟的梦后,是黎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收入亚运文献集《亚运在北京》一书;1994年,撰写9集电视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摄影散文集《追梦》。


长按二维码,关注雷声视角

1、名篇名诵 | 濮存昕咏诵李白《将进酒》

2、名篇名诵 | 吕中咏诵李清照《声声慢》

3、名篇名诵 | 乔榛咏诵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名篇名诵 | 乔榛丁建华咏诵白居易《长恨歌》

5、名篇名诵 | 鲍国安咏诵苏轼《前赤壁赋》

6、名篇名诵 | 姚锡娟咏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名篇名诵 | 孙道临咏诵白居易《琵琶行》

8、名篇名诵 | 孙道临咏诵杜甫《兵车行》

9、名篇名诵 | 肖雄咏诵刘禹锡《陋室铭》

10、名篇名诵 | 吕中咏诵柳永《雨霖铃》

11、名篇名诵 | 姚锡娟咏诵柳永《望海潮》

12、名篇名诵 | 孙道临咏诵张继《枫桥夜泊》

13、名篇名诵 | 濮存昕肖雄咏诵周敦颐《爱莲说》

14、名篇名诵 | 肖雄咏诵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5、名篇名诵 | 濮存昕咏诵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16、名篇名诵 | 薛飞濮存昕咏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7、名篇名诵 | 童自荣咏诵岳飞词《满江红·怒发冲冠》

18、名篇名诵 | 王刚咏诵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9、名篇名诵 | 徐涛咏诵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20、名篇名诵 | 陈道明咏诵苏轼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1、名篇名诵 | 鲍国安咏诵苏轼词《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22、名篇名诵 | 徐涛咏诵杜牧《阿房宫赋》

23、名篇名诵 | 方明咏诵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24、名篇名诵 | 薛飞咏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5、名篇名诵 | 濮存昕咏诵王维《桃源行》

26、名篇名诵 | 任志宏咏诵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7、名篇名诵 | 乔榛咏诵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8、名篇名诵 | 鲍国安咏诵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9、名篇名诵 | 姚锡娟咏诵李清照《如梦令》

30、名篇名诵 | 孙道临诵咏贺知章《咏柳》

31、名篇名诵 | 虹云诵咏杜甫《石壕吏》

32、名篇名诵 | 张家声咏诵杜甫《新婚别》

33、名篇名诵 | 方明诵咏李商隐《雨夜寄北》

34、名篇名诵 | 焦晃诵咏李白《蜀道难》

35、名篇名诵 | 焦晃诵咏杜甫《登高》

36、名篇名诵 | 王庆祥诵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7、名篇名诵 | 虹云诵咏李清照《夏日绝句》

38、名篇名诵 | 徐涛诵咏王维《山居秋暝》

39、名篇名诵 | 方明诵咏王维《使至塞上》

40、名篇名诵 | 孙道临诵咏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1、名篇名诵 | 方明诵咏王之涣《凉州词》

42、名篇名诵 | 孙道临诵咏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3、名篇名诵 | 童自荣诵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4、名篇名诵 | 徐涛诵咏高适《别董大》

45、名篇名诵 | 孙道临诵咏刘禹锡《乌衣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