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大明第一奸臣,书法成就却超乎你的想象

 旧时斜阳 2021-06-16

  

提起他的名字,很多人会咬牙切齿地骂上一句:“奸臣”,有可能还不解恨,后面还要带上一句“大奸臣”,顺道还要狠狠地吐上一口吐沫,再加点佐料:“什么东西!”

骂他不光是我们,就连古人也骂,从他那个朝代开始,骂他的人似乎就没停止过,但凡朝廷有些不顺心的事,他总是被骂的那个,发展到最后,就连老百姓上厕所忘了手纸,孩子上学淋湿了衣服、今年米价上涨都会捎带把他骂上两句。

在各种不停地骂,反复地骂,他成功地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光荣的称号——大明第一奸臣。

你叫严嵩。

如果说,做奸臣是他的终极目标,那么他最初的理想是做个隐士。

这么说,你也许会不相信,不光是你,就连笔者本人也不太相信,就他干的那些事儿,每一件都是让人咬牙切齿的,做隐士,骗谁呢?

对不起,我还真没骗你。

公元1480年,严嵩在江西省分宜出生,祖上传到父亲这一辈,严家依旧恪守读书人的本分,日子虽过得不是很富有,但小康还是能满足的,他的老爹严淮读书的成绩实在不咋样,考了几次,连高中都没考上,最后实在是战不下去了,干脆放弃了本专业,改行做了一名小学老师。

工资高,福利好、而且还没压力,关键是还不用饱受理想的煎熬。

但和所有年轻的爹一样,曾经的没能在自己身上延续的梦想,很自然地嫁接到了下一代,换句话说,老子没能延续的事业儿子自然要完成,不然那就是大不孝。

基于这一点,严老爹对儿子的教育很上心,刚出生没多久,就安排了各种培训班,尽管这些培训班严嵩也听不明白,但多少能混个脸熟,靠着严老爹用钱堆出来的教育,还别说,效果还真不错。

严嵩3岁就能拿毛笔写字,一写就是半天(这也许是他书法好的原因),6岁的时候,别人还不知道念三字经,严嵩已经可以背诵四书五经了,这些出格的表现,在当时并不算出类拔萃。

引起轰动的是在他8岁那年。

这一年,刚过8岁的生日的严嵩得到了一个让他都没回过神的好消息,因为他考试的成绩太过出色了,所以他作为优秀童生考入了县学。

看到这儿,有些人会不屑一顾,不就是小学进了初中么,没见得有多了不起。

这是今时今日的眼光,一个8岁的孩子,从小学直接跳级上初中确实没什么好吹嘘的,最多说明这孩子提前学完了小学的课程而已。这看法也对,可在当时这个成绩怎么看怎么不简单,在凡事都看重考试的时代,一切的成绩都以考试说话,换句话说,有些人考一辈子也许只是一个童生。

清朝有个叫黄章的老头,参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乡试时已102岁,已有重孙子了,进入考场时在提入考场的灯笼上写了“百岁观场”4个大字,由曾孙为之引导入场,并放言如果这次考不中,105岁时也考不中,到108岁时才有好运。人家考了一生,连童生都没过。

这么看,严嵩堪称是神童中的神童,战斗机中的战斗机。

应该说,到了这一步,名也有了,学也上了,该干嘛干嘛。

但严嵩直接说了ON,他宛如一台善于考试的机器,一旦开启,除非达到目的,否则绝不会停下来。

我们来看一波奸臣严嵩的神操作。

十岁过县试,十九岁中举,二十五岁时,完成了老爹一辈子都没能完成的心愿,考中乙丑科进士,为二甲第二名(治《诗经》) ,全国高考第五名,一个25岁的帅小伙,无论谁看包括严嵩自己都这么认为——我的未来不是梦。

的确不是梦。

正德元年(1506),严嵩被选为翰林,被选为庶吉士,正准备大干一场时,老天爷给了他当头一棒。

正德四年(1509),严嵩的母亲去世了。

写到这儿,笔者还是要说两句皮外话;严嵩这个人是奸臣不假,但好的价值观也留下了不少。

总结起来一共有三件。其一;书法, 严嵩很勤奋,几乎每天都写好几千字,所以他的书法几乎是超越同时代的存在,放眼整个大明,超越他的人不超过三个,这点后面咱们再说。

其二;孝顺父母,尤其是对母亲,自从他老爹去世后,整个家都是母亲在操劳,为了供他读书省吃俭用,所以严嵩在孝顺母亲上没有丝毫的含糊。其三;对待婚姻很忠诚,他和妻子欧阳氏是娃娃亲,两个人青梅竹马长大,欧阳氏还大严嵩一岁,奉父母之命成婚后,严嵩对老婆一直很宠爱,随着严嵩的地位越来越高,见的美女也越来越多,有哪个意思的女子也不在少数,加上同僚讨好他,主动将自己的女儿送给他为妾的也有不少,但严嵩在这方面一直是不忘初心。

自始至终只有老婆欧阳氏一人,老婆去世的时候,他悲痛不已,因伤心过度,被人送进了ICU进行了抢救才活了过来。

这样的感情很平淡,却也是最真诚。

重新说回正题,得知母亲去世,严嵩当场就晕过去了,好不容易被朋友掐了人中醒了过来,眼睛还没睁开,大喊了一声“妈妈!”又昏过去了。

就这样晕了醒,醒了晕,反复折腾了好几天才回过神来,就当众人以为这小子会化悲伤为力量时,严嵩做出了一个让人喷老血的决定——辞职归隐。

这是一个让人不敢相信的决定,一个27岁的年轻人,前途指日可待,荣华富贵近在咫尺,竟这么舍弃了。

可以说,那一刻,严嵩是了不起的。

至少,他有说走就走的勇气,有不留后路的决心、有放下一切的傲气。

我常想,如果故事就在这儿结束了,那么严嵩留在历史上的画面是不是会与众不同,他的评价、他的人生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呢?

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一切的假设,不过是自我美好罢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严嵩的另一面。

很多时候,你越是退,其实是在进。

一心回家做隐士严嵩并不成功,并非他后悔了,按照他的意思,用不了几年做一个陶渊明一样的隐士达人。但朝廷却没这个意思,严嵩前脚走,后脚朝廷的旨意就到了,大意是国家正是用人之际,你这样的人才正是国家需要的,回来吧?

严嵩摇了摇头:“我拒绝!”

可有理由?

严嵩点了点头:“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

严嵩果然正直。

为了这一个理由,严嵩做了十年隐士,而这十年正是宦官刘瑾权倾天下之时。

一切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时至今日,我们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一年,做隐士的严嵩绝对是一个正直的官员。

一切的黑化,从十年后开始。

公元1516),严嵩抛弃了隐士,重新回归了仕途。

很多东西,一旦你丢弃过,那么对不起,不管你能力再好,学问再高,该重来的还是要重新来,经过十年的演变,当年炙手可热的眼神在京城并不吃香,他先进了翰林院,做了一名低级官员,浑浑噩噩地干了一年多,既没有让人眼睛一亮的业绩,也没有什么过错,就连过年的奖级也都显得平淡无奇。

转变在一年后,浑浑噩噩的严嵩得到了一份别具一格的差事——传旨。

这官不大,却也是有价值的官员,干得好,提升很快。

严嵩去了,只是他没想到,自己的运气并不好,刚完成了使命,竟在回来的路上碰上了宁王叛乱。

他第一反应不是组织力量抵抗叛军,而是躲起来。

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基于这一点,他还回家躲了两年,两年后,叛乱平定了,他再一次回到京城时,老板已经换了一拨。

准确地说,他碰上了让人头疼的“大礼议”事件,满朝文武百官都忙着吵架,忙着和老板争论他的爹是谁。

没背景、没业绩、没资历的他被整个朝廷冷落了,兜兜转转,他被打发去了南京翰林院。

这一年严嵩41岁,混了将近20年,一事无成不说,还成了人人厌恶的累赘。

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严嵩忍不住问自己:“难道这一生就这般浑浑噩噩么?”

“不,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沉默了许久的严嵩给了自己答案。

当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之后,一定会为你开启一扇窗。上帝是公平的,它让每个人的生活总是不那么完美,却又让每个人追求完美。

一直浑浑噩噩的严嵩等来了属于他的窗,公元(1524)年,困扰大明所有人的“大礼议事件”落下了帷幕,最终的结果以张璁等人的主张得到采纳而告终,这是一个让所有人都踹口气的好事。

大明上下都洋溢着一股喜悦,包括严嵩。

严嵩不知道的是,这股喜悦似乎一直就围绕着他,仿佛就是为他而来的。

没多久,一个叫桂萼的人想起了严嵩,作为从“大礼议事件”中取得分红的桂大人正春风得意马蹄疾,他的一个安排,严嵩立马从南京回到了京城,连升三级提任国子监最高长官(祭酒)。

原来仕途可以这样玩。

接下来的黄金档仿佛是特意为严嵩开的,嘉靖七年(1528),严嵩升任礼部右侍郎(副部),嘉靖十年(1531),严嵩升任吏部尚书。

官越做越大,当初的那点正直也丢了干干净净,回望南京城里无人问津的日子,回望自己被晚辈胡来呵斥的情景,已经51岁的严嵩呢喃了声:“也许正直的官员并不适合我,奸臣才是我要走的道路。”

这一刻,严嵩似乎顿悟了。

他开始改变了自己,为了权势,他开始逢迎皇帝,阿谀奉承,写皇帝听不懂看不明白的青词。

既要黑,那就黑到底。

为了讨好皇上,不管花多大的人力、财力、物力,都在所不惜。其中单是营建,斋宫秘殿并时而兴,工场二三十处,役匠数万人,军称之,岁费二三百。经费不敷,乃令臣民献助;献助不已,复行开纳,劳民伤财,视武宗过之。当时明王朝的太仓岁入只有二百万两,而斋宫秘殿等的营建,岁费竟至二三百万。

庚戌之变时,敌人的兵包围了北京城,并在城郊大肆杀掠的重要时刻,他竟不顾国家安危和百姓死活,还在专心致志地大写青词。

当他发现自己的力量足够除掉他的上司夏言时,他毫不客气的利用利用传言,使皇帝"得知"夏言毁谤自己,最终弄得夏言被斩首,夏言的亲信或贬或罚。

此后,他出任内阁首辅,开启擅专朝政的奸臣之路。

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严嵩对所有弹劾他的官僚都施以残酷的打击,轻者去之,重者致死。

同僚仇鸾对他不满,他除之。

沈炼、杨继盛弹劾他要贿鬻官、沽恩结客、妒贤嫉能、阴制谏官、擅宠害政,他毫不客气的下了诛杀令。

既然选择了,就不能走回头路。

在这条不归路上,他走了20年,20年里,这条路走得是怨声载道,他的儿子在家中肆无忌惮地大笑说"朝廷无我富!"众多大臣加以弹劾,皆赖世宗包庇。”(你们不知道,我家的钱比朝廷国库还要多,你们这些大臣越是弹劾我,我的权势和钱就越多,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么,全都是因为皇帝信任我爹)”在他的运作下,朝廷开启了用钱说话的模式("政以贿成,官以赂授。")小到县令大到布政使都可以用钱说话。

在这样的模式下,效果可想而知了,朝廷上下都是他的亲信,但天下总有那么几个不怕死的,就如同40年的他自己一样。

在他60岁那年,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对手。

这个人叫徐阶。

这是一个死了三次都没死掉的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外面的人都说,从一开始他就将徐阶当成了人生的对手,这是大错特错的,在徐阶没成气候之前,他根本没把徐阶放在眼里。

一个能成为自己对手的人,天赋、资历、背景、才学缺一不可,最最重要的一点,还得皇上信任才成。

在这几点上,徐阶是不够格的。

所以他并没有把徐阶放在心上,除了打压了几次,并没有下死手。

但他忘记了一点,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天下终究是年轻人的天下,他已经站在山顶的时间太长的了,本以为可以俯视一切,一直到死,却不想阴沟里翻船了。

打不死的徐阶,一点一点在锐变,变得和他一样厚颜无耻,最最最重要的一点,徐阶的文采比他更好。

徐阶的青词写得又快又好,入选内部刊物的次数比他还多,引起了皇帝的赞扬。

更让他惊讶的一点在于徐阶已经抛去了自尊,不管人前人后,这家伙总是对他与他的儿子赞誉有加,还经常上门联络感情,虽说他的警惕心还在,但多少有些松懈。

而这就是他的致命缺点。

在日复一日的较量中,当日的愣头青已经变得和他一样老练,甚至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老狐狸,他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终于有一天,徐阶撕破了脸,露出了藏好的狼牙。

于是,他的儿子死了,他家被抄了、抄出了黄金三万余两,白银三百万两,名人书画奇珍异宝不计其数,一些不嫌事大的人,竟将他的抄家清单写成了一本书公开出版,竟成了当年的畅销书之一,据说销量在100万册以上,有这些东西,他的日子可想而知了,朋友散了、靠山嘉靖也不管了,他被赶回老家,没有人理会他,为了继续活下去,他不得不转行,从当朝一品的首辅做了一名丐帮弟子,靠沿街乞讨维持生计,受尽白眼,两年后于荒野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终年八十八岁,据说死的时候,寄食于墓舍,既无棺木下葬,更没有前去吊唁的人。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正义或许会迟到,却从不缺席。

应该说这是严嵩应该得到的下场,而与我而言,故事故事似乎写完了,这个一点没错。

但我们细细看一下,其实还没交代完,严嵩是坏不假,但在才华上,他一点都不含糊,个人认为在才艺上他有两样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其一是书法,这个很多人都知道,据说乾隆年间,乾隆皇帝看到顺天府乡试贡院大殿上的“至公堂”三个大字匾额,脸上有些挂不住,大奸臣的字这么冠冕堂皇地挂在这儿,这不是让天下人都来做奸臣么?这让我们大清的脸往哪儿搁?

换!必须换!

这等于因为严嵩的书法,大清朝不得不搞一次书法大赛,题目就是严嵩写的“至公堂”三个字。一旦被选中,奖金绝对让你满意。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一时之间天下善书法者题纷纷参赛。

作品的数量的确多得吓人,可挑来挑去竟然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作品。

包括乾隆自己以迷之自信手书多遍“至公堂”,仍然和严嵩的“至公堂”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至此这件书法盛事不得不就此作罢。

百余年后,书法大成的左宗棠也写过几次“至公堂”终究是差了点意思,不得不继续沿用严嵩的匾额。

除了“至公堂”,最让人叹为观止的还有“六必居”这块匾的书体,方严浑阔,笔力雄奇博大;字体丰伟而不板滞,笔势强健而不笨拙,其历史和书法艺术价值极高,是榜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至今无人超越。

除了这一点,他一生留下了200多万字的著作,光是诗就有1300多首,他留下的“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至今读来依旧是经典。他的眼光还不错,早早就看中了《清明上河图》,为此还不惜杀了两位大臣,将《清明上河图》收入府中,国宝能安稳地渡过20余年,严嵩功不可没。

这些才华看起来是那么的耀眼,但再耀眼也难以掩盖他骨子里的奸臣本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